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现代化及一般思路
霍 燕1杨澜涛2
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首先要弄清文化、现代化及文化现代化的准确内涵,这是基本理论前提。文化现代化绝非西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关键在坚守中国的文化本位,同时传承中西文明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 现代化思路
伴随工业革命而至的现代化(抑或全球化),以其无坚不催的气势,在过去三百年中疯狂地征服了世界。无疑,它创造了人类社会以往所无法比肩的巨大社会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放眼我们现实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便能发现因它所而至的诸种便利。然而,随其而至的不尽是盛世欢歌,还有无尽的痛楚哀鸣。这绝非危言耸听,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便可发现问题之严重性。雅斯贝尔斯在上个世纪初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生活变成了单纯地履行一种生命的机能”[1]。
一、何为文化现代化
(一)什么是文化要对这一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着实困难。翻阅中外古今文化学者对文化内涵的考察即可知晓,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六十多种。不过,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和界定。
通常而言,文化是人化,是人类这一特殊群体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从广义讲,它包括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行为层次的和精神层面的。如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从狭义讲,文化主指人类心态层面的文化,它内涵有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如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及信仰等等。在文化诸层次中,心态层面的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核心,亦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它种文化的特质所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文化现代化之文化即是针对这种“心态层面的文化”而言的。
(二)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首先预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时代”,它标示的是一特殊的时间段,如我国历史中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等。而这种“时代”的划分主要是以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为标准的。由此,现代化之“现代”区别于“古代”的主要标志是自工业革命兴起的机器大生产。我们这里所谈的“现代”,它肇始于18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是一种关于“经典现代”理论研究中所指称的“现代”①。
现代化之“化”字,表示的是“一种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机械化,电气化等等。”[3]不难看出,“化”字强调的是一种同质性(或同一性)过程及结果。由此,现代化亦即是人类世界以“现代”(即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本质特征为基准的一个同质化过程及结果。现代化的特征也就是机器大工业社会的一般特征,大致表现为: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市场经济;文化上的科学化;思维方式的理性化等等。
综上所见,现代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层次极为复杂的概念,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与说明,只能对其特征做出一些一般性的描述。一般而言,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实现向更高一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同质性或同一性历程。具体而言,它指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或发展中的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变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包含着诸多的层次,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且这些层次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往往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现代化的结晶表现为现代性。透过现代性的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现代化概念的实质。学者陈嘉明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社会学层面上的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表明社会在这一文明变化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发展上与传统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高度审视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 “现代性”是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一般而言,“它(现代性)集中表达为理性主义。”即理性成为衡量人类生活世界一切存在合法性的尺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以及黑格尔“理性外化为整个客观世界”的断言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明证。理性,作为一种终极反思性的批判意识,是一种探究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据(本原)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本质)的思想活动。它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完全解放,追求一种“宏大的元叙事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的把现代性的特征概括为:首先,它预示了现代与传统的某种断裂和超越;其次,它突显了人的自由主体地位;再次,它成就了人类生活世界的理性主导化,体现为科学主义的兴盛;现代性的这些特征也是现代化进程所显现的一些特质。
(三)文化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顾名思义即是指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结合上述有关“文化”与“现代化”的讨论结果,我们把文化现代化界定为:文化,尤指人类心态层面的文化(即狭隘意义的文化概念,它内涵有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如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及信仰等等实现的由传统向现代的一种转型,是文化分化、世俗化、理性化和商品化的过程。这种转型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过程;一是对现代文化自身的自我反思过程②。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般思路
文化现代化都是针对于某一民族、国家而言的,没有脱离于具体民族、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进程亦因各民族与国家实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现代化之路亦自是一全新的征程。我国该如何进行文化现代化呢?换言之,我国的文化现代化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都方兴未艾的中西文化“体用”与“优劣”论争,为我们现在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借鉴。于此,我们无力亦无意为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制定具体的思路,只是就其进程中所涵载的一般思路做出个别强调和说明:一是要坚守中国文化本位;二是现代化并非西化,它没有既定模式可循。(一)坚守中国文化本位
坚守中国文化本位,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前提。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不仅是该民族、国家实体存在的一种象征,也是其生存与兴盛的根基所在。缺失民族文化本位坚守的民族,就犹如丢却精神皈依的流浪者一般,其结果不难想象。于此,我无意执着于中国文化中心论或一元论,而是强调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心是要以审慎的态度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思维模式的现代旨趣,以便实现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推陈出新。这种文化坚守,不是在一种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是积极的借鉴西方智慧,尤其西方发达的理性思维方法,而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的重新审视和塑造。海外新儒家对传统儒学做的返本开新事业,是坚守文化本位精神的最好一例,当然新儒家对儒学思想的坚守亦有偏执之处。
(二)文化现代化并非文化西化
“现代化”与“西化”是我们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慎重处理的一对概念。不可否认,“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而且西方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与“西化”之间可以化等号。这是因为,“现代化”作为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它不仅意味着一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比照;而且它还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自身完善的一个过程,西方世界国家兴起的后现代反思即属于这一过程。而“西化”只是西方世界国家现代化现实状况的一种写实,它只是呈现出现代化过程的某些特征,或者只是现代化进程的某一阶段,而非现代化或现代化进程本身,二者是不可简单化约的。自然,我国的文化现代化之路,亦绝非文化的西化之路。当然,文化(狭义层面的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亦决定了二者不可化约。不过,作为现代化的后起之秀,有必要充分借鉴“前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亦是一项极为庞杂的事业。我们对文化现代化事业的探究才刚刚上路,前方尚有很久远的路途要走。上面有关文化现代化的相关阐析,仅似文化现代化建设研究冰山之一角,只能算作是对文化现代化的简单窥探,尚有待进一步考研。
注释:
①关于“现代”这一时间概念准确内涵的界定着实困难,学理上一直存在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诸种争论,我们这里的讨论主要侧重于一般性的“现代”概念,或者是一种“经典现代”理论讨论。
②笔者认为,文化的自我反思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它是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助力。
[1]雅斯贝尔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4.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74.
(作者单位:1.淄博第十八中学;2.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霍燕(1984-),山东泰安人,法学硕士,山东淄博第十八中学,政治教师,研究方向:德育教学与实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