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戏台楹联作为宗祠建筑的装饰部分,它有着一般宗祠建筑的功能作用,如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祭祀,但同时它作为给祖先敬献精神娱乐供品的地方, 其功能又有些特殊之处, 如楹联撰者借此以儒家礼乐教化族民,表达撰者对社会、人生的一些哲理性思考。总体来说,这些楹联体现出的儒家礼乐色彩较浓, 这与中国自周代以来实行宗法制有关, 也和湘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相联。
一
戏台楹联, 是中国楹联文化中特殊的一类。 中国戏台楹联极为丰富,解维汉《中国戏台乐楼楹联精选》一书便按省域收录了全国各地遗存的戏台乐楼楹联两千七百一十七副①。 这显然只是冰山一角,如江西乐平的古戏台,大凡都有楹联悬挂其中。朱倩华说:『据不完全统计,乐平四百多座古戏台中,至少镶嵌了一千余副楹联。 』②所对戏台楹联, 戏曲研究领域的学者一直有关注,如《中国戏曲志》多数省市卷中都有搜录, 但只作文字辑录, 间或有简单的介绍, 对其做专题研究则少见。 笔者目前所见,只有吴开英《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一书,对『古戏台匾联类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了专题论述。 ③
湘南自古以来宗祠演剧颇为兴盛,历史上修建有不少的宗祠戏台。如桂阳县一九四九年时有『四百八十一座』戏台,截止二零一四年该县文物普查时,保存完好的还有三百余座,其中多为宗祠戏台。 ④宗祠戏台上一般都书写有楹联。对湘南宗祠戏台的楹联,人们关注较少。 目前所见只有谢惠钧在《湖湘古戏台》一书中介绍桂阳县鼓楼乡何氏宗祠等宗祠戏台时,记有该县六个宗祠戏台的对联。⑤此外,《桂阳古戏台》『楹联和题壁』专章中,在谢氏著作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搜录了二十二座宗祠戏台的楹联。 但对这些楹联内容、文化内涵的阐释,基本付之阙如。 本文即拟就湘南宗祠戏台楹联的文化内涵作一简要分析。
二
湘南宗祠戏台的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宗祠文化装饰, 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对先祖的追思。宗祠建筑的首要目的是为祭祀祖先,感恩报本。 对此,林耀华指出:『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 祠堂的建立, 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 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圭臬。』⑥因此作为宗祠一部分的戏台自然有着这一功能, 这一点在一些宗祠戏台的楹联里有所表露。 如桂阳县流峰镇竹溪村岭背自然村颜氏乃孔子学生颜回之后,该宗祠戏台楹联为:
学冠四科德配孔;
礼宗三代乐追韶。 ⑦
上联中『四科』乃指孔子培养学生的四种科目: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楹联撰写者便称颂了颜氏祖宗颜回的才学、德行。下联既指出了儒家的礼、乐制度,也可理解为颜氏后人谨守儒家礼法, 甚至还可理解为戏台上献演的歌舞、 戏剧要合符儒家规则。
又祁阳县龙氏宗族修谱时在宗祠戏台上撰的两副对联:
祖德宏深、宗功高大;
诗书济美、福禄无疆。
大海涌波涛,蛟跃龙腾舒壮志;功名垂史册,祖恩宗德永留芳。 ⑨
都表达了对祖宗功德的赞誉。
也有的楹联撰写者借对联表达对祖先精神、灵魂的礼赞,如桂阳县欧阳海镇东山村廖氏宗祠戏台楹联『灵光普照如日月之经天,威气流行如江河之在地』便是。
第二、以礼、乐、法教化宗族后代。关于宗祠以礼、乐、法教化族民的作用,清同治九年(一八七零)《醴陵县志》的撰修者的论述颇具代表性:『…… 咸建宗祠。 四时之祭皆举行,而清明、冬至尤切追慕。届期,合族致祭,祭毕而馂,集子弟以国法家规董戒之,故多畏谨少败类; 有则族惩之,不待官符之督,亦维风善俗之一助云。 』⑩桂阳县隔水村李氏宗祠戏台的修建, 便是希冀以戏剧教化后代。该村《李氏宗祠碑记》的撰写者就宗族修建戏台的目的说: 『斯岂徒娱愉越悦,以娱视听计哉?是何不可作千秋金鉴,历代青史,俾世世子孙知所劝惩。』?即是要借戏曲敷衍的故事来教化后世子孙。
湘南宗祠戏台楹联的撰写者亦秉承这一点,在对联里强化对族民的教育、教化作用。 又如该桂阳县流峰镇下村侯氏宗祠戏台楹联:
合百代之笙簧鼓瑟,或清或浊,闻人尤宜领趣;
仰千秋之善恶忠奸,可惩可罚,睹者着意会参。
即提醒广大宗族子弟在看戏时要分辨善恶忠奸,其中上联中的『或清或浊』既可理解为戏台上所奏音乐的清浊, 亦可理解为戏台上所演故事的正邪。 而欧阳海镇东山石头井村廖氏宗祠戏台的上联, 则热情歌颂了孝子王祥、 忠臣苏武的事迹以期在族中弘扬忠孝:
祥冰孝,苏雪忠,历百折而不挠,热忱演出男儿事。
祁阳县大忠桥镇王氏宗祠戏台的楹联,当是撰于『抗战』时期,撰写者紧扣时代特点,以『铁板琵琶,乐府翻成抗战曲;鲁戈鼍鼓,舞台好现健儿身』歌颂了宗族子弟在民族危急关头, 奋勇抵抗外侮的伟大精神。 其教化作用既突破了传统的礼、法,但又没有脱离儒家礼乐基本,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赋予其时代精神。而龙氏宗族修谱时在宗祠戏台上撰联:
演出古文,规劝当代,教子孙应尽忠尽孝;
戏扮假象,事属真情,为将相宜爱国爱民。 ?
