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携来湘楚烟云 品鉴河东气象——“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侧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4887
本刊记者 王胜观

  山西运城。立秋当日。

  好像是约好了似的,一场透雨驱走燠热,送来草木的气息,也带来了人们的好心情。

  8 月7 日晚,运城机场走出几位身着唐装、书卷气十足的客人,他们是从三湘大地远道而来的文化名人——湖湘楹联七子。受当地文化界之邀,在准备半年之久后终于成行,将与河东楹联界的同道们一起交流、碰撞,共襄联事。

  8 月8 至10 日,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在有着“古中国”之称的晋南运城市举行。

  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楹联文化活动,由两大楹联文化品牌、两支楹联文化劲旅共同参加。积久成美,吸引眼球,一场精心筹备的学术交流活动就此展开。

对韵河东

衡山条岳手牵手;

  北派南流潮涌潮。

  “湖湘楹联七子”是湖南走出的享誉全国联坛的一支劲旅,其成员年轻有为,个个优秀,成就不俗。尤其是“中国联坛十秀”之一的邹宗德先生,率先在中国楹联高峰论坛上举起“中国文学下一个高峰是楹联”大旗,对于全国楹联界甚至文化界震动不小。

  而在风靡全国的“运城楹联文化现象”中诞生的“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也是享誉全国的一支劲旅。“河东流派”命题从提出至今已十余年,三大体系(理论支撑、语言风格、梯队传承)建设日臻完善,河东万人楹联文化大军已经形成。

  本次两地交流活动准备扎实,从今年3 月开始建立交流群互动,成员28 人,各位联家展示了700 副作品。大家畅所欲言,互鉴互赏,取长补短,获益良多。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太品,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鲁晓川(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孙满仓,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运城市楹联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岳民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楹联名家、“湖湘楹联七子”中的邹宗德、楚石、周永红、傅小松、刘松山、石印文,以及运城本土对联界人士文振西、赵若迪、扆军宣、何沁学、廉宗颇、张丹薇、闫鹏、荆齐美、董红杰、王彦平、张登洲、邵运德、赵爱萍、党晓明、杨开茂、范青山、荆富强、张俊珠、杨新立、陈小明、姬晋魁、樊晋英、尚兆明、闫波等近50 人参会。

  座谈会先后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东联坛20佳之一的运城市楹联学会会长王文广先生和鲁晓川先生主持。

  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望进老先生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

  本次活动于8 月7 日晚召开预备会。8 月8 日全天学术交流,宣读了13 篇学术论文。刘太品先生作了题为《题材、风格与流派》的专题学术报告。孙满仓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将会对全国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湖湘七子以及河东流派代表人物文振西、杨振生、扆军宣、何沁学、廉宗颇等先后作学术发言。

学术会的意义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是南北楹联文化两大品牌碰撞的盛会。

  在中国楹联学会八代会上,李培隽会长作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楹联文学攀登高峰的讲话,给楹联界未来的发展立下了战略方向。这次学术交流围绕这一目标,探讨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瓶颈问题。具体说有三大块。

  第一块是“高峰论”。

  邹宗德、刘宝田先生破天荒地提出“下一个文学高峰是楹联”的论断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热议不停。河东杨振生先生,作为流派领军人,不仅把“河东流派”从概念发展为实体,并且推向全国,而且深刻领悟了孟繁锦先生当年提出的“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流派兴起,楹联之未来”的精辟论断,带头喊出了“下一个文学高峰是楹联,第一个流派看河东”的响亮目标。此言一出,成为激发运城市500 多个楹联组织和万名会员的行动动员令。

  “丰厚而独特的河东文化,在当代楹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哺育出了硕果累累的河东楹联文化和人材济济的河东楹联创作群体——也就是河东流派。”刘太品先生这样谈道,“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认为(河东流派)这一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而且提出得非常及时。”

  这次交流,鲁晓川先生又对楹联文学创作高峰作了深刻阐述,文振西先生更是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什么是高峰,怎样达到高峰,其中第一次诠释了“三个高峰”的概念,很有见地。

  第二块是“流派学”。

  既然楹联文化可以称派,自然就是一个学科问题。“河东流派”己经由“初见端倪”走向成熟,正在丰富和推动这一学科的建立。尤其是运城楹联文化发展的“总设计师”岳民立先生以其楹联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其理论成为河东流派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楚石、邹宗德二先生也作了很有见地的论述,尤其是邹宗德先生第一次把“地域性”作为楹联文学流派诞生的充分依据,解除了河东楹联人长期在“语言风格”上看流派的纠结难题。

