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对联写作都提倡反复推敲,斟字酌句,精心修改。很多人写联不厌百回改,从粗品改成精品。也有人热心于修改他人的对联。这样便可能形成两种效果,一种是改得很好,还有一种是越改越糟,双方都尴尬。从古到今,有很多修改他人对联成功与失败的典型范例。”
??苏东坡两改对联
苏东坡少年时代,在父亲苏洵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读了许多书,在一片赞扬声中自以为知识渊博,便在大门前自书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不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特来向苏东坡求教。苏东坡翻开,书上尽是他不认识的难字、僻字,费了半天劲,也没看明白。老人没说什么,只是摇摇头就告辞了。苏东坡明白老人是来告诫他不要狂妄骄傲。于是重新修改了那副对联,前面各加两字: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还有一次,权臣的儿子方若虚送来几篇诗文,向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求婚。苏小妹觉得文笔粗淡平庸,提笔批一联于文尾: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退出来的文卷,担心触怒权贵,便仿苏小妹的笔迹在她的对联后加了两字,变为: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并向对方说:“小妹脸长额高,相貌丑陋,实不敢高攀。”方某看了对联也就不再强求了。
??李东阳改联颂省亲
据《中国对联故事总集》载,明代才子李东阳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首诗往往要反复琢磨修改。因而他的诗典雅工丽,在当时文坛上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有一天,李东阳的一个门生请假回家省亲兼养病,李东阳召集众门生即席赋诗为他饯行。门生汪石潭写成一联:
千年芝草供灵药;
五色流泉洗道机。
门生们争相传阅评议,都说是难得的好句。李东阳接过一看,默默地将后句删掉,并命汪石潭认真修改。汪石潭斟酌再三,总想不出再好的联语。门生们也都说:“不知先生为何认为不妥?”
李东阳解释道:“你们这位同学此次回去是省亲兼养病,汪石潭的联语只说了养病,却没有讲归省,所以不切。”众门生请老师修改,李东阳即挥笔将下联改为“五色宫袍当舞衣。”
古代孝子有穿彩衣娱亲的故事,这一改句,正颂扬了门生省亲的行为,与上联契合,既全面,又贴切。门生们一齐拍手称好,无不钦佩老师的才华。
??乾隆帝巧改王杰联
清代陕西韩城人王杰,金榜题名,乾隆皇帝大笔一挥钦点为当科状元。会试结果出来后,一些山东文人非常不服气,觉得王杰不配当状元,把他堵在门口,并出了一个上联: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意思很明显,齐鲁之地人才辈出,王杰信口吟下联回击:
黄河九曲,文王谋,武王烈,历朝道统在西秦。
江南诸公哑口无言。后来消息传到乾隆皇帝耳中,他认为王杰联句虽好,功力仍不足。遂御笔亲改成这样:
岐山一脉,文王谋,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
文武百官齐声赞颂圣上所改之联更绝。
??关麟征改联留遗憾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四川新都桂湖是明代诗人杨升庵故居。此联叙述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到四川成都任乡试主考官,归途经过新都县,县令张宜亭邀他游桂湖,酒罢题写此联。作者由北京经陕西进入四川,故有一路所见“秦树蜀山”,慨叹自己只是一名小小“过客”。下联更有“荷花秋水”诗人宛在水中央之咏,构思巧致,意境升华。
据冯修齐《桂湖古今楹联辑注》载,桂湖中曾国藩原联久坏,民国年间,国民革命军关麟征将军补书时,对这副楹联作了修改,改为: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四十顷荷花秋水,想见伊人。
这样一改大损原联风貌。“一万顷”虽为夸张之词,但有力地渲染、烘托了桂湖的环境和气氛。改为“四十顷”倒是符合桂湖面积,但气势没有了。“中有诗人”明指杨升庵,也暗指曾国藩自己,一语双关。改为“想见伊人”,双关没了,意境单薄了许多。可见,文学性的虚写文采斐然,感染力很强,大家还都认可。改为实写后,意义准确了,却也变得索然无味。
