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早期创作特征在艺术歌曲中的体现
——通过《我爱你》分析
罗嘉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9首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等。《我爱你》(《Ich liebe dich》)是贝多芬较早期于波恩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歌曲虽然比较短小,但却鲜明的体现出了贝多芬早期创作中古典主义风格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我爱你》的作品分析,从中分析与阐述贝多芬早期创作特征。
贝多芬 艺术歌曲 《我爱你》 分析 创作特点
一、贝多芬与德国艺术歌曲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音乐家,1770年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波恩,他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音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贝多芬在声乐领域的创作涉及了歌剧、清唱剧、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等方面,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先驱作曲家。德国的艺术歌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当时,德国文学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阶段。作家们要求艺术作品应当像民间文学那样自然、朴实,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产生了一批德国文学中优秀的诗篇。这些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德国艺术歌曲应运而生。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诗词与音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艺术水平更高,艺术技巧的难度更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打破了封建统治者对音乐的禁锢,走出教堂和宫庭,到了家庭和爱好者的集会中间,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活动范围。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当中,也出现过艺术歌曲这种体裁,但由于贝多芬身处18与19世纪之交,也就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时代相交接的阶段,因此在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中,更为深刻、更宽阔地表达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我爱你》歌曲创作特点分析
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常常以爱情为主题,饱含着温柔的幻想和浪漫的激情。《我爱你》(《Ich liebe dich》)是贝多芬在1785年于波恩创作的,一首具有德意志民歌音调特征的抒情艺术歌曲,由海洛珊作词。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挚感人的情感,歌颂了建筑在同甘共苦、相亲相爱的基础上的爱情,是古典主义时期抒情艺术歌曲的名篇。贝多芬于波恩时期的创作,虽然不是他创作成熟与丰收的时期,但由于当时的波恩也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这段时间为贝多芬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他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体现在思想性格的形成方面。下面,便通过分析贝多芬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我爱你》,探索贝多芬早期的创作特点。《我爱你》是一个带有扩充和结尾的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歌曲建立在G大调上,为四二拍子,歌曲细致可由六个部分组成。从第1-8小节是乐段A,第9-10小节是间奏,第11-20小节是乐段B,第21-28小节是乐段A1,第29-38小节是扩充段,最后39-40小节是补充结尾。乐段A共有8小节,也是该曲的主题。主题分为a、b不同材料的两个乐句,形成一个对比性的乐段。乐句a以有两个内容上为模进的乐节构成,乐句b相比乐句a在情绪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推进到全曲的最高点e2音上,达到主题的一个小高潮。主题8小节的和声进行为由此可看出,主题的和声进行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T—S—D—T的进行,重属和弦的出现使得主题增添了色彩。主题乐段A最后完全终止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
再现段A1较之前的乐段A有了较大规模的扩充,从第21—28小节是乐段A的再现,在第27-28小节处作者运用了一个副属和弦ⅶ7/ⅵ到下属ⅵ和弦的进行,形成了一个阻碍终止,停在了主调性的六级和弦上。之后从第29小节开始扩充,引入新材料,与此同时,歌曲通过第28小节的共同和弦(G:ⅵ—C:ⅲ)转入C大调,在短暂的两小节转调后,歌曲在第31小节经共同和弦(C:Ⅰ—G:Ⅳ)回到主调G大调,紧接着从32-35小节引入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乐节,再加上3小节补充加强了音乐的情绪,和两小节终止式的coda以加强歌曲的终止感,歌曲最后以古典主义时期传统的和声进行完全终止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了全曲。
从上述和声分析和所附谱例中可以看出,《我爱你》的和声围绕着最传统的T—S—D—T,甚至是T—D—T的功能进行。由于《我爱你》是一首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中,除了功能和声的进行之外,旋律的流动性与伴奏织体相结合的协和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从歌曲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伴奏织体是一种稳定、几乎没有变化的,采用左手是低音,右手是分解和弦伴奏的织体贯穿,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对比程度不是很大。歌曲的节奏用的几乎都是顺分型和等分型节奏,显出歌唱性和语言性较强的特点,旋律则采用了小跳音程和模进发展方式相结合的锯齿型和阶梯型的旋律形态。在A段和A1段由于和声进行没太多变化,旋律进行也是中规中矩,因此贝多芬在其中运用了临时变音(见谱例第5、25小节),使得歌曲色彩出现变化,向前推进至歌曲的小高潮。在乐曲B段,调性变化较多,主旋律进行趋向于阶梯式平稳,在此左右手的伴奏旋律在B段采取有规律地间隔休止,使得旋律有流动感。歌曲中强弱变化对比明显,行板的速度也与单纯性的歌词内容相适应。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创作有如下特征:旋律简洁质朴而含蓄深情;和声调性的作用、频繁的转换,终止式的延长扩充形成强大的动力特征;在功能和声体系上近关系调灵活的离调转调;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动机型主题的运用和动力性乐思的发展。《我爱你》这首艺术歌曲只是贝多芬在较早期的作品,以上创作特征并非能够完全清晰地从这首作品中体现出来,但是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艺术歌曲而言,贝多芬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已经涉及到了人的精神境界,在贝多芬后期创作中主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在这首早期创作的《我爱你》中显露雏形。贝多芬的创作虽然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体风格,严谨细致的结构比例与合乎逻辑的矛盾统一,但“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他的音乐象征着力量、意志和气势,也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这使得他的艺术歌曲为后来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提供了借鉴,使他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
[1]赵宁.贝多芬艺术歌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赵 宁 .贝 多 芬 艺 术 歌 曲 初 探[J].世 纪 桥,2007(04):69~71.
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