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众多。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在民间,端午节的风俗还有:挂钟馗像,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贴午叶符”就是指端午节在门上贴对联。端午节对联虽然不如春节春联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不过古往今来的名联佳作也不在少数,这些对联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一副仅有六字的超短联流传甚广:
九子粽;
五彩丝。
此联不过由两个偏正短语组成,但简明突出,内涵并不简略。九子粽指民间流行的一种系粽子方法,将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寓意人丁兴旺。五彩丝的典故,据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一神奇的传说,寄寓了人们对爱国诗人的深切怀念。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对屈原的追思纪念。下面两副对联都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联语明确地表现出,人们正是通过“龙舟”竞渡的形式,来“思屈子”。在民间,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这是因为端午之后,气候转暖,各种虫子、邪毒之物也渐多,而艾草、菖蒲有辟邪禳毒的作用。联语中对此习俗的描述有: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由于艾草迎风招展,其状若旗,故联中称“艾旗”。菖蒲为常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质地较厚,其形狭长,似锋利宝剑。这副联语反映出因为艾与菖蒲可以斩除“千邪”,所以就能招引来人们所期盼的“百福”。驱邪灭毒,纳福迎祥,这正是百姓的愿望。
另有一联也反映了这一民俗: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此联借题发挥,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将圣人比作菖蒲。由插菖蒲、悬艾草是为了辟邪祛祟,进而联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气影响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育万民,虽与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联语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蕴意更为深远。
有的对联则将赛龙舟与悬挂艾草结合起来写:
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这些端午联都描述了端午节的两项主要活动:家家户户在门口悬艾叶、菖蒲,辟毒驱邪;各地纷纷举行龙舟竞赛,热闹非凡。表明悬艾目的在“去秽除邪”,赛龙舟则是为了“尊贤吊古”。“千户”“万人”说明喜庆端午人数之众多,“四海”“八荒”反映出端午习俗地域之广。两副对联数量词与动词的恰切运用,使联语显得气氛热烈,很有气势。
还有的对联扩展了端午节活动的内容,着重渲染这个民间节日的美好欢快气氛。例如: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端午午时人赏午;
立春春日客游春。
前两副对联都描写到“榴花”,农历五月又称榴月,正是榴花灿烂的时节,借此点明时令,以色彩明艳的花朵与美好的端午节相映衬,更添美感。第二副对联中的“朱明”,指夏季。“朱明节”,即立夏节。汉代时候,皇帝于立夏日在南郊迎夏神,唱《朱明》歌,故称。“绿醑(xǔ)”,绿色的美酒。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联语极为切题,“榴花”与“蒲叶”,为植物名相对,“朱”与“绿”,颜色词相对,对仗十分工稳。二联均色彩鲜明,充满节日欢乐。第三副对联则借民间称端午为“五月五日午时节”的说法,上联突出了端午节几个“午”(五)的特点。下联描述了春回大地,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的情景,充分说明人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它带来的欢乐犹如百花盛开的春天。联中以三“春”对三“午”,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
此外,有的端午联还包含着一些有趣的故事。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
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一位名叫沈应的思索片刻,开口对道:
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因而得到太祖的赞赏。
也是在明朝时候,传说大画家文徵明一年端午节路遇一书生,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也很难应对。才思敏捷的文征明却随口而出: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联语中同样有四处相重,以“端阳重阳”两个节日,对应“朔日望日”两个日子,上下联自然天成,十分机巧,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那书生不由得击掌赞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