??阮元乱改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一经挂出,立刻名扬海内,成为大家称颂的经典。后来,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担任云贵总督,认为大观楼长联不通,许多地方平仄对仗不对应,比如“东骧神骏”和“汉习楼船”就不够完全对仗。还说:“孙髯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骎骎乎说到我朝?故改‘伟业丰功’为‘爨长蒙酋’,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所以扶正而消逆也。”由此,阮元花了大力气修改后,改成了下面这个样子: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依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萍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迹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阮元这一改,把长联所指的历代帝王,偷换成地方官员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使长联的中心思想由否定封建统治而变为维护封建统治。阮元修改之后,在对仗方面更加的工整严密,自以为得意,命人把对联挂在大观楼,作为自己的文功。
对于阮元的改联,文人们并不买账,叶笑雪评论说:“孙髯翁原作上下联,虚实对称,而阮元却把上联坐实,用‘金马’对‘楼船’,‘碧鸡’对‘铁柱’,‘盘龙’(即南盘江)对‘玉斧’,‘宝象’对‘革囊’,虽说山川历历分明,但弄得像堆满东西的仓库,无有回旋余地,而尽失空灵。下联‘衬将起苍崖翠壁’句,虽可兴起崇高美,但究竟与此联以空阔为特点的基调不能相一致。”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也评论过:原作“披襟岸帻”改为“凭栏向远”。“披襟岸帻”是“解开衣襟,推高头巾”的意思,承接前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不但显出眼界的开阔,也显出了作者的逸兴与遄飞,情与景互相结合。而改为“凭栏向远”,只是一句平凡的套语。
把“喜茫茫空阔无边”的“空阔”二字改为“波浪”,也是失了原作的气势的,而且也不符合实景。滇池并非长江黄河,它的波浪是不大的,更说不上“无边”。但从大观楼俯视,一望无际,却的确是“空阔无边”。
阮元改成如此呆板的对联,简直就是点金成铁,改后就把原作者想要真切表达的情感抛弃了。当地文人雅士看了后,纷纷嘲笑阮元不懂对联,甚至还编打油诗讽刺阮元:“软烟袋(谐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阮元实在顶不住压力,很快就命人撤掉了自己修改的对联。
??刘坤一请幕友改联一字千金
据清代吴趼人《新笑史》载,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侵略中国,清军被打得大败。陆军有一个将领叫卫达三。他身为统帅,对敌人怕得要死,一听说敌人要来,他就拼命逃跑,成了“逃命将军”。他的军队纪律也坏透了。一次,卫达三又带着军队逃出了一千里,让日本侵略军没费什么劲就占领了一些城市。清政府为了掩人耳目,决定把卫达三当“替罪羊”,将他押回北京,砍了脑袋。卫达三这样的败类,何止一个?当时驻守山海关的统帅刘坤一,也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带着十多万人马,假装有病,躲在城里,不去救援。刘坤一对这次败仗,其实也有大责任,也该严惩。北京城里的读书人知道了事情的真象,十分气愤,有人就编了一副对联,挖苦刘坤一:卫达三呼冤赴菜市;
刘坤一托病卧榆关。
菜市,指北京南城的菜市口,是清朝处死犯人的刑场。榆关,就是山海关。
刘坤一听说后,又气又怕,这副对联要是流传到宫里,让皇上、太后知道了,那还了得?自己的脑袋还不搬了家!他就请来了一个亲信幕友改对联。幕友眼珠一转,说:“这事好办。我可以给大人想个法儿,不过,您怎么谢我呐?”刘坤一说:“只要你把事情给我办好了,我谢你三千两银子。”幕友痛快地答应了。
随后幕友就把那副对联改了三个字,上联没动,改的是下联。改后的对联是:
卫达三呼冤赴菜市;
刘坤一拼命出榆关。
刘坤一一看,乐坏了,赶紧叫一帮人连夜刻印了几万份,派人带到了北京,四处散发。不久,刘坤一军中的士兵知道了这件丑事,气得大骂:“那个骗子动动笔,改了三个字,就得了三千两,真是‘一字千金’!我们流血拼命,一年到头也发不了几两,全让当官的给吞了。这些狗官!”
