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信息结构角度分析相声中幽默的产生——以郭德纲、于谦相声《笑傲江湖》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7435
牛静静

  从信息结构角度分析相声中幽默的产生
——以郭德纲、于谦相声《笑傲江湖》为例

  牛静静

  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其语言幽默风趣,深受大众喜爱。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简单综述,归纳相声产生幽默的手段,同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郭德纲、于谦相声《笑傲江湖》为例,从信息结构中对焦点、未知信息、话题的偏离的角度探讨幽默产生的原因。

  《笑傲江湖》 幽默手段综述 信息结构 焦点 话题

一、相声语言幽默手段综述

近年来,从语用、修辞、构式角度研究相声语言幽默的学者有很多。汪景涛《试论相声的语言》认为相声语言有“明快含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富于音乐学的特点,并从对汉语语音和词汇的运用出发,分析相声语言中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词义对立等手段的运用,还有方言、土语、古语的运用,从修辞学的角度,如比喻、双关等方面分析了相声语言的特色[1];张新祥、曹雨婕《从郭德纲相声中看中国相声幽默对语用原则的偏离》分别从对语用原则、会话原则、关联原则、礼貌原则的偏离四个角度分析了相声语言的幽默原因[2];刘楠《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从修辞(夸张、比喻、仿拟、别解、双关)、语用(对合作原则的超常运用,对礼貌策略的活用)、“包袱”特色(同话异境、断句变义、似褒实贬、自吹自擂、即兴包袱、拆洗翻新、模仿与典型)几个方面分析了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比较全面[3];宋云霞、杨维秀《构式视角下的幽默生成机制探究》从构式的角度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语言编码者设置了构式意义和语境意义的矛盾,语言解码者解读了二者的不和谐,幽默得以凸显[4];刘薇《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反讽研究》则对相声的音频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分析,考察修辞学中反讽理论在个体相声中的应用规律[5];李玉植《郭德纲相声中的夸张辞格例析》分析了夸张在相声幽默中的运用,分为夸大式夸张和缩小式夸张[6]。这些论文提供了研究相声幽默的多种角度,十分重要。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结构的视角,来探讨相声的幽默手段。

二、从相声语言对信息结构的偏离看幽默的产生

在东方卫视的春节晚会中,郭德纲,于谦表演了《笑傲江湖》,爆笑全场,本文以此为语料,从相声对“已知信息加新信息”的信息结构、焦点、话题的偏离的角度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

(一)对“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的信息结构的偏离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中的句子是有内容的,也就是含有信息。句子有句法结构,也有信息结构。说话时,从发话人到受话人之间不断地传递着信息。信息可以分为两种: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汉语的信息结构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是发话人根据受话人或读者对语言成分所负载的信息的熟悉程度划分的。如果发话人认定受话人对某种信息毫无所知,他就把这种信息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对方。不是新信息的为已知信息。

  1、在相声中,有时因为对已知信息的过度夸张、延伸或者对新信息真实性的偏离,形成与已知信息的巨大反差性而产生幽默

  例如:

  郭: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你四十岁的演员跟二十岁的,状态都不一样。

  于:差着二十年呢。

  郭:原来在台上说,你随便说,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不知道累。

  于:对。

  郭:现在时间长了,腰也酸,腿也疼。

  于:就累了。

  郭:你说这个,再过些年,比如说有一天,我活到了140岁了。

  于:好家伙,您倒真不少活。

  郭:要到那天再上场,我估计比现在要吃力了。

  于;就费劲了。

  郭:140岁了啊,我就得哆里哆嗦的出来了。

  于:能站在这儿就不错了。

  郭:那会儿就得扶着桌子了。

  于:观众肯定得有个原谅。

  郭:140了。

  于:是。

  郭: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

  于:都这样了。

  郭:我是相声界的小学生。

  于:还小学生呢。

  郭:我叫郭德纲,140岁了。

  于:不容易。

  郭:很开心给你们讲相声。

  于:挺好。

  郭:认识一下于老师。

  于:我也来了?

  郭:在这个盒子里面。

  在这里,大家对于“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你四十岁的演员跟二十岁的,状态都不一样。”这些信息都非常熟悉,并且也知道了“假如岁数越来越大”这个信息,本来要接受“人老了会有什么样的说相声的状态”的这个新信息,郭德纲却说“有一天,自己140岁了”,这种对已知信息的夸张,使大家开怀大笑。大家本来已经接收了“于谦就要出场了”这个已知信息,但接着郭德纲说了一句:“在这个盒子里面”,这个新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与已知信息的巨大反差产生了幽默。

  2、因为新信息的缺失引起的幽默

  例如:

  郭:其实各位都认识我们。

  于:恩。

  郭:我是那说相声的小学生。

  于:恩。

  郭:我叫郭德纲。

  于:对。

  郭:(指了一下于谦)恩,无所谓,是吧?这个。

  于:哎,您先等会儿,怎么到我这儿无所谓了呢?

