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探析
张 强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逃避的新生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必将产生新的变化。本文以“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从而为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准着力点。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等都将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适应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在新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应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进行,重点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现状进行分析。[1]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更加难以取得实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式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已显陈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的高校校园中,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栏等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更为学生接受平台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更快、更准确的获取各种信息。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新生态。面对“互联网+”的来临,可以预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产生以下方面的影响:首先,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将更加全面、及时。如今信息爆炸,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善于借鉴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及相关技术,及时掌握各种影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数据,通过对各种不同数据的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器”。其次,“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课堂这个主阵地,又要更新理念,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氛围。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化、网络化,全面加强“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最后,要有效运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进行精准检验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受教育主体的需求。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改变传统模式的“单一性”为“多元化”,“保守型”为“开放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当前困境、提高实效、适应新生态的根本出路。“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资源开发、方式方法选择和体制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构建。[2]第一是资源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涉及课程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通过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多渠道、多角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有效地覆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第二是方式方法选择。借鉴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问题型、服务型、网络型、校园文化型、情感型等。其中网络学习路径的创新是当前“互联网+”浪潮下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突破口。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在新领域创造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新生态关系。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等使命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网络学习模式的成熟经验。如,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公开课(MOOC),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构建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字化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三是体制机制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构建,即需要适应新形势还需要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的积极扶持。首先,应出台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政策法律;其次,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例会制度,定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后,通过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行为及实践过程,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随意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构建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1]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03):89~92.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49~52.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张强(1987-),男,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