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底蕴提升的实证研究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肖 艳1李雪梅1付晓娜2
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底蕴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提升学校人文底蕴的建议。
互联网+ 人文底蕴 实证研究
在网络创新的潮流中,高校教育也进入了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学习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样具有时代性,人文底蕴也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科学精神同属于文化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互联网+”背景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实现与传统产业的联合。目前,互联网与高校教育逐渐深度融合,给教学方式带来了新变化,如慕课、雨课堂和尔雅通识课等线上课堂的出现。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拓宽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二、人文底蕴相关调查分析
(一)对人文底蕴的认识学者刘庆昌认为人文底蕴可以解析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绪,而尹保云认为人文底蕴的概念是模糊的,包括人文精神和情怀,是学者的学术热忱和研究方法都是人文底蕴的一部分,具有时代性。本次调查中,61%的同学认为学校人文底蕴最基本的表现是传统文化和书香文化,32%的同学认为是“互联网+”文化,6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人文底蕴一般。65%的同学很少从图书馆借阅人文类书籍。65%的同学对学校的校史了解一般。
(二)人文底蕴建设方面
在人文底蕴建设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图书馆和特色活动的作用。68%的同学认为图书馆对提升人文底蕴有帮助,77%的同学选择了特色活动,25%的同学选择了互联网。79%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中起主要作用,63%的同学认为教师起主要作用。同样,63%的同学认为学生自身起主要作用。45%的同学选择了专业建设。70%的教师认为,应开展文化建设提升工程。
三、提升学校人文底蕴的建议
(一)“互联网+”文化提升工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应用互联网的频率很高,较少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开展“互联网+”文化提升工程,推进“互联网+图书馆”形式多样的在线读书和交流。此外,网络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众文化包括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流行歌曲等,是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之一。从大众文化中吸取有益元素、内容和形式,是人文底蕴的积累接地气。同时,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会、社团和班级等职能部门重视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效传播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设立读书计划
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计划,成立学习小组。勤学是构建自身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指导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博览群书、阅读经典。班级每个成员都有个人的读书计划并落实完成,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读书活动,形成班级浓郁的读书氛围和读书的群体动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学习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提升。
(三)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育人文底蕴的时代内涵。班级和社团实践活动充分依托重大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活动。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同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中文化基础部分,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也是人文底蕴的一部分,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实践活动,努力挖掘和宣传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举办阅读类、鉴赏类展示类的活动和科学讲座等。
最后,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格、文化修养和学术魅力,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协同共进,既要发挥学校教育在人文蕴提升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人文底蕴提升的整体合力。
[1]刘庆昌.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04).
[2]尹保云.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J].学术界(双月刊),2008(01).
(作者单位: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肖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李雪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5级学生;付晓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研究实习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