  郭:都认识您,就不用介绍了。

  在这里,郭德纲介绍完自己以后,本该介绍于谦,这是正常的开场白,也是观众内心的已知信息,于谦的介绍是大家要获得的新信息,但郭德纲却用“无所谓”给回避了,这种对同伴的忽视造成了幽默。

(二)对焦点的偏离

在句子中,焦点是新信息的核心,是说话人、作者最想让听话者注意的部分,也是句子中语义上最突出的部分。焦点可以分为三种:自然焦点、对比焦点、话题对比焦点。相声里多是自然焦点。

  自然焦点是新信息的核心,因为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所以,自然焦点通常处于句末。自然焦点的形式标志是句子的自然重音。但多是根据信息强度来突出,自然焦点跟语序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没有预设。且自然焦点具有突出的特征。

  1、在相声中多是对自然焦点的偏离,自然焦点具有突出性,没有对比性,当说话人通过加重音或者铺垫的方式将一件事情成功转化为自然焦点时,就是与其他任何事物比起来,这件事最重要,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接下来精彩发展的时候,说话人会通过故意对焦点简单化,戏谑化的方式产生幽默

  例如:

  郭:那是,孔圣人说了,念书人都得用这个,一副古琴,上古的时候有伏羲氏,瞧见凤凰落在梧桐树上,看了之后上节太轻,下节太沉,打中间砍了一块,搁在长流水里边,侵泡了七七四十九天,做了一把琴,五根弦有金木水火土,外按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添了一根,武王添了一根,这叫文武七弦琴。

  于:对。

  郭:于老师抚这琴,抚的特别的好。

  于:我喜欢。

  郭:一定是焚上一炉香。

  于:那雅气呀。

  郭:安安静静往那儿一坐。

  于:是。

  郭:有姿势。

  于:当然了。

  郭:有姿势啊,你看。

  于:吉他是这样。

  郭:钢琴是这样。

  于:没有,用不了这么大手势。

  郭:说这意思,小提琴是这样。

  于:您这伐木头呢。

  郭:人家这瑶琴得这样,焚着一炉香,要这个境界。

  于:是。

  郭:于老师坐这儿。

  于:就这声。

  郭:(接着郭正襟危坐,嘴巴里传来了猪八戒背媳妇的声音)

  于:我坐猪圈里弹琴是怎么着?猪八戒出来才用这曲子呢。

  郭:咱不会呀。

  于:那就别胡说呀

  郭:人家于老师是高手。

  于:会弹。

  在这儿,郭德纲正经的介绍了“文武七弦琴”,并且前面提出于老师会弹,那么“于老师会弹”成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已知信息,郭又提出:“于老师抚这琴,抚的特别的好”,那么“特别好”成了自然焦点,大家会集中于这件事情,并期待于老师是怎么弹的,郭又表演了演奏其他乐器的姿势来做铺垫,并正襟危坐,摆出抚琴的姿势,加强这个自然焦点的重要性,但最后却简单的,戏谑性的唱出了“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对自然焦点轻描淡写,并且与前文的文学气息形成反差,产生幽默。

  2、在焦点中加入不属于焦点的内容产生幽默

  当观众集中于一件事情的时候,说话人却提出另一件事情,并且出乎意料,使得观众集中的正经内容被消解,从而产生幽默。

(三)对话题的偏离

话题是说明、评论的对象,而说明是对话题的说明,评论。在结构上,通常话题是一个句子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如果句子中有已知信息,话题一定是已知信息,而说明通常是新信息。

  在相声中,说话人本来要叙述一个话题,对这个话题做出说明,但却不说这个话题,而是转向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话题,这两者通常有联系,但是有反差的,前者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符合常理,而后者通常是反常的行为。这种不同的话题的转换,会产生幽默。

  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语言魅力最多的就是在语用方面的体现,前人已经在这方面研究很多,从信息结构角度对相声语言幽默的产生进行分析是近年来研究较少的一个视角。除此之外,相声的幽默艺术也可以从音韵角度去进行研究,修辞方面也可以作更深的阐释,比如预设修辞、会话交际语修辞等方面深入探讨,本文不再赘述。

  [1]汪景涛.试论相声的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12).

  [2]张新祥,曹雨婕.从郭德纲相声中看中国相声幽默对语用原则的偏离[J].读与写杂志,2009(2).

  [3]刘楠.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1).

  [4]宋云霞,杨维秀.构式视角下的幽默生成机制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5]刘薇.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反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6]李玉植.郭德纲相声中的夸张辞格例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

  河南师范大学)

  牛静静(1995-),女,河南武陟人,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