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白族对联文化初探——以大理地区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8164
□陈丽荣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民族,素有『文献名邦』之美称。其早在唐代就建立了南诏国的地方政权,后继宋代的大理国,前后延续了五百一十六年之久⑴,直到元初才结束了这种半独立的政局。后历经明、清,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白族文化,是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且很深的民族之一。

  白族是中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约有人口一百八十七万。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白语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白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⑵。本文仅以大理地区为例,对白族对联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对联特点作一梳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白语对联的起源

关于白语对联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能查找到的较早的文献,当属《明史》中记载的杨黼(明代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学家)写的白族民歌体《山花碑》(以汉字记录的白语读音,时间为公元一四五〇年),可以作为白语对联的先声。民歌虽然接近诗歌,诗歌又接近对联,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还有点牵强。

  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白族仅有语言,并没有文字,因此,缺少对联文化传承的载体,目前所搜集到的一百二十八副白语对联⑶,都是根据乡间野老口口相传的消遣话题而得,真正凭借汉字载体记载下来的白语对联作品并不多见。因此,白语对联可概括为是以汉字记声,白语为意的对联,是对联融入白族民间所派生出的一种民间乡土文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语对联是近、现代的产物,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语使用的人群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现存的白语对联客观上应该是古白族人在汉人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智慧的结晶。

二、白语对联的来源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从古到今有不少都是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有时候也成为比拼才华的工具。白语对联也不例外,但往往最受欢迎的反而是并不识多少汉字的白族人民在劳动间隙和闲聊娱乐时,互问互答的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经过若干『无名氏』不断加工润色而成。这类白语对联构思精巧,语言明快,闪烁着白族群众智慧的光芒。

  例1白语:

  英派如吕举吕宅;

  数起息千身千高。(注:汉音)汉译:吃稀饭烫嘴烫舌;烧刺柴戳手戳脚。

  例2白语:

  结勿该许赫;

  个来已灰西。⑷(注:汉音)

  汉译:金鱼见水活;飞蛾扑火死。

  这类白语对联极富生活情趣,反映了白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白语对联的分类

白语对联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白语对联,二是白、汉相掺对联,三是汉译白语对联。

  ⒈纯粹白语对联

  白语对联是民间口头传诵的,原汁原味,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例3白语:

  举姑堤客;

  习科及梅。(注:汉音)

  汉译:嘴巴请客;心里关门。

  例4白语:

  总恩鸡脂西瓮鸡;

  书额学子本事学。

  汉译:酒喝多了话语多;书读少则本事少。

  例5白语:

  整尼背途害绍摇;

  木尼双犊毕喷朝。

  汉译:有钱人走路意气扬;没钱人说话风吹了。

  ⒉白、汉相掺联

  例6:

  身居尼乃世界;

  人在欧宛场中。

  此联中,『身居、世界、人在、场中』为汉语词汇,『尼乃、欧宛』为白语象声词,前者为唢呐声,后者为大钹声,形容有人在吹吹打打的环境中生活⑸。此联为典型的白、汉相掺的对联。

  ⒊白译汉语对联

  著名的白族语言学家、大理大学段伶教授在《白语对联》一文中,收录并集注、翻译出了一百二十八副白语对联,成为研究白语对联的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

  关于对联格律,从整个白语来说,声调与汉语声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⑹,也因此,白语对联中的字,也不可能按汉语的所谓平仄来安排,因此,白语对联中,格律并不严格。

四、白族汉语对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