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生中必学的百副传世楹联(六)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4314
文|徐熙彦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不详。

  这副劝勉联见于《增广贤文》,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领悟,因而广为流传。

  上联强调读书的重要,劝勉人趁年轻要多读书,以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下联强调经事的重要,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读书,还要经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下联皆以过来人的角度作经验之谈,说读书重要,不是像唐人教子诗里“少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内有黄金。早知书内黄金贵,高点明灯下苦心”,以及宋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式的名利诱导,而是以分享“用时方恨少”的人生体验,激励人、鞭策人从小多读书,只有经过古人“雁塔平生志,鸡窗万卷书”“读遍万卷书,识尽天下理”的求索,才有可能成为“胸中万卷可医国,首荐廊庙真人才”的有用之材,才能使人生的道路更顺利、更从容。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所以作者并未一味强调读书的作用,进一步分享“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人生经事体验,既有老子“多易必多难”的谆谆告诫,又有王夫之“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知行关系探讨,既是对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早岁哪知世事艰”“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的提醒,又是对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哲学知先行后,知行并重,知易行难思想的深入浅出的论述。

  这副联举重若轻,彰显了楹联的识见之美。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论苏东坡诗有云:“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此联当之。

  学海无涯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作者,不详。

  这副劝学联见于《古今贤文》,流传甚广。

  上联劝人勤学。求学如泅海,只有勤奋者才能登上彼岸;下联劝人立志。云程,古指读书入仕的道路,亦喻远大美好的前程。青云阶高,并非遥不可及,而志向就是登天之梯。

  该联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学海、云程,勤是岸、志为梯,将对称美从字数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延展到修辞对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副与此联非常接近而流传更为广泛的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仗同样工整,修辞同样精美、同样对位,相比之下,孰优孰劣呢?

  显然前者更胜一筹。因为前者“书山”、“云程”,“勤是岸”、“志为梯”意境更开阔,内蕴更丰富。而后者无论是“书山”、“学海”,还是“勤为径”、“苦作舟”,表意过于接近,犯合掌之禁。楹联作为精短的文学,语言的凝练美亦是其独特魅力之一,即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本来就只有十数个字,还重来复去,就会索然无味,所以,作为诗病的合掌,亦是楹联的大忌。

  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参照学习,反复品味,在汲取对联的精神营养之余,辨析合掌之忌,体会艺术境界的高低,欣赏水平提高了,创作水平自会水涨船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不详。

  这是一副广为流传的励志联。上联写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地磨砺中得到的。喻珍贵品质是磨练出来的;下联写梅花的香气是因度过了寒冬而来,喻卓越的才华是通过克服困难才彰显的。正如唐人诗所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对仗技巧上,宝剑、梅花,一刚一柔,磨砺、苦寒,一动一静,形成强烈的映衬效果,入理入趣,雅俗共赏。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道:“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对这副联生动精辟的注解。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福建尤溪人。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理学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做官清正有为,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有诸多著作传世,《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科举考试的标准。

  这是朱子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所题的楹联。

  上联以日月喻天地之眼,警示学子们人在做,天在看,因之要遵循天地之理,涵养天地精神。下联以诗书喻圣贤之心,告诫学子们一经在手,圣人在侧,因之要体悟圣贤之心,追求圣贤境界。

  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是传承儒学道统的重要场所,其制度正是从朱子才建立完善的。该联比喻新颖,意味隽永,表达了朱子担当儒学复兴的志向襟怀,以及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如同其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样,富于理趣,给人以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该联在对仗上“日月”与“天地”,“诗书”与“圣贤”,构成了互成对。即在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而两两同句相对的格式。也就是说不同于句末的眼与心上下联小类工对,而是将“日月”与“天地”这样,以及“诗书”与“圣贤”那样,本当属上下联小类工对的词语,形成同一句连用的对偶格,工整而别添趣致。学习中大家可以用心揣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