??老道人改春联收徒
兰仙果,生于1865年,湖南株洲三泉口人。5岁时,他父亲到湖北开旅馆,他随父亲到那里进私塾求学,兼练拳术。兰仙果学文习武,进步很快。他8岁那年,春节到了,他父亲对他说:“过年了,写副对子贴上,热闹热闹吧。”兰仙果忙取出纸笔墨,结合自家经营旅馆业的情况,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生意如川,川流不息;
财源有道,道畅无涯。
春联贴出后,一位50多岁的老道人来到兰仙果家门前,见了这对联,问兰仙果:“这对联是你写的吗?”兰仙果点头称是,老道人接着说:“娃娃,你这对联要改改。”兰仙果问:“怎么改?”老道人微微一笑,说:“这样改。”
来客如川,川流不息;
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兰仙果很惊讶,想不到老道人还会写对子。于是便出个对子请老道人对:
春入门庭多秀色;
老道人随口应对:
瑞呈宇宙有光辉。
后来,老道人收兰仙果为弟子。经过老道人精心教习、指点,12年功夫,兰仙果终得武当派真传一履水功,人称兰仙果为“水上飞”。
??祝竹岩改寿联讽袁世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阴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变法维新的“上谕”,自此,皇帝与太后之间的明争暗斗加剧了。那年八月慈禧决定借下个月到天津阅兵的机会,指使她的亲信荣禄发动宫廷政变,扣留光绪帝,另立幼君。“帝党”得知这个密谋,由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他帮光绪帝带兵到天津先杀荣禄,然后进京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袁佯作答允,谭一走,他就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光绪亦因此被囚瀛台。自此袁就获得慈禧重用,这一政变发生在八月初六。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八月,袁世凯五十生辰,在东安门外北洋公所大开寿筵,有谄袁者献一寿联云:
戊戌八月,戊申八月;
我佛万年,我公万年。
慈禧喜欢人称她为“老佛爷”,“戊戌八月”为袁得势之始,此联乃兼颂慈禧。同年十月,慈禧病死,名士祝竹岩(鸿元)改此联为:
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袁世凯虽然不如此联所咒“明年”就死,但此联已传诵一时了。
??鲁迅改旧联翻新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写的《七律·自嘲》中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憎,常被人引用为对联。“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甘为孺子牛”的典故来自清代洪亮吉的《北江诗话》。卷一引述有个秀才钱季重,每天吃饱喝足之外,就跟孩子们嬉戏玩耍,并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酒酣或化庄生蝶;
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在《鲁迅日记》中写道,他写《七律·自嘲》时是“偷得半联”凑成的。实际上,鲁迅修改他人之联完全为我所用,改钱季重原联反其意而用之。上联在意义上脱胎换骨,弃旧图新,一扫原作的颓废无聊的情绪;下联仅将“饭饱”改为“俯首”,完全翻出了新意。
??陈毅妙改戏台联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后不久,新四军开进江苏盐城将营镇,当地群众敲锣打鼓将他们迎到河东麦地早已搭好的戏台前看戏。陈毅坐定后,看到戏台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乘风破彼千层浪;
抗日您出一片心。
横额是“欢迎陈军长”。
观戏间歇,陈毅问此联是何人所写。塾师吴润生拱手答道:“献丑,献丑,请陈军长指教!”陈毅说:“不敢,不敢,我想大胆改几个字,可以吗?”老秀才连连点头:“欢迎斧正。”陈毅便随即念出改过的对联:
乘风敢破千层浪;
抗日全凭一条心。
横额是“军民同乐”。
在场无人不称好。
替人改联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修改往往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一些问题。至于深层次的立意还需要作者融入自己的情怀而表达出来,这一点别人替代不了。
我不提倡去给别人修改对联,主要是因为每人的创作思路,自己不可能百分之百把握,在修改的过程中,难免会理解有偏差,甚至有强加于人的感觉。有道是“休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耗费心力改得面目全非,别人不认可,出力不讨好,何苦来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