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研究
于 淼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精神的由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长征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何影响。
长征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
长征精神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有着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及精神状态,在适当时机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社会精神风貌建设要求。而作为当前时代的社会风貌要求,一定借鉴了前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关于长征
1934年,作为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开始了对中共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的前四次围剿均未成功,但在第五次围剿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于10月16日撤离根据地,开始了艰辛的长征路。在长征路上,“左”倾错误并没有被立刻纠正过来,加之蒋介石不断阻止红军长征派兵阻挠,导致红军行动迟缓、人员伤亡惨重。于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纠正了前进的错误方向,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红军势如破竹,在5月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不久随着第一、第三军的不断前进,突破了敌军在渭河的封锁线,翻越六盘山,终于在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率先结束了长征。而另一面,红军二、六军团成功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和四川后于1936年6月底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而后二、六军团组合为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于7月北上,先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整个红军长征结束。
长征的历史意义之一就在于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那不畏艰险、无惧牺牲、团结互助、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有利于之后新中国社会的重建,为其提供精神基础,指引着党不断向前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极高表现,是支撑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
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国情的不断变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现代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变化交融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向世人展现我党思想上的鲜明旗帜,明确我党决策上的正确行进方向,使现代化社会更和谐。
长征中团结互助、坚持不懈、无惧牺牲的精神,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在中国的当代社会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不顾个人利益牺牲自我的无畏精神,也可以看到邻里团结互助的淳朴乡情。这正是继承了长征中红军和劳苦大众心系责任、奋勇向前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于推动全党全社会更自觉地维护我国共同思想基础,引领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三、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灵活结合了中国当前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反映了长征精神中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反映了革命乐观主义和创新精神,更是将爱国的责任和使命赋予每一位中国公民,反映了长征精神中的革命英雄主义,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成为“平民英雄”;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当前中国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准则,反映出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做出的战略转移,整个过程中从领导人到参与此行动的红军,再到沿路的人民群众,都体现出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长征精神中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也有密切关系。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具体详尽地规定了我们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这些具体的规定对我们的行为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都做了规定,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对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像长征一样,它可以作为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奠基作用,也融合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9).
[2]何至恩.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J].才智,2016(10).
[3]习近平论长征与长征精神[J].军事历史,2016(06).
[4]易晨.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中国市场,2016(4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