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贵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以铜仁为例
张 凯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铜仁为例,探讨贵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民俗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时,绝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他人的开发标准及模式,而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铜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将独特性原则、多样性与专题性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趋利避害。
民俗旅游资源 基本原则 铜仁
民俗,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指民间的风情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具体而言,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习尚称作“风”,因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称作“俗”。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大众性、独特性等特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景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当前,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时,绝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他人的开发标准及模式,而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贵州民俗旅游资源在发利用过程中,由于某些不合理而存在民俗文化资源破坏、民俗文化淡化和同化等现象。贵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如何趋利避弊,本文将以铜仁为例,探讨贵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铜仁位于云贵高原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地处湘渝黔边区交汇处,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境内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聚居于此,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以上,在历史上属于古夜郎文化区,古巴蜀文化区,巫楚文化区,有“五溪蛮”“三苗之地”等指称。铜仁由于地处偏僻而保存了极为原始古朴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松桃寨英古镇、松桃新寨苗王城已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民族旅游之地;苗族的“接龙舞”、“猴儿鼓”,土家族的“摆手舞”、“打溜子”、“茅古斯”,侗族的“长龙宴”等少数民族舞蹈也别有风情。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侗族、土家族的“芦笙节”,土家族的“赶过年”都另有韵味。尤其以松桃寨英滚龙艺术、玉屏箫笛、铜仁傩文化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总的来说,铜仁市可供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却一直不尽人意,出现抱着金饭碗守穷的现象。
一、独特性原则
铜仁的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特性”的缺乏。各种带有急功近利及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而开发建设的土家寨、仡佬寨、苗寨等,竞相模仿和套用邻近区域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傩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舞台演出节目在各景点大同小异,上刀梯、下火海的傩技表演对游客来说已无新鲜感。这些民俗旅游产品设计的所存在的严重的重复、同化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铜仁旅游地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独特性,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独特性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体现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差异,呈现全国各地的民俗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开发出“唯我独有”或“人有我优”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铜仁乃至贵州在开发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独特性上,在规划的前提下,注重挖掘自身民族区域特色,注重产品质量。要积极开发各种具有本地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开发和建设民俗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民族特色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能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铜仁当地很多的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玉屏萧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清朝被列为贡品。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第一批的国家级遗产名录。但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设计、制作、销售渠道不畅,宣传推广乏力等原因,导致这项民族民间工艺逐渐衰落 。如果能将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活态保护与当地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那么古老的玉屏箫笛定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铜仁的民俗旅游也会借助这张名片而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
二、多样性与专题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源于旅游者的多样性和旅游需求的复杂性。不同的旅游者由于年龄、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对旅游的心理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多样性的原则,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不仅要有观光消遣的,还要有考察型、娱乐型、参与型等,才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多样性的前提下,民俗旅游还要适当地开发一些专题性的旅游项目,比如节庆民俗旅游、歌舞民俗旅游等专题性民俗旅游。当今围绕当地民俗旅游资源而建设的民俗主题公园及博物馆,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民俗旅游项目,它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体,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在某一特定区域建设现代人工景区,集中展现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游客进入到民俗主题公园,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不同民俗文化的魅力,是一种高效率的民俗旅游模式。铜仁的民俗旅游资源纷繁多样,但分布较为分散,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条件,当代政府积极尝试专题性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便是一次可贵的尝试。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保留较齐全的省份,而铜仁又是贵州省的傩戏之乡,曾有四百多个班子广泛活动在民间。为了集中展现傩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地政府于1993年在铜仁市东山寺内建成了铜仁傩文化博物馆,2012年4月24日正式更名为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征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为一体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日本、韩国、法国、美国、东南亚以及香港、台湾和国内学者、游客纷纷前来参观考察,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民俗旅游的发展使得民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也出现了一些有碍于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过度开发导致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盲目迎合游客口味导致民俗旅游产品庸俗化,这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民俗旅游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与民俗是一份共同支撑的家业”,“旅游可以成为民俗的职业杀手,也可以成为弘扬民俗的有功之臣。”[2]民俗旅游资源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被破坏导致消亡将无法弥补。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将保护与传承作为重中之重,让其等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贵州的民族民俗风情就是民俗旅游的宝贵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取得平衡。同时在旅游产品及项目的开发中要杜绝“庸俗化”及亵渎和歪曲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不能一味满足旅游的猎奇心理,而要开发高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将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示给游客。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09.
[2]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