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两个一致与工对宽对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4431
□孙则鸣

  两个一致,即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这是几十年来对联、诗词理论著作乃至古代汉语著作中讲到对仗和对偶时通常要提到的两个方面,而这些著作在讨论到工对和宽对时,也经常将两个一致作为标准。那么,是不是两个一致能形成工对,而两个不一致只能形成宽对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词性一致』较之『词性不同』没有任何修辞功能上的优势

对偶修辞功用主要是实现『对称美』,工对的对称美程度高于宽对。然而工对完全取决于古代小类,与现代词性毫不相干。『人挥刀,狗丧命』和『山不断,水无涯』这两个例子最有说服力:

  『人(名)挥(动)刀(名),狗(名)丧(动)命(名)』——此联词性完全相同,然而字字不工。

  『山(名)不(副)断(动),水(名)无(动)涯(名)』——此联三分之二的词性不同,然而字字工对:『山、水』是天文对地理;『不、无』是虚死字,都有『否定』义;『断、涯』都有『边际尽头』的含义,故为工对。(按:此联是《声律启蒙》的工对范例。)

  又如:『下笔千(数词)言(名词),出门一(副词)笑(动词)。』(清代阮元题于浙江贡院的名联)『千』和『一』是数目字,『笑』和『言』是人事门,故为工对。再如『独(形容词)角兽,比(动词)目鱼』(鲁迅)『独』是数目字,『比』有『二』义(《说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属于数目对的工对。类似范例比比皆是。

二、『结构一致』较之『结构不同』也没有任何修辞功能上的优势

上面的『人挥刀,狗丧命』都是『主谓宾』结构,仍然是宽对。

  有大量工对,其句法结构却迥然不同,例如:上面的工对『山不断,水无涯』的句法结构分别为『主状谓,主谓宾』;工对『下笔千言,出门一笑』的句法结构分别为双宾语『谓、宾、定、宾』和连谓式『谓、宾、状、宾』。

  什克洛夫斯基曾经提出:语言的『陌生化』是诗学语言的审美追求。而两个不一致的工对,往往能够形成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例如:

  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对句是主谓宾结构:『洞庭秋(定)水(主)远(状)连(谓)天(宾)』。出句句法奇特:『斜』既作夕阳的谓语(夕阳斜),又作『渡』的状语(斜着渡过),『夕阳斜』又一起作『渡』的状语(夕阳斜时渡过);『汉口』身份不明,似乎是定语(汉口的夕阳斜),又似乎是状语(夕阳斜时在汉口渡鸟』),令人回味。又如: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温庭筠《利州南渡》)

  出句是紧缩复句,多有省略,意思是:岸上的人听见马在波上嘶鸣,定睛一看,原来马在船上,随船而去。对句结构为『柳边(状)人(主)歇(谓)待(谓)船(兼语)归(谓语)』。此联结构迥异,却为工对。

  类似陌生化的工对,是四平八稳的『两个一致』偶句很难达到的审美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对偶修辞对于句法结构没有任何要求。从上可知,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似,还可以迥然不同。古代绝大多数优秀工对的句法结构并不雷同,而且越不同的工对越美,因为它们能够实现『语言的陌生化』的美学境界。当然,字类一致了,句法结构也大都会相似或相同,但这是字类一致的连带效用。

  因此,根本不考虑语法结构是简化对偶法则的第一大解放。

  第二、我们只需凭直觉模模糊糊地识别实字(大致对应名词)和活字(大致对应动态动词)即可,反正其余通通属于死字,它们所对应的十一种词性就根本无须考虑了。

  词性分析完全可以取消,这是对偶法则化繁为简的第二大要点,也是对偶法则的最大解放。

  综上所述,『词性一致』根本不是对偶必须遵守的法则,加之根本不具备修辞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再无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当然,根据词性一致论也能写作出合格的对联来,但绝大部分词性不一致的合格偶句却被排斥在外,这种损失是无可估量的。此外,准确的词性分析是现代语法学的老大难,许多词的词性归宿连语法学家们都众说纷纭;词性一致论把这种毫无必要的难题强加给对偶修辞,除了增大难度之外,可谓无一利而有百害。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举措,正如刘太品先生所说:

  语法学过多的介入,其实成了当代楹联创作的一大绊脚石,因为它易于让人入门却又永远把人困在入门处,写一辈子的『死对』。同时动辄指责别人的联作『失对』了,『病联』了……

  在鉴赏领域语法学更是贻害不浅,这种支离破碎的所谓语法分析法,把一副活生生的对联作品硬性肢解成各种语法功能单位,可以说,靠语法分析法永远也分析不出上乘对联作品真正的妙处来。

  语法学过多的介入,古代偶句千姿百态、灵动飞扬的艺术风格退化了,语法分析法培养出了只会写貌似工整的「死对」的一代人。

  可以认为,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遗产,利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整理和改进古代对偶法则,使其变为既严谨合理,又简单易行的有力工具,是促进我国对偶理论研究和创作的有效途径。至于具体的改进途径和新的简易法度,可参见拙文《『今法之弊』与『古法新铨』——古今对偶法则的比较研究》(孙则鸣《『今法之弊』与『古法新铨』——古今对偶法则的比较研究》,连载于《对联》二〇一六年第六、七、八期)和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孙则鸣《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六月出版)一书的『对偶篇』。

  

  庆祝八一 (陕西 赵小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