创新中的传承
——贵州部分苗绣与龙里农民画题材艺术特征关联性探究
杜 皓
苗族的刺绣一直特色鲜明,享誉世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龙里平坡农民画悄然兴起。以台江地区的几幅人物苗绣为例,对比平坡农民画进行观察和分析,能从中发现两者的联系。农民画与苗绣的艺术碰撞,也是魅力无穷。
贵州 苗绣 龙里 农民画 艺术特征 关联性
苗族的刺绣一直以工艺精湛、图样丰富、色彩艳丽、特色鲜明而享誉世界。贵州省的苗族几百年来分布于贵州起伏连绵的山水之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得他们的文化、信仰与生活方式得以很是完好的保存下来。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人口为940余万人,其中贵州就有苗族近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07%,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为贵州省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可以说,贵州因苗乡而多彩。这样多的苗人,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栖息地,也孕育出了手法种类丰富,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作品。苗族的妇女们在农闲时节,少有的闲暇时光中,总会坐下来,静静的拿起五彩斑斓的线和针,将她们的信仰、历史、文字和生活绣在一方布上。可以说,苗绣过去、现在、未来都是陪伴这些苗族妇女一生的美好。
相较与拥有古老传承的苗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平坡农民画在当地悄然兴起,并开始向外界推出,一经传播,很快便得到各界的关注。2006年,平坡被黔南州文化局命名为“平坡苗族农民画艺术之乡”。平坡村位于龙里县巴江乡东北面。龙里地处苗岭山脉中段,是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河水系的支流的分水岭地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百态千姿。龙里县境内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民风纯朴自然,民族文化深厚多样。平坡村的苗族一支,称为“花苗”,历史悠久,当地为祈雨而形成的“杀鱼节”为苗族原生态的风俗活动,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台江地区的几幅人物苗绣为例,对比苗绣与平坡农民画做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从诸多细节发现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两者出现的时间先后,可以推断苗绣的艺术风格被运用到了农民画上。而这样的移植,竟让农民画具有了不同的魅力。因为绘画繁多色彩可选项更多、创作耗时更少更易完成,题材的丰富程度更甚,构图也更为多变,农民画与苗绣融合后产生的化学变化,既是创新,也是传承,既是苗族同胞最平凡的消遣,也是魅力无穷的艺术碰撞。
一、从刻画对象上分析
苗绣作品中人物造型简约抽象,质朴民族特色十分明显。题材以苗族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元素为主,有田间送饭、农耕劳作、喝酒划拳、寨门舞蹈、屋檐下哺喂婴儿等生活内容,空隙的部分特别是人物的上空,则多以苗龙、蝴蝶妈妈、吉宇鸟等苗族古老传说中她们深深信仰的神灵填满。细观整个绣片,抽象的人物形象中,依然折射出她们对生活点滴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观察结果高度概括提炼的能力,最终,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美好生活的祈祷,对神灵的敬仰都跃然呈现于绣片中。农民画也大多取材于当地同胞的日常生活内容,有建屋、喝酒、农家宴请、婚礼、洗衣、烹饪、河边风景等等不一而足、丰富热闹,甚至加入了学校读书、种烟草、杀鱼节等等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的主题。由于绘画相较于刺绣可用于创作的面积更大,美幅农民画中的体现的人物也更多,每个人进行着不同的活动,相较刺绣画面显得热闹,内容焦点也更多。另外,蝴蝶妈妈等刺绣、银饰、蜡染中经常出现的神灵也在农民画中时有运用,可见无论任何时候,虔诚的信仰与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早已深深根植在当地苗族同胞的心中。
二、从装饰元素上分析
即便苗绣与农民画已经有了诸多相似或不同之处,但是观众第一眼看见两者,也很快能感受到两者的一脉相承以及刺绣与画作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苗乡韵味,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为何?我们也许可以从两者使用的装饰纹样上来探讨。苗绣常用与装饰和描边的纹样多为重复性的细密纹样,例如波浪纹、乳钉纹等,这些纹样被创造性的装饰在刺绣作品中的任何对象甚至边缘空隙处。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苗龙背上、蝴蝶妈妈翅膀、吉宇鸟的尾羽上,波浪纹也是随处可见。而农民画中,这样的装饰手法也被广泛使用,服装的饰边、建筑物的梁柱、蝴蝶妈妈的翅膀、甚至牛、狗、鸟等动物的身体,都被各种反复的相似的连贯的图案所覆盖,甚至人物的眼睛也均以当地崇拜的鱼图腾来代替并装饰。结合贵州苗族热情奔放、以多为美的民族性格和审美倾向,使得这样的画作带有了非常高的辨识度。可以说,苗族同胞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概括与憧憬,以相当传统却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一再的通过刺绣、蜡染、绘画等等手段记录,将他们的信仰与心中的歌,呈现在观众眼前。
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杜皓(1985-),女,汉族,贵州贵阳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