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488
庞 波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探析

  庞 波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它在五四运动后期能够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的主流既有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使然,也有当时中国社会需求救亡求存思想理论的必然。经过早期的“译介阶段”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目的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 传播 特点

  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急切地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学习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思想制度层面学习,无不以失败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后的分赃会议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所谓的西方民主理想破灭,相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使处在诸路不通中彷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以俄为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希望。

一、传播主体以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主

这一时期①是一个需要精英的时代,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解放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解放,学而优则仕已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唯一追求。他们更多的是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与自身的追求抱负联系在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失望中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鼓舞下,相继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从信奉进化论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陈独秀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毛泽东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后,在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纵横交错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歌颂十月革命胜利的文章。文章中他的思想虽然还把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混为一谈,但他的世界观已经在慢慢地转变了。随后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他世界观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他作为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并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带进课堂去教育青年学生,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实境”结合起来。几乎与此同时广州的杨匏安也积极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浅说》等文。这些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站在时代的潮头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潮流,摈弃了旧的思想观念,以崭新的世界观迎接时代的挑战,是十月革命后所展现出的最鲜明特色。

二、传播对象以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广大工人群众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最初封建地主阶级站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上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把巴黎公社的工人丑化成为暴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先后著书立说,针对封建贵族和清代的资产阶级宣传;资产阶级革命者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缺点,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其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他们传播的主要对象,并争取其他阶级的支持。

  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成长与成熟,马克思主义对应的传播对象也变得更加明确,工人阶级、青年学生为主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从社会各阶级大众中分离出来,成为学习、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一大批青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变成为宣传骨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逐渐被认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人民大众积极参与进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各种中国贫苦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工人和农民认识到自己被剥削和压迫的真相,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思想武器,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任务。

三、传播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广泛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算起到十月革命,都只是被当作众多思潮之一来介绍的,不是处于主流地位来宣传它,传播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单一性、伪科学性。不同身份的传播者在传播中各有取舍, 各有侧重,且对错掺杂,具有浓厚的主观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原著都是外文著作,当时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无法直接读懂,只有通过留学生或传教士等翻译成中文后再去阅读。而这些人在翻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添加了个人的某些理解,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变了样,走了形。

  十月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主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及其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著作,思想进行有组织地、系统地传播成为常态。如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为三大块,即过去的理论、现在的理论、将来的理论,并强调说阶级斗争学说如一条金线将这三大理论贯穿起来。总之,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的传播以及从各派社会主义中厘清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四、传播目的更具明确性和方向性

十月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为中国人民群众所模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经济上获得利益,政治上获得主人翁地位。受到十月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认识到了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反抗和斗争,中国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欺骗民众,抹黑和丑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自身的封建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是封建地主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宣传迫使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创造外部的改革压力,引发资产阶级的注意和得到其支持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根本目的。为预防资本主义的弊病在未来中国社会出现,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无政府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其本意是为了证明无政府主义比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于救中国。“社会主义以平等为归,既有政府,则必上有统治之人,下有分配之机关,均背于平等之旨。故由社会主义扩张之,必达无政府主义之一境。”

  截然相反,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革命实践并指导中国革命,使中国人走出苦难的深渊,重新站起来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一目的。他们为实现这个目的也付诸了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揭露了军阀统治的黑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救国的真途。从清末西化运动的“学习技巧”到资产阶级改良,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人在拯救国家的道路上不懈地寻求的结果就是找到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导、行动指南,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和奠定了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如此广泛地传播,呈现出上文所述的诸多特点,其原因在于: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满足了中国人民在探索诸多救国求变失败后强烈需要一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列强的欺辱,始终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对变革社会性质有客观的需要性;三是国内的工人阶级已经慢慢觉醒并成长为革命的最坚实基础;四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乐于接受新思想并学会了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来运用新思想;五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产生的鼓舞作用。

  注释:

  ①本文指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至中共二大的召开这一时间段,即1918-1922年.

  [1]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J].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11):15.

  [2]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第35号),1919(8):17.

  [3]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J].广东中华新报,1919-11-11.

  [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11~712.

  [5]瞿秋白.俄乡纪程-新俄国游记[J].瞿秋白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6.

  [6]梁启超.秘密结社之机关报纸[J].新民丛报(38,39)合刊,1903(10):4.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2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