  第三块是“创新力”。

  谈创新虽是个老问题,但周永红、傅小松、刘松山、石印文、廉宗颇、何沁学在论述中各有千秋,把楹联文化的创新发展观和实用性、社会性功能论述得比较充分和到位。

  这次学术交流活动的跨区域、跨空间交流,大家结伴扭绳,共襄盛举,共议共享,实现了“互敬互鉴、相交相融、链接高维、共进共享”的预期目标,形成了1 十1>2 的合力效应、孵化效应、品牌效应和他山石效应,为全国楹联文化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范例,蹚出了路子。

名家声音

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望进先生致信说,山西、湖南同属中部,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湖南楹联学会与山西运城楹联学会,均为全国很富影响力的楹联组织,湖湘七子、河东流派又是全国联界的学术标杆和创作典范。此次于关公故里论道切磋,是山西同道学习的良机,也将从一个侧面对全国联界起到促进作用。

  孙满仓先生的观点是,河东流派、七子现象是客观存在,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不是谁的发明创造。对楹联来说,流派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创作人数足够多,二是创作水平足够高。运城楹联在三代领头人带领下,不断壮大,会员上万。今后希望在关注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同时,以收缩、聚焦的方式,从本地特有的民俗、方言、人群性格和文化特色中,强化艺术的区域性特征,从中提炼一种艺术的永恒。

  刘太品先生指出,中国楹联学会向来提倡各地楹联组织跨地域交流,但以前多局限于楹联教育、楹联文化城市创建等层面,这次则锁定在“对联创作”与“对联理论”上,所以说本次“对韵河东”学术交流活动意义重大,会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会外活动展性灵

8 月8 日晚上,与会者观看“河东说唱社”运城地方文化演艺。其间,台下台上形成互动。年届八旬的文振西先生思维敏捷,兴致勃勃,即兴来了一段万荣笑话。张丹薇、赵爱萍二位女士落落大方,奉上水准很高的唐诗朗诵。而周永红先生自告奋勇“上台助兴”,一曲二胡独奏《茉莉花》将晚会推向高潮。

  尽兴之余,王文广会长宣读运城市楹联学会会歌歌词,地方学会会歌首次亮相!

  8 月9 日,在“中国最佳楹联文化社区”黄金水岸,举行了湖湘七子与河东流派书画交流。当天下午和第二天,则是河东名胜采风活动,两地联家一同游览了舜帝陵、李家大院、关帝庙、鹳鹊楼、普救寺和黄河大铁牛等当地经典名胜。古老的河东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同一册册智慧蕴藉的厚书,亦如一张张鲜活的历史面容,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为回报,联家们则奉上了一副副自出机杼、抒发性灵的联作。

  短短三天,又是何其丰富的三天!

  从洞庭湖岸来到黄河之畔,从岳阳楼下来到鹳鹊楼前,从伟人家乡来到关公故里。带着忧乐情怀,带着文化情结,带着楹联之梦。在中华联圣乔应甲故乡,在古盐湖鹺海之畔,在“古中国、新运城”这一方热土,一众追梦人交流楹联文化事业发展之经,共谋国粹文化攀登高峰之计,感受斯地传统之深人文之盛,虽然忙些累些,却是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对韵河东——庚子之年夏末秋初,我们的文化记忆。

  再见,河东!

  再见,湖湘七子!

七子有话说



  石印文(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原副主席,益阳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

  这次交流酝酿已久。我们通过隔空互相转发作品了解对方在楹联艺术方面的基本特点,紧接着展开面对面的理论交流,在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楹联流派定位上,双方基本达成一定共识,增强了两个群体在今后活动中的自信,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湖湘楹联七子只是楹联大省——湖南楹联界的一个缩影,不完全能代表湖南整体水平,但是我们要有信心通过这种内强素质,外广见闻的形式,争取走上湖湘楹联艺术的高原位置。河东对韵才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努力营造更多更有学术意义的对话机会,真正地把“湖湘楹联七子”这块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刘松山(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益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

  运城楹联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广普及程度及其影响力,不愧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的殊荣。河东流派的应运而生更是彰显了运城楹联创作群体的整体实力,体现了对楹联发展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次交流活动既有严肃的论文研讨,也有不拘一格的畅谈,还有对楹联文化活动场所的实地考察,我们在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形成许多共识,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初衷。运城楹联文化发展总体设计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超强的执行力和推动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运城楹联创作群体豪旷、大气的精神面貌,对我们创作灵感启发和创作思路创新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邹宗德(“中国联坛十秀”、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

