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四个体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0287
李燕宇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四个体现

  李燕宇

  2016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有坚定不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她是最早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体现在她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政治领导核心;体现在她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体现在她开辟了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有生力量和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今天重温70多年前这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抗日战争史,我们愈加被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坚强意志、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所折服。在这场伟大胜利中,中国共产党是实际上的领导者,是凝聚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她是最早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为此,教育部在2017年1月3日专门发函对中小学教材修订提出要求, 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这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回归。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能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领导和影响民众的一个重要标尺,而能否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民众,又是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和条件。面对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在这民族危难时刻,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举起抗战大旗,走在抗日爱国运动的最前面,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最早发出抗日宣言。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即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想独占中国的狼子野心,号召全中国人民联合起来武装反抗,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最早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立即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联系,并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斗争。在此前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出杨靖宇、赵一曼等多批干部到东北工作,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打击日军的军事价值,更重要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抗日的精神旗帜,鼓舞和激发了全国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日爱国热情。

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她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政治领导核心

伟大的使命需要伟大的担当,伟大的担当需要伟大的胸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肩负起团结引领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重任,就在于她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国家大局,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以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危急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开始在东北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两党合作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宽广胸怀,捐弃前嫌,不计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

  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在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始终存在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联共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了不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以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来对待它,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仅有效地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而且继续保持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有力地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险,防止了分裂,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也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她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军事力量十分弱小的国家,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方针就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指导抗战的正确理论和策略。

  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实行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向全国通电:“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途径,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即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又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1938年5月,他集中全党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才能胜利的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的特点是: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经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持久战这一战略总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四、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开辟了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她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有生力量和中坚力量,付出了巨大牺牲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创造性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不仅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而且积蓄了有生力量,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伊始,毛泽东独具慧眼,充分认识到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较早地提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论持久战》中,他系统总结华北抗战经验,对八路军作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科学的概括,第一次公开提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并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的基本要素,真正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加以运用。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方式,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多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战场的形成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敌后战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逐步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部队,在抗战中付出了的巨大牺牲。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人员损失共584267人,其中伤290467人,牺牲160603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中共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在200人以上,仅东北抗日联军,就牺牲了70多位。这些不完全的统计数字,是对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光淬炼,始知历史选择。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成立以来领导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在报告结尾部分指出:“三次革命(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笔者注)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公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课题编号:2016GB062)阶段性成果。

  李燕宇(1973-),男,湖北警官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