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省昆山市江南水乡周庄镇中心的西湾街上,坐落着古朴的叶楚伧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先雅称『祖荫堂』。 一八八七年,国民党元老、中国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叶楚伧便诞生于此。
两扇黑漆红联门前垂柳依依,故居为四进清式建筑,走进门厅,只见横梁上高悬着『叶楚伧故居』黄底绿字匾额,穿过花岗岩铺设的天井,依次是轿厅和正厅,轿厅正中高悬着钱君匋书写的于右任联句:
青鞋布袜寒哉儒;
内涵劲气雄万夫。
上联平直、 收束地描绘了外表的寒士相,下联突兀、放开地矗立起一尊英雄身。
两侧橱窗里陈列着叶楚伧的照片、著作和手稿。 正厅正壁高悬顾廷龙书写的『祖荫堂』匾额,下方两侧悬挂胡问遂书写的楹联:
应遗留名文苑传;
难忘结客少年场。
此联为著名诗人柳亚子题书,上联褒赞了叶楚伧在文苑的突出成就,下联回忆了他与叶楚伧青少年时期的生死之交。 民
国二年(一九一三)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追随孙中山的叶楚伧亡命来到黎里镇,避居在柳亚子家中十余天方才别去。为保证叶楚伧的安全,柳亚子一直杜门不出,陪伴着叶楚伧。 后来叶楚伧逝世时,柳亚子亲笔书写了这副挽联为其送行。
堂楼内的家具陈设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十分朴素。 后天井中,花木扶疏,绿树掩映,环境十分幽静,原来还有一株日本桅子花,据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礼物,为叶楚伧当年手植其间。可惜在故居修复工程施工时,移栽不慎而枯萎了。
叶楚伧(一八八七——一九四六)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笔名,后专以为名,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叶楚伧的曾祖父叶杏江是清朝官吏,祖父叶厚甫无意于仕途,开设叶太和酱园,经商发迹,修建了大宅深院『祖荫堂』。至其父叶凤巢时,家道中落,靠设馆授徒维生。 叶楚伧在故里度过少年时代。青年时期与于右任、邵力子并肩追随孙中山,执着如椽大笔,宣传革命。 他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在当时文坛有『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 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 他的小说温情婉约,诗歌却具有豪放的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诗文:『星斗罗于胸中,风雷动于腕底,文则雄健,诗则高古。 』
少年时叶楚伧身体魁梧,浑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气。他曾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时投笔从戎,加入了粤军担任参谋长,随军北上。 光复南京后,叶楚伧便离开军队,致力于宣传工作。 他来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创办了《民报》。 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民报》改名为《民呼报》,又改名为《民吁报》,后来成为《民国日报》,经济来源时告不济,他常常四处向友人借贷,应付出版,苦心孤诣地维持了十多年。 叶楚伧有酒癖,每餐必饮。主持《民国日报》笔政时,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杯白兰地和一包花生米,边饮酒边写文章。如有佳宾来访,则酒逢知己,常常喝醉。醉后能自克酒性,并以诗句自诩:『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 』
叶楚伧童年丧母,家境贫寒,常常寄居在本镇亲戚沈仲眉家。 他后来当了江苏省政府秘书长,身居要职,可仍然不忘当年的清寒生活。 有一次,他回故乡周庄,居住在沈氏家里,沈氏请他吃饭,他说: 『不必客气,菜肴简单些,家常便饭就可以了! 』沈氏问他喜欢吃什么菜,叶楚伧说:『我只要一只糟烧螺蛳头肉。 』饭后,沈家的女佣王妈给他绞上一把毛巾,他说:『不敢当,不敢当! 你老人家替我绞毛巾,真是过意不去,应当让我们年轻人给你绞毛巾。 』王妈很受感动。
叶楚伧办事很有原则,不徇私情。 周庄有个姓唐的人,文才不错,写得一手好字,可偏偏抽上鸦片,潦倒不堪。 得知叶楚伧在南京做了大官,顿生攀附之意,兴冲冲跑到南京,谁知会见了三次都未能奏效,叶楚伧推诿道:『我是负责宣传的,你去找民政部吧! 』叶楚伧离开故乡周庄,去参加辛亥革命时,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原封不动放在箱子里。 他说,看了家信,怕要分心影响工作。 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他才取出一大叠家信,一封又一封地阅读起来。 他以自己的俸金三千元,捐给家乡的小学校,作为清寒助学基金。 这笔钱款存入周庄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清寒学生作学费。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五日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六十岁,一九四八年被安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文革』后迁葬东山华侨公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