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民间艺术传播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8476
□张克博

一、香农的通讯模型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



  

  

  

二、传播中的噪声干扰与民间艺术的传播质量



  

  无论是传统手工艺、传统民间美术、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其传统的传承方式皆是以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为主。这样的传承过程,信息的『失真』极易发生,所以,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稳定性较低。由于信息传递的噪声比例较高,信息的丢失、遗漏,人为的阻隔,都将导致传承不畅,甚至导致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失败,意味着此艺术失传。

  香农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概念是『熵』,『熵』原本是物理概念,用于度量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无序程度。在信息论中,『熵』则代表了信息的不确定性。『熵』越高,不确定性越高,反之则低。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母体和基础层次,它根植于民间,来源于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因而统一标准较少,艺术类型、风格又多变,艺术家个人风格强烈,这就造成其信息的『熵』更高,从而加大了传播的难度。

  反观当代艺术教育体系,其传播方式则稳定许多。学校、教师为信源,学生为信宿,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过程标准化,学习过程常态化。因而,此体系中信息传播有可依赖的低噪声的信道,有着比较低的信息熵,编码、解码比较可靠,信息传播更加有效。

三、传统民间艺术传播的特性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传统民间艺术遵循学徒制的传承模式,但也有不少民间艺人完全是『原创』,自学成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简单归结为信宿在无信源的情况下得到了信息,应该想到的是,此时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的所见所闻,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其信源,他在现实生活的熏陶下所作出的『原创』,并非全部来自他的内心灵感,而是有相当的部分来自于他周边的环境。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是两个民间艺术家没有师承和交集,他们的很多艺术特质也具有共同性。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这种点对点或个人自学的小范围传播方式,造成了地区之间的艺术风格差异。而当下的艺术在大众传媒(Mass media)的影响下,同质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区域性差异则逐步弥合,甚至逐渐消失。

  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信息传递模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香农所定义的单向传递。『这种从一方到另一方的单向传递被归纳为信息传播的训示模式(Allocution),即信息的接受方无条件地接受全部信息而没有任何反馈(without any sign of feedback)』。虽然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中师徒角色分明,等级明确,徒弟对师傅必须『言听计从』,但作为无固定标准的艺术传承,师徒的互相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学艺的过程之中。因而在传承的信息传递模式上应该是有限的对话模式(Conversation),即『虽然在传承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逆向反馈,但这种反馈是有限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师徒的艺术风格互相影响,以师傅风格为主导。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的技艺传承过程,信息传递稳定性差,信息传递质量较低,并且传承过程并不局限于点对点的单向传播。正因如此,造就了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变、区域文化独特、符号性明显的特色,但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民间艺术难以稳定传承,常有风格突变、断代甚至失传的情况。在历史的进程中,传统民间艺术兴起、绽放、消亡,同时,新的民间艺术又会不断出现。在大众传媒占据主流的当下,传统民间艺术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早在一九七八年卡茨威·德尔海(katz weddel)就曾阐述:『民间艺术媒体伴随着现代化倾向于黯淡消亡,表演艺术甚至在广播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个过程。』当下,我们即使不能逆转某些传统民间艺术消逝远去的趋势,也可以利用传播规律,降低其传承中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影响下,一些可以被当下社会所消化的传统艺术正在逐渐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