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途径研究
张 丛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家风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今天,研究培养优良家风的途径,既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提出应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家风思想,营造氛围、构建良好的家风环境,注重方法、选择恰当的家教方式三个方面培育优良家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风 青少年 家庭教育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让家风这个古老的话题重新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家风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家风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家风归根到底属于精神意识层面的范畴,家风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必须通过家庭教育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才能实现家风教育的价值。家风教育有自身的独特性,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家风。今天我们应该继承优良的传统家风,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建设优良的家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家风思想
家风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家长首先要坚持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风观。”我们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坚持继承和传承优良传统家风,借鉴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不断更新家风观念:第一,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单独的个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因而父母不应该在各方面约束青少年,应该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不断其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家长必须保持教育观念一致性原则。如果家长在青少年面前出现明显的价值冲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人格分裂。家长对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态度上要协调一致,才能使青少年明确是非对错。一致的家风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良好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家长应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家长要改变对人才的看法,改变不要总是认为考上重点学校才是人才。科学的家风思想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坚信每一个青少年都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
第四,家长应该重视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不能只关注智力培养。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既要重视青少年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是死板的,而能力可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因而良好家风的陶冶对青少年懂得人处事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家长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的家风教育模式中,长辈们很多时候都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辈们应抛弃“长辈绝对权威”的糟粕家风思想,把青少年看作是独立发展的个体。
第六,家长之所以会一直要求孩子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家长应该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发展,破除只以成绩好坏评定青少年好坏的思想,继承优良传统家风观念,建立健全对青少年的评价体系。
二、营造氛围,构建良好的家风环境
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和关键的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应大力倡导以德治家、科学建家、文明立家、学习兴家、和谐保家等文明家庭风尚,建立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家庭、健康型家庭。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创建温馨的家风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一个家庭只有拥有完善的结构与组织,才能发挥正常家庭教育功能。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与组织,首先要有合理的权威分配,如果家庭中某一个人过分权威,便无法良好发挥其功能。此外家庭的成员扮演的家庭角色应该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这样一家人才能表现各自的本份,发挥各自的功能。在不同的家庭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需要的家风氛围也不同。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当面临家庭结构变化时,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通过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计划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便能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各个发展阶段。
家风属于一种意识层面的范畴,对青少年的教育重在培养他们坚毅正直、自信自强的优良品格和健康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评价,并且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愉快的生活体验。面对家庭结构等发生变化,能够及时帮助青少年进行有效调节。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时,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时就能自己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减小家庭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注重方法,选择恰当的家教方式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风就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层面的东西本身是静态的,必须通过家教的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恰当的家教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一)尊重子女,适当说教
说服教育是家风教育的一种好方法,是对青少年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但许多家长发现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是“说”而不服,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家长过于自我,往往只考虑我“说”,而不考虑你“服”,把说服教育简单理解为灌输,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青少年。青少年虽然还未成年,可他们处于心理敏感期,一旦他们对家长的话感到厌烦,说得再好他们也只会当成耳旁风。所以家长在谈话时要平等对待青少年,谈话氛围要轻松。如果让青少年感觉家长是朋友,那么他们自然会敞开心扉。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只有了解青少年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许多家长不懂得谈话的方法,其实谈话并不是简单地聊天,是为到达到教育目的而有计划的行为。人们都喜欢有新鲜感的事物,不喜欢一成不变。所以,家长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调节谈话的方法,可以开门见山地谈,也可以和风细雨的谈,也可以严声厉色地谈,只要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家长不需要总是跟青少年讲大道理,越是细节、具体的小事越有说服力。在谈话过程中,穿插一些名人的家风启迪故事,青少年受到家风熏陶有利于健康成长。
(二)恰当施爱,培养能力
现在很多青少年自理能力已经差到我们无法接受的范围,在家里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某地区的高考状元竟然不会系鞋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很多不良家风家教方式造成的,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子女,不让他们做家务,这样的爱会使一些青少年自理能力低下,所以家风教育中应该有意识的让青少年进行锻炼。首先,锻炼应持之以恒。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说明做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经过多次的锻炼。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很多家长不给孩子逆境中磨练的机会,把青少年未来的路都铺好。或者有的家长认为反正孩子也做不好,就懒得让他做了。其实相反,经过反复锻炼不仅不会让孩子有压力,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从做事里面求学问。所以,不要让爱成为一种负担,让适当的爱为孩子保驾护航。
(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我国古代的家风教育就重视躬行身教,榜样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言传往往没有身教效果好,家长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因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家长不能因为是大人要顾及面子而忽视错误甚至坚持错下去,应当以诚恳的态度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为青少年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榜样,同时在青少年心目中树立了家长的威信,从而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
家风的传承就是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优良的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子女,家风示范教育是一种形象生动活泼的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是中国家风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家风教育的优良传统。
(四)奖惩得当,评价公正
家风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家教中的基本要求家风教育也必须遵循。“奖励惩罚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品行进行评价,对好的品行及时予以肯定,对不好的品行及时予以否定,即通过强化孩子的优点并克服缺点的一种家教方法。”家风教育青少年也就是通过表扬奖励,让青少年分清是非、明白对错的过程,从而激发青少年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良好品德。适当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可以激发青少年的上进心,促使青少年不断进步;同样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家长通过奖惩对青少年思想品行的评价,评价公正与否是评价的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家长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就对子女过分的溺爱、或着因为子女聪颖喜人就无原则的表扬奖励;也不能因为青少年处于叛逆期、或因父母自身情况较差的原因,把怒气发在孩子身上,随意批评指责青少年。尤其对于正处于心理敏感期的青少年,前者使青少年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后者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否定、自暴自弃,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量变质变原理,要求我们凡事注意把握一个度:首先表现在奖惩的轻重上:表扬奖励过低难以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过高又容易使青少年骄傲浮躁、停滞不前;从不批评或极少指责,青少年就很难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批评过重或者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又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阴影,一蹶不振甚至产生恶性循环。其次表现在奖惩的频度上:表扬过频繁,会使青少年对表扬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批评过多,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只有奖惩得当、评价公正的家风教育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而青少年优良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家风教育。所以,家长应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设良好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萧俊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张杰.生活方式研究重要性凸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11.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丛(1993-),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女权主义、生活方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