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00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抱犊寨风景区)

日前,从网上看到多篇关于对联领字的文章,发现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混乱,极易误导后学,故特著此文,以正讹辨谬。
谈论领字,须先弄清楚什么是领字?据陆伟廉先生《对联经》的定义:领字是指添加于一组自对句前头,但其本身并不参加自对的字词或短语。其字数一般为一至三个。偶尔有四个字的例子,但极为少见。
领字的『领』,为引领、统领之意。所谓领字,指引领、统领后面的自对句的字。领字的作用,在于提掇引起其后的自对句的铺排,使之更具耸动的效果。
领字,可以譬作奥运会入场式上走在各国家队前面举牌牌的引领人。引领人不是运动员,所以不参加比赛。领字也不是自对的部分,所以不参与自对。
既然是统领,那么引领的必然是一组(至少两个)具有统一属性的分子。短联(上下联各自只有一个单句的联为短联)的句子是单独个体,不出现分句,所以不会有领字。有时非自对句前面也会出现貌似领字的字,这种字,在词学上有人也称为领字,但因其引领的下文不是具备相同属性的集体,所以笔者以为只是提掇词,而非领字。某先生文中把『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的『又是』『依然』指为领字,则更属大谬。
领字是伴随自对句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早在汉赋中便有了自对句,所以汉语的领字,最迟在汉赋中就出现了。如贾谊的《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其中的『且夫』就是领字,它引领的是下面的自对句『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再如枚乘的《七发》有句:『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其中的『且夫』也是领字,它引领的是一组复合式的自对句。
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也有领字的运用:『盖闻天以风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其中『盖闻』就是领字。『于是乎邛竹缘岭,菌桂临崖。』其中的『于是乎』即是领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其中的『勃』是一字领。
格律诗是没有领字的,但词也有领字。如宋代程垓的词《南浦·暮春》中有『记题叶西楼,吹花南浦』。其中的『记』就是领字。
曲中也有领字。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句子『哪知道梅开有信,人去越遥』,『哪知道』是三字领。
以上所举各例,领字所引领的均为自对句。虽然有的自对不是那么工整,但其形式一望便知是自对句。
对联因为更广泛地运用自对句,所以用领字的情况更多。如马长卿题成都濯锦楼长联中的句子:
溯烟云墨妙,李杜才奇,轼辙名高;
想石室英储,岷山秀毓,江汉灵炳。
其中的『溯』『想』就是一字领。而『烟云墨妙,李杜才奇,轼辙名高』『石室英储,岷山秀毓,江汉灵炳』为三相自对句。
再如李善济题青城山第一长联的句子:
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
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
其中的『回思』『莫道』是二字领,所领也是三相自对句。
再如佚名题安徽太平金柱塔联:
趋步来南天门、北天门,一塔横江,中流砥柱;放眼去东梁山、西梁山,双峰排闼,半壁屏篱。
其中的『趋步来』『放眼去』是三字领。『南天门、北天门』『东梁山、西梁山』虽句子成份简单,但读起来仍是分句,所以也是自对句。
如孙髯翁的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同样用到领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上联的领字是『看』与『莫孤负』,下联的领字是『想』与『只赢得』。
有人曾经问我:难道『趁蟹屿螺洲』的『趁』字不是领字么?我说不是。因为它是自对的一部分,与下面的『更』字构成对仗。所以它不是领字,『更』也不是。
笔者于一九九三年创作的二百七十四字长联——《抱犊山长联》,其中多处运用领字。且看:
陟此灵峰,觉天高地迥,心旷神怡:虽无泰岱之雄、昆仑之伟、匡庐之秀、华岳之奇,恰东临巨野,西接重峦,北走京畿,南通鄂豫。控晋冀之咽喉,实玄恒之佐命。莽莽苍苍,民情朴厚;轰轰烈烈,霸业仓皇。有慷慨悲歌之士,有留连吊古之徒,有吟风寄傲之才子,有遁世逃禅之隐人。今我来游,幸中原非昨日,眼界放宽,看龙腾大泽,虎跃平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怀其故事,叹谷变陵迁,朝新代异:漫说夏商之壤、燕赵之疆、汉室之封、唐廷之治,想周穆青骢,淮阴赤帜,颜卿肝胆,元裕词章。诚一时之排场,亦百载之过客。滔滔滚滚,不息川流;构构营营,谁牵乌住?是荒丘蔓草之烟?是廊庙残墙之月?是冰渡滹沱之帝王?是名登竹帛之官宦?昔贤已往,又沧海起洪波,旌旗摇动,催禹甸春回,尧畴雨润,黎蒸富庶,国运隆昌。
此联连续运用领字,每个领字后都有句数不同的自对句。其中上联的『觉』是一字领,『虽无』是二字领,『恰』也是一字领,最后的『看』也是一字领。下联相对应位置的『叹』『漫说』『想』『催』都是领字。
对联的领字,字数一般为一至三个。偶尔有四个字的例子,但极为少见。前面我们举的例子中,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均有出现。四字领由于极为罕见,目前所能见到的,唯张之洞题君山湘妃祠联中之句。其句如下:
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
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
关于领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讲求平仄?对这个问题,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必须严格按对联的平仄规则创作,如陆伟廉先生即持此观点。但也有人说『平仄不拘』。
就古人的实例看,很多是平仄不拘的。如上举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莫孤负』与『只赢得』,其平仄就不合规则。
笔者个人把握的原则是:一字领可以宽些,不讲究就不讲究了。因为领字处读的普遍轻,尤其是一个字,要略顿一下,不讲究也无违和感。但二字领、三字领、四字领则尽可能要讲究。因为二个字以上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步,以保持整体协调为宜。
还有一点就是:一字领在上下联对偶上也可以宽些。甚至可以词性不对。但二字领、三字领,以及四字领,就要尽可能保持对仗的工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