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指的是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里边涉及中国古代气候与物候的许多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〇一七年吕梁市楹联学会《中国节日联》征集活动结束后,我把这个系列的对联写完了。
先看我给前三个节气写的联:
立春
此日祈年,天子祭神开祖制;
斯民溯古,彩鞭依例打春牛。
立春联没有突出三候特征,但它的古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上联取义于:立春的节日源头—
—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是中国古代祈年习俗的起源;下联取义于《事物记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也就是说,立春联突出了久远的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且都有依据。
雨水
水獭祭鱼香,南雁北来,草色蒙蒙滋绿意;
娘家开笑脸,旧情新叙,女儿款款舞红绸。
雨水联,上联围绕雨水节气的三候特征: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而下联围绕的则是雨水节气的一种民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惊蛰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惊蛰联上联围绕的是物候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
…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而下联则取义于一句民谚—
—
惊蛰不藏牛,其实也是农耕文化。
这里,我想说一个问题:许多人说,看不懂联,能否通俗一点?我说,这个问题怎么说呢?你是要一看就懂,还是要最终弄懂?比如说『立春』联,你如果现在不懂这个节气的文化,我能理解,如果你看了还不懂,只想吃『现成饭』,懒得动脑子想、动手去查。因为,我们读任何体裁的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很正常,不是要求作者写的简单点,这就好像你不懂《道德经》而不能要求作者写得通俗一样。比如,我写的『小满』联是:
小满
日气渐炎人度夏;
禾浆刚满麦知秋。
我的联发到朋友圈后,有人问我,小满是夏季,为什么说麦知秋呢?我回答说麦子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麦子在小满季节开始灌浆,小满的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知秋。也就是说,小满是麦子的『秋天』。
要写好节气联,必须认真研究所题写节气的资料,在其中寻找你感兴趣的内容,形成立意,当然,并不一定非要围绕『三候』,民谚、民俗都可以拿来一用。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给你以灵感。比如我写『小雪』,是看到这样一句话形成立意的——『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然后结合这个节气白天时间短,雪下得很小这些特点,加以整合,形成对联:
小雪
日时不觉长,说其西北风,乃是人间常客;
雪瓣休嫌小,得此精微韵,当吟野外好诗。
三候现象,不一定要都用,比如大暑的三候是: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我在对联中,就选择了第一和第三,加以联想,形成对联:
大暑
暑气正炎,夜间四处起萤火;
雨声渐大,扇下群生熬伏天。
节气联,也完全可以写成意境联,但是一定要结合该节气最突出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比如寒露,三候特征是: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我最后形成的对联是:
寒露
雁徙恐迟,叫冷天边意绪;
菊开正好,染香野外光阴。
很明显,上下联的第二分句,是在第一分句的现象上加以联想形成,从而构成一副意境联,类似还有谷雨联:
谷雨
谷类宜生,桑林又见花蒲扇;
萍踪可觅,池苑纷垂雨布帘。
说明:谷雨之意为『雨生百谷』,这个季节,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桑林中又有戴胜鸟(别名花蒲扇)飞来。
总之,文无定法,节气联的写法灵活多样,但好的节气联,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节气的天文、地理、气候、物候,以及民俗文化特点,突出『这一个』是最关键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