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济南趵突泉『飘、冒』联探疑求正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23281
□姚苏丹

  泉城济南趵突泉公园有几副有关泉水的对联,比较有名的有三副。

  泺源堂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出自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作的七律《趵突泉》。是这首七律的颈联。

  观澜亭联

  三尺不消平地雪;

  四时常吼半天雷。

  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七律《趵突泉》的颔联。

  这两副七言摘句联的题目、联文、作者都很明确,没有疑问。(只是题目按照刻挂的处所定名似乎不妥)我有疑问的是下面这副: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我对它的断句有点怀疑,就进行了一番考查,查对手头书籍只有四本收录。联文和说明分别如下:

  《中国名胜名联鉴赏大成》(田作文

  一九九三年)

  趵突泉联……下边一联总写了七十二泉的状貌: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此联先嵌『泉水』二字写泉流,接下用四字重迭写流势,然后以珠联法直贯而下,再用比喻描绘泉水形象,写得极有情致。佛脚,指千佛山下。两条玉带:指漱玉和柳絮两泉。一串珍珠:指珍珠泉。

  《名联佳对精选九九九》(王谦、高立

  一九九七年)

  (联文同前)

  【简释】济南趵突泉联。这种联式,多了些生动、形象的意思,却少了几分雅趣。

  《中国对联大典》(谷向阳

  一九九八年)

  (联文同前)

  泺源堂联。两条玉带:指漱玉泉和柳絮泉。

  《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

  阳

  二〇〇七年)

  (联文同前。但没有上下联中部的三个顿号。)

  我把没有标点的联文贴到百度上去查找,结果都和前三者一样。我又把按我希望的断句作标点的联文贴上去,才找到『教学资源网』、《对联大全》等极少几处和我的断句相同的,但都只有联文,没有任何其他信息。下面我只好自己谈看法了。

  由于古代书籍没有标点,而且对联书法实物不加标点,本联作者原意如何断句,我们无法从古书记载和刻挂的实物楹联中得知。现代书籍的标点当是后人所加。个人认为,应该按如下节奏断句才能显出本联的优越之处,也可能是符合作者原意的。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理由如下:

  本联的主体是『佛脚清泉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出一串珍珠。』写成现在的文字是为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更生动形象,更有气势。修辞手法用了顶真、重言和比喻。而其中最主要的是顶真。而现在流行的断句恰恰破坏了句句顶真的修辞手法,以致有的书籍在分析中把顶真修辞都漏掉了。因此,第一个分句在『泉』『水』后面断句是不可取的。

  第一个分句改在第一个『飘』『冒』之后断句,用一个完整的主谓句说明题旨,然后再形象地加以描写,语意更顺畅了。(原来的句读把主语『泉』『水』和谓语『飘』『冒』分割开来,是不符合古文的习惯的。)特别是句句顶真,顶真修辞更突出,气势更强了。但是否会产生别的问题呢?

  可能被问难的一个问题是,是否破坏了原有断句的重言修辞?笔者以为不会。四次叠用表示多重,三次叠用也同样表示多重。因为在古汉语里,『三』也是表示多次的习惯用语。(如『三番五次』『三缄其口』『三复斯言』『韦编三绝』。)一如『十分』『十二分』和『十二万分』表意相同,三次叠用和四次叠用是没有多少、轻重的差别的。

  可能被问难的另一个问题是,改后首分句形成了三平尾和三仄尾,岂不违背了《联律通则》?其实这也是多余的顾虑。因为这是古联,创作当时《联律通则》还没有产生。而古代写对联是没有避忌三平尾和三仄尾的要求的。避忌三平尾和三仄尾是律诗的要求,本和写对联无关。直到《对联话》(一九二一年)里都没有提及,是现代联人后加上去的。(可参看本刊二〇二〇年第十期拙文《如何看待三平尾》)

  在查证过程中我对本联的名称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因为在网上《济南的名胜楹联(六)》里查到这样一段说明: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题趵突泉……

  这副对联原来悬挂在趵突泉泺源堂上层楹柱上的,它说的就是趵突泉轻柔的一面。此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时的逼真情景。两个动词『飘』『冒』的反复重叠以及顶针修辞的使用十分传神。『玉带』和『珍珠』分别比喻泉瀑和水珠,十分贴切。清泉涌出后,形成绿色的波纹,由东西两条小溪汇入西泺河,像轻柔的玉带,从佛脚(泺源堂原为吕祖庙,堂内原有吕祖塑像,其脚伸在门内)边飘下。……

  尽管对联文的断句以及描写对象的限定不如我所愿,但有些说明还是很有价值的:肯定了此联是专为泺源堂而写的。『佛脚』是吕祖庙供的吕祖的脚,而非远处的千佛山的脚,『源』是西泺河的源。都是本地的景观,不能移到别处。证明《中国对联大典》记载的名称是准确的。其他书籍说是总写七十二泉或趵突泉一泉,是失之粗疏了。

  对于本联的名称,我是这样认识的:趵突泉景观区从一九五六年命名为趵突泉公园以后,成为了一个大的景点的名称,泺源堂、观澜亭、趵突泉、漱玉泉、柳絮泉和珍珠泉等都是这个大景点里面的小景点。本联是趵突泉公园这个大景点里的楹联之一,所以一般书中列本联为『趵突泉联』之一,甚至直接称呼本联为『趵突泉联』,也都是可以的。但要细分,它是悬挂在泺源堂的楹柱上的,内容也是写泺源堂和周边景物的,所以还是称『泺源堂联』更为准确。而挂在泺源堂最中间楹柱上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则是赵孟頫的七律《趵突泉》的颈联,严格地说,是趵突泉联而非泺源堂联。(是不是趵突泉附近没有比泺源堂更近的便于刻挂的场所,而挂在了泺源堂的门上?另外,由张养浩七律《趵突泉》的颔联摘句而成的『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是否也是因类似原因而挂在了观澜亭上?)

  通过这次查阅资料,我还对这副联的评价产生了一点想法:可能过去有些人认为此联水平一般,贬低了它的价值。不少书籍在介绍济南或趵突泉对联时没有收录,有的虽收录了,也把它排在了较后的位置。(《中国名胜名联鉴赏大成》就是把前面提到的的三副联都归于『趵突泉联』,而把这副排在最后。)我觉得有点委屈了它。虽然它没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和『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的气势宏大,语言似乎也不够雅,但用典贴切,言之有据。(『佛脚』是吕祖的脚,『源头』是泺河的源。)用语准确。(用『飘』形容柳絮等泉水的轻盈,用『冒』来描摹趵突等泉水喷涌的状态,用『玉带』来比喻漱玉等泉水的颜色形状,都很准确。)浅白而不缺乏形象,通俗而不落于空泛。从这一点看,它还胜过了赵孟頫模仿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那一联。至少,作为泺源堂联,它还是最称职的。

  至于作者,则始终没有查找到,有点遗憾。

  本人没有到过济南,没有见过本联实物和相关环境,以上想法,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知情的朋友和联家教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