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与构建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7724
刘晓航

  文化视点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与构建路径研究

  刘晓航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与信仰。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战略,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支柱,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力量。同时,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立足自身文化的创新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

  文化自信 当代价值 文化创新

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一方面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有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的文化状态有清醒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1]也就是说文化自信的范围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民众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可和信仰。“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或者政党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风尚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价值充满肯定和自豪感,由此而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爱。”[2]即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还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化自信的内涵,即“从哲学层面而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是民众关于文化层面以及信念和主体性文化心态所自发产生的心理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了解其他学者对文化自信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对于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与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对自身文化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所属文化价值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正确的信仰态度,是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支柱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的提出顺应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促使人民从精神和实践层面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自党成立起,它就举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引领者。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即“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这就势必需要文化自信的推动力,文化自信是党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自信体现。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精神引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巩固和强化改革的自信。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深刻的体现了党对治国理政新实践和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文化自信。党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领头羊。文化自信的提出更加的要求党要管严,从严治党。从党自觉提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新要求,到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都体现了党在自身建设上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精神。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息息相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化面貌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更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信心。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倡导民众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以此来凝聚民族意志;另一方面,我们要用中国精神汇集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因中华文化而自豪与骄傲,让它成为沟通各族人民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三、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

(一)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文化根基。对中国来说,深厚的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必须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签。它不仅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丰富了世界文明,促使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不仅创造过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的舞台上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要全盘复古,而是要以古为鉴、立足当下,进行文化创造。此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向导。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立场指导中国特色文化的建设,预防腐朽文化的渗透,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石。

  (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每种文化都各有所长。因此,我们要用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兼容百家文化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当然,我们开放包容,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学习借鉴也不是全盘照搬。我们要有辩证取舍的鉴别能力。每一种文化都发源于特定的土壤,离开了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特的历史条件,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样,外来文化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要理性的思辨、要深入的分析、要多维度的比较、要谨慎的取舍。我们要在吸收转化的过程中造就新的文化,借鉴吸收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力求做到实质性的扬弃。只有通过转化重生,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胃口的,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的,融合中国元素的外来文化才能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立足自身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水、走向虚无;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否则就会陷入僵化,走向没落。中华文化之所以从诞生延续到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首先,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鲜明的主旋律,深化改革必将催生出活跃的社会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文化发展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文化活力不仅来自于文化内部,也可以来自于外部环境,这是由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流动性所决定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就是要修好内力、借好外力,要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心;要抛弃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落后观念,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实施文化开放战略;加强与国际社会文化的接轨,推动文化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此来推动中国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1]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1).

  [2]张永远.从文化自信维度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刘晓航(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