  运城楹联在岳民立“老帅”的指挥下,出现了“联卷河东一片红”的喜人局面,夯实了一方文化底蕴,丰腴了一方水土,确实值得点赞。但是,联界对“河东流派”的诞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因为有的联家依据文学流派的传统定义,认为流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作品风格相近的基础之上。为此,我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流派现象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风格因素并非流派形成的主要特征,地域因素才是最主要的。楹联具有民俗性,民俗又是与地域密不可分的,这也决定了楹联文学流派的地域特征。所以,“河东流派”的形成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2013年,我在湖北恩施的全国楹联论坛上提出:楹联将是下一个文学高峰,联界对此争议很大。其实,我的“高峰”论文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清代不是高峰,因为高峰气象不足;二是楹联将来具备形成高峰的条件;三是一些传统的文学样式早已达到过高峰了,新的文学体裁因为积淀不够,离高峰还很遥远。所以,下一个文学高峰非楹联这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莫属。至于高峰什么时候到来,我们这一代人肯定看不到。

  

  周永红(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河东流派是二十年来在运城联人精心培育下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楹联文化品牌,他们隶属于协会,有组织、有目标、有共同风格特色。而湖湘楹联七子则是自由松散型的文艺沙龙性质的民间团队,仅因共同爱好楹联而结合,不隶属于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共同的师承,没有共同的文学主张,没有任何制度条文约束,每人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七子的形成,除个别有明确师承外,大多通过个人努力自行研习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其作品并无明显的共同风格。因此,七子并非流派,也非某流派代表人物。这次交流活动,七子是来虚心学习求教的。通常意义下的文学流派,必有叫得响的作家,更需有广泛流传于世的作品。七子久仰河东流派盛名,这次有幸来运城实地交流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河东流派正在不断创新发展,正在催生一批又一批楹联作家,正在推动一个又一个创作高潮!

  

  鲁晓川(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运城有一个特别团结有力的楹联团队。正是这个团队,全方位地推进了和推进着楹联事业的发展,不但蜚声联界,而且享誉文坛。运城经验,值得全国学习。但其中最关键也最难学到的,是运城楹联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精神得以形成,其内在动力是华夏儿女对这方热土及其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

  这次交流活动中,我应邀为运城楹联学会新当选的王文广会长书写了一联:

  贯之以一;

  乐者其三。

  写这副对联,不但想切其王姓(《说文》: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和教师身份(《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更想借此表达对于岳民立、杨振生和王文广这三代会长所领导的运城楹联学会一以贯之的爱联深情和兴联壮举的钦佩!

  此次交流会上,文振西、扆军宣、何沁学、邹宗德和周永红等五位先生都谈到了当代对联文学的创新和振兴的问题,我的论文也是以此为主题的。我认为,当代楹联创作已经在题材拓展、主题升华、风格和语体创新方面出现了突破的端倪。只要楹联界的有识之士能不断地切磋琢磨,以古人为师,唯精品是尚,坚守正道,锐意进取,则楹联创作新的高峰一定会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耸立起来。我们期待,为了共同的梦想,身处不同地域、秉持不同理念的楹联人更多地交流,不断砥砺前进,一定能给我们的时代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留下更有价值的文化声音。

  

  傅小松(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办公室主任)

  约2100 年前,《淮南子·本经》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后人将这一天称为谷雨。

  2010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 月20 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这是现代文明向一种最伟大的语言、最美丽的文字致以最虔诚的敬意。

  2020 年8 月8 日,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同仁雅集于华夏文明发祥地之山西运城,郑重倡议:将4 月20 日联合国中文日同时也确定为“中国楹联日”。

  运城,这里最早叫中国。

  楹联,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此时此地,条山之下,鹾海之旁,我们倾听天风海浪,感受到一种庄严的文化自觉。有感赋联一副:

  论中文大雅,岂徒字正腔圆,最推言简意深,犹玉树琼枝,我欲灵魂相守;

  话汉语丰赡,自是诗庄词媚,更有联工对妙,若明珠宝玉,谁能境界匹俦。

  

  楚石(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楹联家协会顾问,株州市书协主席、画院院长)

  本次论坛对楹联流派、楹联地域性的特征和楹联创作等都进行了论述,大家各抒己见,观点多有新颖。这样跨地域的学术交流意义深远,对促进楹联事业的发展将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为此撰联以志:

  携一匣湘楚烟云,与中条际会;揽千般运城气象,同南岳峥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