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三国演义》的天命意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009
孔令升

  浅谈《三国演义》的天命意识

  孔令升

  《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是以天命意识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三国演义》的天命意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天人感应说”基础上的预兆描写;第二,蕴藏天机的谶语;第三,天象与人事的对应;第四,命中注定与成事在天。

  《三国演义》 天命 意识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他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人生走向与结局的安排与评判,从而表现出作者的历史观。我们认为《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是以天命意识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所谓的“天”一般有三层含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义理之天,正是因为天的内涵的丰富性,也因此引申出无数的词汇,如天意、天命、天运等。《三国演义》在表现天命观时,也没有用概念直接表述出来,而是用人物形象来表达,它至少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第一,基于“天人感应说”基础上的预兆描写。

所谓预兆就是指事情发生前显露出来的迹象,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三国演义》在叙述重大事件时往往掺杂着一些预兆性的描写,如《三国演义》开场就有这样的描写: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降下来,蟠于椅上……须臾,蛇不见。忽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滥,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详,非止一端。

  这种预兆意在表明天下将大乱,帝位不保。这种预兆所基于的理论即是“天人感应”说。在董仲舒看来,天和人有互相感应的关系,上天要发生什么事,人是能感知到的。

第二,谶语描写。

谶语也叫谶、谶言、图谶,它使用语言、图像、图形,甚至是一些动作等等,来预知吉凶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很难直接从中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它需要解释,解释后,人们往往才消除疑惑,恍然大悟。

  比如董卓妄图称帝之前,就听见城外有童谣在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显然这是个谶语,两句合起来就是董卓死的意思。另外作品还借助他看到的一个所谓心恙之人,肩扛大白幡上书两个口子(吕),来暗示杀董卓之人是吕布。

  此外庞统死前也有谶语,是由小孩们唱出来: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送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这就是说卧龙和凤雏都保护刘备,一旦打通蜀道,那么凤就没有了,只有龙了。

  谶语这种文化形式,在东汉时很流行,小说所写的谶语也是当时情形的一个反应。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特别迷信此道,所以他身边很多大臣也都找来一堆谶语讨皇帝喜欢。

第三,天象与人事的对应。

在《易经·系辞上》有这样一句话: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天象发生的变化,来判断人间的吉和凶。比如庞统死前有天相,当时有个叫彭羕的人就对刘备说:我看那个天相啊,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且宜慎之;诸葛亮对身边的人说,罡星在西面,太白临于洛城,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赶紧给刘备写信,要求刘备小心从事。他们都通过天象看出主将帅有难,最后结果得到了印证。

  在古代,尤其道教产生之后,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全都人格化,这样天相和人事就有了对应关系,就是说人间的重要人物在天上都有对应的星宿,即所谓的“将星”,人间的智者,就可以通过天上“将星”的变化进而得知个人命运将会如何。所以庞统和关羽殒命时,作品都写到了有流星划过天际,这就是天象和人事对应的具体表现。

第四,命中注定与成事在天。这就是说人间的事情和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人力不能改变天命意志。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给关羽报仇,遂欲起倾国之兵伐吴。此时大家极力劝阻刘备不从,于是手下人便请来青城山的隐士李意预测吉凶。结果李意埋头画了四十多张画,或者画刀,或者画车马,之后又把这四十多张画全部撕掉,接着又画了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人,仰面躺在地上,有另一个人在旁边挖土往躺着的人身上撒。开始人们不知其意,最后真相大白,那四十多张画,是指刘备屯兵四十余处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掉的结局。后来那张画,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写照。

  此外刘备三顾茅庐时,司马徽就认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崔州平也认为“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明之所定,人不得而强之。”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人力难违。

  如果从哲学意义上讲,小说的天命意识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那么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天命意识呢?首先,天命观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智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想要人类一下子就摆脱蒙昧进入到文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第二,它也反映了小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的矛盾。在作者看来应该是有德者居天下,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得天下者往往不是仁爱忠义而是奸诈与权术,作者对这种结果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最终的解释只能是归于天命。第三,出现这种情况还和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关,人们经常把偶然现象和必然现象混淆,当他们看到一些偶然现象时就认为这是必然,因此把它看作是天意。

  其实,所谓的天意或天命,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人世间没有天意和天命,只有客观规律。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孔令升(1968-),男,河北黄骅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讲明清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