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传统手工艺与机械的争论为线索,梳理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阐释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指出了当前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今时代,有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也有以展现中国传统生活与手工艺为内容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的走红。李子柒的视频受到追捧,也折射出了近年来手工热的现象。人们在大机械化生产的商业社会中,对手工制品给予了特别的兴趣和赞赏,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我们梳理下设计史就会发现,手工艺与机械的争论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了。
一、传统手工艺与机械的较量史
英国学者爱德华·卢西·史密斯将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物品都是通过手工制造的工艺品;第二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了“大艺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与“小艺术”(手工艺等实用艺术)的区分,手工艺沦为次一级的艺术;第三阶段,这一分化在工业革命后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地步。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设计主要是以手工艺品为主,工匠们既是产品的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每个消费个体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要求打破了这种劳作方式,导致产品的艺术品味难有保障。世界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不仅展示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还用不伦不类和烦琐的装饰来掩盖粗糙与丑陋的工业产品,展示出了英国当时低下的工艺设计水准。艺术设计者们敏感的意识到机械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问题,于是他们提倡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中要发挥“手工”和“非机械化”成分的积极价值与意义,工艺美术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试图以手工业替代机器工业,有违工业化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最终淹没在了机械的轰鸣声中。
随后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运动,是旗帜鲜明的反手工艺、反装饰。其中的代表人物——卢斯,用《装饰与罪恶》宣判了装饰的死刑。如果说莫里斯等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所努力的是在工业时代为装饰确立某种合理性,那么卢斯就是直接否认了装饰在当时存在的必要。可以说,卢斯通过其对装饰的批判,彻底颠覆了传统手工艺的设计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走向了一条寻找现代设计价值的新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简洁的“国际主义”风格席卷欧美。世界的建筑越来越同质化,城市的面目越发单调和刻板,于是强调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便诞生了。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把设计的定义修改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从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在与机械的对立中,从被抛弃到回归,其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今天,传统手工艺作为审美探索、个人表现的一种渠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热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二、传统手工艺的精神价值
传统手工艺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纯粹材料和工艺等层面上,还在于其所包涵的创造性和精神性。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指出,器具与艺术作品有着某种亲缘关系,这一关系的基础在于“在陶匠和雕塑家的活动中,在木工和画家的活动中发现了相同的行为……无论是作品的置造,还是器具的置造,都是在生产中发生的”。海德格尔确认了艺术的物性与器物的艺术性,两者的共同基础就是生产性。在技术的异化下,现代社会中人日益成为技术的奴隶。要想实现“诗意地栖居”,就不能被器物的有用性束缚了审美心灵的自由,而是要在创造性的生产过程中使劳动本身显露出真理性的一面,这正是手工艺的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列菲伏尔指出,现代世界是“消费主义世界”,其主要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异化。日常生活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生活方式,只有日常生活审美化才能弥合生活和艺术。传统手工艺活动的主要场景正是日常生活,其蕴含着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可能。传统手工艺强调“自然造化”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日常生活图景。因此,手工艺除了是一种生活反思之外,还是人或人类对其自身历史的一种乡愁式的情愫,源于对曾经生活场景的留恋,意味着对过往诸多美好的回溯,对于尚未远去的“前机械时代”的追思,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手工艺作为超越功利性目的、产生精神价值的活动,有助于生活在高压之下的人们消解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抚慰焦虑的心灵,体验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
三、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反思
第一,把机器生产视为同质的、大工业生产和非人性化的,对机械充满恐惧与不信任。对此,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指出,机器创造的价值并不只是在于用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实实在在地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在于机器体系本身所体现的全新的生活方式。“机器体系所做出的永远不变的贡献在于它创造和促进了合作的精神和行动,在于机器形式在美学上达到的完美程度,以及对材料和力量的精妙逻辑的揭示”。因此,我们离不开机器更无需恐惧。机器体系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传统手工艺则从“实用艺术”转换为“心灵艺术”,成为拯救机器时代人们灵魂的审美劳作。第二,总是把手工生产和奢侈的、个人的、原创的联系在一起。手工艺介入现代设计在当今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与时尚、传媒、品牌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实现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的同时,也制造了消费主义陷阱。例如,传统手工艺与大品牌的联姻造成对底层手工艺人的遮蔽和剥削,使得“纯手工”成为商家宣传粗制滥造“手工艺”制品的噱头等。由此可见,仅靠材料、工艺、图案等创新或改良,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手工艺这一劳动模式的价值回归。手工艺中丰富的精神价值内涵的转化应该得到重视。例如,工匠精神,它是中华手工艺精神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其内涵丰富,包括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对于细节的执著与耐心,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在当前手工艺行业个体分散、缺少有效统一组织和协调的环境下,更需要充分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发挥其标准控制和稳定器的作用。第三,总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就应该是“原汁原味”才“正宗”。要想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从业者应对手工艺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做出评估。一方面,一些传统手工艺诸如点翠工艺,需求少且原材料珍贵,既不符合目前生态环保的理念,还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这样的传统手工艺,要谨慎开发,或对稀有原材料进行替换,改良制作工艺。另一方面,不要追捧所谓“纯手工”理念,应适当地引入机器和数字化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这样是有利于延续传统工艺的生命力的。第四,手工艺人不应将自己局限于一间小小的“作坊”里,而应主动投入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去,通过改造生产与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例如,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全球化网络开放的平台和海量资源,将多个手工艺社群相连接,突破资源、个人能力和时空的限制,将自发的、分散的传统作坊式生产转变为质量稳定的小规模生产,从而提高手工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四、结语
传统手工艺与机械的较量历经百年,虽然没夺回机械时代到来之前的地位,但也没有因机械时代的到来而消失。人们日益发现其实机械与传统手工艺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手工艺可以与机械共存,使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在手工艺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相信,在科技与机械的帮助下,传统手工艺必定会发展壮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