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明美学和傅山书法
刘 洋
在中国书法史中,明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晚明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对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晋人“尚韵”、宋人“尚意”相比较,晚明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括则是“尚奇”,这在晚明文坛和书坛均有所体现。艺术作品可以反应一个时代的美学思想,明末清初书坛中的傅山才华横溢、书法奇崛,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标签。
晚明 美学 书法
明代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和中期受社会思潮和统治阶级的影响,难以摆脱程朱理学等的制约,书法理论和作品面貌拟古、单一;而后期受到晚明思想解放的熏陶,在复古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张扬的个性,虽然相互有着矛盾性但为书坛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万历前后,“从经济领域说,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及市民阶级的崛起;从思想文化领域说,是泰州学派的兴起及禅宗的流行,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影响、互相促进的,其结果是出现了一个轰动一时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晚明书学理论也是百家争鸣,代表的有吴门书派的美学观、董其昌的“以禅喻书”论以及项穆的《书法雅言》、徐渭的《笔玄要旨》、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等。
“奇”是如何产生的?古时候的生活习惯和事物与当时年代相隔久远,已经不是晚明生活的景象,这就容易产生“奇”,晚明“尚奇”的美学思想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文化交流方面,当利玛窦从欧洲带来钟表、世界地图、日晷等来到大明王朝的时候,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作为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理知识也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观念,这也拓宽了中国文人的知识层面。在书法批评方面,书法家王铎在文论中也常用“奇”这个词汇,比如奇旷、奇怪等。在文学批评方面,“奇”成为重要的概念和批评标准,在当时的著作中,文学、艺术家们常常用“奇”来评论他们首肯或赞扬的作品,比如戏曲家李渔主张文学作品要“非奇不传”。在著作论述方面,万历年间何镗辑录《高奇往事》中说道“山居多暇,时时散轶,一对古人,遇所会心事,辄以片楮札记,久之盈笥。每籍手以拜曰:往哲精灵不在是耶?遂区分类聚,概以高苑、奇林二类,类各五目,又使事从其目,共得十卷,统题其端曰:《高奇往事》。”此书奇林类的五目为奇行、奇言、奇识、奇计和奇材,虽然何镗本人讲辑录这些是为了自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晚明文人追求“奇”的方式,普通的读者也可以从书中因“奇”得到娱乐,这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流行。由此看来,“奇”在晚明社会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文化现象中,是一种不俗的生活方式,是知识分子的好奇心和追求,也是一种文艺批评中的美学概念。也正是这个“尚奇”的晚明,书法家傅山的艺术作品奇崛高古,成为明末清初书坛极具代表性的旗帜之一。
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傅山生活在书香世家,直至其祖父傅霖于1562年中进士,才将傅氏家族推至科场上的高峰。傅山的留世书法作品很多,大部分是大尺幅的草书条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草书创作难度较大,而草书则可以更为直接地抒发作者的真性情。唐代张怀瓘在比较草书和楷书说:“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拖以散郁结之怀……可以心契,不可以宣言。”傅山的草书受王铎的影响比较大,两者的风格都是连绵多姿、大开大合。不同的是王铎的草书有提按动作,起笔和转折之处较为明显,有其楷书的影子;而傅山的草书行笔过程中使转笔法较多,提按不明显。傅山草书面貌不仅是个人感悟和书写的产物,更是一种艺术尝试,也凸显着明末清初的书法观、美学观。明末时期,追古与个性的同时,篆、隶书体逐渐受到书家的热捧,书家也没有意识将篆隶笔法拓展到其它书体上去,王铎也写篆隶,但他并没将篆隶风格带到他的行草书中去。但是傅山却很重视篆隶的入门学习,他曾说道“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因此,篆隶笔意的融合将傅山的行草书增添了古朴之意。除了篆隶,傅山也曾尝试将章草的笔意融入到今草中,他认为钟繇、王羲之都从章草中受益,张芝和索靖备受傅山仰慕。傅山晚年将章草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尤喜《急就章》。章草历史地位独特,前后承接隶书和草、行书,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傅山为友人旭翁祝寿所作的立轴,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傅山将章草和今草融合的尝试。傅山在书法创作中的探索功不可没,丰富了时代审美,为明清行草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艺术和学术的交流是分不开的,傅山信奉追本溯源的理念,追古的艺途中带来了作品的“奇”。傅山的书法面貌是晚明和清初文化交流的结果,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明朝灭亡,但晚明文化在清初依然有所延续,狂放的晚明草书之后也迎来了清代的金石书法。晚明“尚奇”的文艺氛围对书家的艺术风格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傅山历经明清两朝,他将晚明的艺术特色也带入了清初,继续用新的方式去追寻终身的艺术目标。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2016.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刘洋,男,硕士,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