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研究——以《满族剪纸》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8408
□吴庆娜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纪实型的视听语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同时,纪录片具有保存、纪录、研究和教育的功能,纪录片的真实性、画面的再现性以及影像资料的永久留存性都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本文以纪录片《满族剪纸》为例,探讨纪录片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受人员、资金等条件的限制,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纪录片以自己得天独厚的传播方式和记录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开了一扇门。像央视播出的电视纪录片《留住手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纪录片《走进土家寨》《满洲剪纸》《陇东唢呐》等便是例证。

⒈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

发展和传承的首要条件是保护。在《满族剪纸》的拍摄和展映中,我们了解到剪纸的文化、剪纸的分类、不同地域剪纸的特色,立体剪纸、黑白剪纸、彩色剪纸等。从剪纸的题材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地方的自然文化,历史事件。像满族剪纸诞生于东北吉林一带,在剪纸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有满族服饰的人物、东北的雪山、地方的劳作等景物,展示了东北丰富的文化层次感和方位感。纪录片的独特优势,不仅能将手艺制作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各种表演类的非遗文化更是利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可以将不完整的非遗环境、住所进行情景模拟再现,让我们不仅看到非遗现在的样子,同时也可以领略非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魅力。这些影像资料的留存要远远超出口口相传和书籍记载。

⒉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问题就是本身的珍贵性和现实发展的濒危性的矛盾,多数遗产都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文化因为地域性和民族性才独具魅力,同时也因为地域和民族性加重了传承的困难。目前非遗的传承大多数还是家族式的,或者是在封闭的区域进行传播,这就造成了传播渠道和非遗需求的封闭性、割裂性。所以让非遗文化『走出去』也就变得至关重要。纪录片的直观传播和声画结合的纪实型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满洲剪纸》这一纪录片,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详细了解了满洲剪纸的由来以及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一张张普通的纸在传承人的手里变得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感情的寄托,剪纸使得普通的纸张获得了重生,小小的剪纸创造出来的价值不逊色于文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价值

正如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古兹曼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而非遗绝对是相册中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我国多元的文化价值进行细微的分类和彰显。当然非遗的文化价值远不只被发现,被传承,更应该被发展,被传播,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欣赏到它的魅力。

⒈对内传播形成民族共通感

非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独有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是相通的。在《满族剪纸》中,通化县的一所小学也开设了美术剪纸的课程,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让有些从来没有去过吉林,了解过满族的学生,通过剪纸搭建的桥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其中,在采访中学生们听说有人员是北京来的,特别的兴奋,感觉自己的手艺走出来了,可以通过剪纸和外界进行交流。当然,不仅仅是剪纸,在《寻找手艺》这一纪录片中,云南傣族的油纸伞,苗族的古歌,川剧的变脸,开封的木版年画,汴绣等都一一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纪录片这一直观便捷的传播手段,让我国的非遗文化相互融合,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并形成强烈的民族共通感。

⒉对外传播提升文化的国际地位和交流

非遗文化是一种财富,它不仅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全人类,但是传播途径和手段的限制让很多人无缘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纪录片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纪录片声画结合,图文并茂,内容细致翔实,很适合对非遗进行完美的再现,同时纪录片的重复播放、跨时空传播为非遗插上了飞出国门的翅膀。我国非遗文化纪录片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推动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优秀的非遗文化纪录片层出不穷,像央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地方的《满族剪纸》等通过精良的制作和精心的叙事,让非遗文化立足地域民族,发展到国门之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拍摄技术,使非遗纪录片能够完整地展现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真实的历史,多角度地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

文化研究需要大量的文献史料,而纪录片正好具备文献史料的价值,资料永久的保存性可以为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有力的史料,这是其他传承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非遗名录众多,形式多样且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想使非遗文化长久的流传下去,就需要完整地记录非遗实际操作的过程,历史的变迁等,而纪录片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一些盛大的活动场面、重大运动等,由于人员众多,仪式复杂,如果仅仅依靠传承人的个人力量很难把握和记录。而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既可以完整地全程记录,又可以避免误差。

  除此以外,纪录片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在《满洲剪纸》这一纪录片中,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纪开设了剪纸的公选课,也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课,在课堂上通过示范表演,让学生们感受到民间剪纸的技巧和魅力。同时她又积极地探索剪纸和国画、设计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将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手艺注入新鲜的生命力。

  当然,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已经从校园走向了社会,不少地方机构依托非遗传承人和当地的高校成立非遗研究所、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让非遗文化做到落地扎根。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化的教育更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纪录片的教育功能相比于学校教育更具灵活性和大众性。

  毫无疑问,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和传播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非遗纪录片目前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一是在商业电影的大环境冲击下,纪录片的生存现状本就存在危机,再加上是讲述相对枯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资金的短缺也为纪录片的拍摄带来了困难,大多数纪录片都是单机拍摄,除央视或政府单位外,很少有个人有能力支撑长期拍摄的高昂费用和时间成本,技术和经济上的短缺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纪录片拍摄的深度和质量。

  争取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单位、团体等层面进行拍摄制作,在保证专业人员和拍摄经费的前提下,加强对非遗的认识、研究、融合,并发挥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使非遗文化纪录片走出困境,真正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手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