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在高中美术鉴赏与实践中的应用——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23051
文 |骆春蕊

  非遗教学对于青少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美术课堂进行非遗教学的必要性,然后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从题材、内涵等方面发掘其教育意义,最后探究非遗在美术学科中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路径,以期美术教育工作者在高中美术鉴赏与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一、高中美术课堂非遗文化教学的意义

非遗教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素养要求学生认识中国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渗透非遗文化并将之与创意实践相结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作为教学切入点,准确把握教与学的结合点,使得美术教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极具人文性。

  高中是非遗相关内容教学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已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基础和审美与认知水平,对于非遗传统文化接受度高,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高效性和有序性。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成形的重要阶段,通过高中美术课堂非遗文化教学,能够激发其对民族艺术的热情,对于塑造其人格、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桃花坞年画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年画,其题材丰富多样,构图饱满,装饰简约质朴,色彩清雅秀丽,具有吴地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明清时期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1“.求中致和”的儒家思想理念

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一团和气》。该年画采用圆形构图,画面主体为一憨态可掬的童子(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老妪)手执长卷,其上书“一团和气”字样。《一团和气》设色清丽、柔和、雅致,并辅以如意纹、佛手、祥云纹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符号作装饰。大部分研究者推测该年画形象来源于明宪宗朱见深所绘的《一团和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一团和气》表明了上位者对政治稳固、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期望。从更为实际的意义上来看,成化帝实则是希望朝堂百官和睦共事、安定团结,共同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朝野上下一团和气,极具教化功用。经由民间不断演化,其教化功用减弱,审美功用增强,《一团和气》逐渐成为寄托大众美好生活期望的载体。朱熹在《中庸》中写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团和气》年画的构图及画中丰富的视觉符号均是大众圆满美好生活祈愿的具体表现。“求中致和”“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成为普罗大众经由此种民间艺术形式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2.迎祥祈福的民俗风趣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大门类,常被应用于农历新年,旨在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遂、万事如意,具有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之意,能够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传统桃花坞年画经常运用谐音寓意来表达民众祈望人寿年丰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亦运用借物的手法来表达祈神辟邪或吉祥喜庆的寓意。相关作品有《庆丰收》《天官赐福》《金鸡报晓》《福寿双全》等。这些作品颜色艳丽,形象鲜活饱满,贴近民众现实生活,极具民俗风趣的同时又富有装饰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具有吉祥寓意的视觉符号,也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创作与设计思路。

3.呈现历史故事,培养跨学科思维

故事传说题材也是桃花坞年画永恒的主题,这些故事通常来源于小说、戏文、神话以及民间传说,如《杨家将》《西厢记》《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桃花坞年画将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创作成年画作品,不仅促进了故事的流传,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在古代,这种将文学作品以图像呈现出来的方式,对于低文化水平民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古为今用,高中教学以这些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并适当运用德育相关方法,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还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高中美术鉴赏与实践中桃花坞年画教学路径

为将桃花坞年画精神及内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现有高中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路径。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运用多种工具为学生勾勒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创设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具体可借助语言、问题、多媒体、故事、游戏等方法,如在导入新课阶段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年画是什么样子的”“你所知道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都有哪些”;展示桃花坞木版年画丰富多样的图片;播放桃花坞非遗相关视频;从历史文化知识或丰富的民间故事入手引入主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综合地运用这些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将讲授法与实践演示相结合

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师应用讲授法虽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桃花坞年画教学内容虽属于美术鉴赏模块,但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结合亲身实践,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出来,体会木版年画制作的过程,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深度发掘课程潜能,确保教学设计环节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例如,教师在组织实践环节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组内成员自行决定分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成“画”“刻”“印”三大制作工序,体验木版年画制作过程,共同完成木版年画创作。

3.结合地方特色进行主题创作

美术学科非遗文化教学内容多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及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苏州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当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展览,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当地节日风俗;聘请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举行相关讲座,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合作教学,丰富教学模式。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创意进行主题创作,如提取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将其以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传统民间艺术赋予现代审美。学生经由此类创作实践能够深层次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内涵,产生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4.注重教学反思,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环节,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出发,思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是否单调枯燥、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单一、授课过程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教学等。只有时刻将教育教学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优化美术学科非遗文化教学课程设计,深度发掘课程潜能。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交融的今天,如何通过美术课程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此课题须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