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400河南省长垣县北邢路北四巷)
对联受诗词的影响很大。明清之前的对联,最常见的是五言联、七言联,其对仗方法也和五律、七律里的颔联、颈联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律。即使在明初,也是以七言联居多。如朱元璋赐陶安联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可到了后来就不一样了。自明朝起,各县都建城隍庙。某地城隍庙联曰: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自古少贤人。
《南亭联话》载,前粤东学政徐琪按临广州时,诸多笑柄。当时文士以诗文讽刺者甚多,有一楹联集四书句云:
有成德者,有达材者,姑舍是;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故进之。
《巧对录》载,明代杨一清还是小孩的时候,与某国公与某尚书同席,各赐以杯酒,杨一清以两手接之。尚书出对有问,杨一清应声作答,辞曰:
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以上对联,自由、松散,既不像诗,也不像词。那么,它是受何种文体影响的呢?如果我们知道八股文的写法,就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都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前面有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后面有大结。中间则分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要求用四五句或七八句的两行文字,且字数、句式必须相同,相对成文,形成排偶。我们试举两例。
第一例题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作者是明代费宏。
起股: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中股: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后股: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束股: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第二例题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据说此文出自晚明,到清初曾经尤侗润色,为『西厢制艺』体的代表之作。文字上不像一般八股文那样晦涩无趣,但形式上还是八股文的结构。
本文提出的时变转移概率IMM-RDCKF算法,充分利用了量测方程中只有部分状态变量是非线性的特点,只对非线性状态变量采样,不仅减小了计算量,而且继承了CKF算法滤波精度高的优点,有效克服了常规IMM-CKF算法计算量大的缺点;同时通过优化代码,消除了计算过程的数值计算误差积累,保障协方差矩阵在滤波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称和正定,提高了算法稳定性;通过实时修正模型转移概率,使与目标运动匹配的模型概率增大,加快模型切换速度,最终提高了精度。因此,本文提出的时变转移概率IMM-RDCKF算法在计算效率、跟踪精度、鲁棒性方面都比常规交互多模算法强,是一种工程应用价值比较高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起股: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响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中股: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观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后股: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文中的每一股的句式,都像对联。有的从文中拿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比较一下,前面所引的三副对联,是不是也像八股文中的一股呢?
这就是说,对联发展到这个时期,受到了八股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联句式和内容的变化
对联的句式不但变得参差不齐,而且对联的内容也不再像唐诗那样以形象表达意思,而变成了短小的议论文。
我们再看几副对联:
据《楹联丛话》,清代有一个贪官,自题其署外大门云: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他日有无名子续写其后,成一长联云: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其山之性也哉!
清季外务部左丞某公,充癸丑江南副考官。撤辕日,适刘忠诚祠落成,某公题一联云:
可托六尺孤,可寄百里命,公无愧焉!君子欤?君子也;
因保半壁地,遂妥九庙灵,功诚伟矣!如其人,如其人。
道光初元,江南有嘲举孝廉方正者,大书于其门曰:
曾是以为孝乎,恶能廉;
可欺以其方也,奚其正。
某君嘲优贡联云:
吾子勉旃,驾廪增附而上;先生休矣,在倡隶卒之间。
这些对联,都直接使用《四书》中的语言和意思,直接表达主题。这在讲究用形象说话的唐诗宋词中是难以见到的。
二是开始出现了大量集《四书》语句的对联
集句是一种文学再创作。明以前的集句,一般是摘取前人的诗句而成。
如宋代王安石所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就是集东晋谢贞和宋代王籍的诗而成。再如山西省文水县有武则天庙,其殿联也是集唐人的诗句:
六官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到了明代,则出现了不少集《四书》句的对联。如明代正德皇帝喜好出游,群臣极力谏之。一日正德皇帝出句让群臣对: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大臣梁储对曰: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这里的上联出自《论语·季氏》,下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上下联均使用了《四书》。
明末贰臣钱谦益老归泉林,常携一手杖,井刻铭语于其上: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后来,手杖失而复得。旁边多了一行字,成了一副对联: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全联均出自《论语》,上联见于《述而》篇,下联见于《季氏》篇,下联的意思变为对钱谦益的嘲讽。
相传清代安徽泾县有一县令,河北清苑人,颇贪酷,一日晨起,见厅堂贴一联曰:
彼哉彼哉,北方之学者,何足算也;
戒之戒之,南人有言曰,其无后乎?
全联为集四书句。『彼哉彼哉』,出自《论语·宪问》,『北方之学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何足算也』出自《论语·子路》,『戒之戒之』出
自《孟子·梁惠王下》,『南人有言曰』出自《礼记·缁衣》。『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清代有一海盗名叫郭学显,原是一个不第秀才,他在自己船的舱口,悬挂一联云: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人之患,束冠立于朝。
上联出自《论语·公冶长》。下联第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第二句出自《论语·公冶长》:『束冠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清末,上海有名妓曰青青者,获赠一联云:
清斯濯缨,鉴于止水;
倩兮巧笑,旁若无人。
此联四句全部引用经典名句。『清斯』句出于《孟子》:『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鉴于止水』出于《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倩兮』句源于《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旁若』句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而已相注,旁若无人。』对联上联的上句首冠『清』字,下句说止了『水』,就是『青』字。下联上句首冠『倩』字,下句说旁边无『人』,也是『青』字。
三是大量使用文言语气词
对联中出现文言语气词,也是从明代开始多起来的。我们从上面所引用的几副对联中,已经可以看出来。有时即使在几个字的对联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词。
明嘉靖间,御使毛伯温公宴,一承差不慎倒酒外溢,毛伯温当即责备道:
承差差矣乎;
其时边贡为副使,正好与会,应声曰:
副使使之也。
再如清代高西园集成的一联:
热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
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
即使是行业联,也有较多使用文言语气词的。如一酒店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这样使用文言语气词,也是受到了八股文之乎者也的影响。
八股文为什么能够对对联产生影响?因为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譬如,唐朝以诗取士,诗歌就大发展。明清是以八股取士的,为此,士子们必须全力攻读《四书》,同时要熟悉八股文的写法。也因此,科举士子们在写对联时,就会带一些八股的味道,打上《四书》烙印。
有一副对联很能说明这种问题。据《巧对录》载,明代刘昌,八岁入学,老师给他出对:
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各言其志;
刘昌对道:
回虽不敏,雍虽不敏,请事于斯。
老师出的上联出自《论语·先进》,刘昌所对下联出自《论语·颜渊》,最后一句『请事于斯』,是从『请事斯语矣』演变而来。
对《论语》一类的经典,一个八岁的孩子竟然那么熟悉,如果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一定更加烂熟于心。等到需要作联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将相关素材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地连缀成联。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