以戏教化的内容则既有传统的礼乐范畴『忠孝』,又有更为远大的追求『爱国爱民』。
第三、表达对人生的一些哲理性思考。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表演形态,虚拟性、程式性的特征, 容易引起撰写者借其写自己对人生的一些哲理性思考。 如桂阳县敖泉镇湘山村李氏宗祠戏台楹联『看甲如许多人物为权样,互得遥偌大乾坤作戏场』,表面写舞台上扮演的多是帝王将相、 官绅等权势人物事,舞台上可以囊括整个天地。事实上亦暗含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不管『权样』人物还是普通人物,都是以『乾坤』作为人生的戏场。 又该村仙堂组李氏宗祠戏台楹联:
是是非非如此知人心天理;
真真假假其间有古往今来。
表面写的是戏曲故事蕴含价值判断,内容丰富, 事实上亦指出现实人生中亦莫不有大量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只有经过这些是非曲直才能了解世道人心。此外,塘市镇阳湾村黄氏宗祠戏台楹联:
做中有古,古作今观,观不尽花花世界;
戏半是虚,虚以实想,想出个活活当年。
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
第四、 表达楹联撰写者对戏曲表演的看法。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融文学、音乐、舞蹈、杂技、雕刻等于一体,具有明显的程式性、虚拟性、抒情性等特点。 宗祠戏台,是歌舞戏曲的表演场所,是敬献精神礼物给祖先的地方, 因此一些文人亦常将其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撰成楹联。 如桂阳县敖泉镇铁炉组胡氏宗祠戏台楹联
天之上地之下,四海九州,止是台徵变化;
古以来今以往,千年万载,只须戏演情形。
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戏曲时空处理极为灵活的虚拟性特征。 桥市乡桐木村廖氏宗祠戏台的楹联:
桐木播元音,声声谱曲阴阳雅韵;
梨园歌妙语,色色演出今古奇观。
樟市镇上坊村成氏宗祠戏台楹联:
钟灵毓秀管弦齐鸣,此事只应天上有;
星移斗换衣冠楚人,古今都到眼前来。
则是对戏曲艺术表演内容丰富、 艺术手段多样的称赞。 而永兴县金龟镇唐公庙戏台楹联:
文武大戏,古今一观,可博诸君喜爱;
歌舞盛会,雅俗共赏,能让众卿开心。
则着重阐释了戏曲艺术的娱乐性功能。
当然, 宗祠戏台楹联文化功能是多元的,上述四个方面并不能全部概括,如桂阳县流峰镇坛边村欧阳氏宗祠戏台对联:
钻修旧业光前代;
式换新猷裕后昆。
则是楹联撰写者借之表达对子嗣们的期待。楹联中『旧业』当指先祖们创下的基业,『新猷』意为新的谋略。 此即是撰写者希望宗族子弟们既要发扬光大祖宗业绩,又要建功立业以泽披后世。 又该县流峰镇莲荷村下家李氏宗祠戏台楹联:
启宇追容城令德;
传家守鹿洞芳归。
则是通过对联宣传家族家训。 上联中的『容城令德』用唐朝龙骧将军黎达事。黎曾在容城做官时颇有政声。 下联中的『鹿洞芳归』则是用宋代理学家朱熹事。 朱熹曾访唐代诗人李渤年轻求学的白鹿洞遗址,后奏准重建,并在此讲学六年。 意即希望李氏子孙要以武功创业, 以儒家伦理守成。 而祁阳县龙氏宗族修谱戏台楹联:
演出古文,规劝当代,教子孙应尽忠尽孝;
戏扮假象,事属真情,为将相宜爱国爱民。则包含了以戏教化之功用的阐释, 及代言体、虚实等有关戏曲艺术问题的看法。
三
宗祠戏台作为宗祠中以歌舞戏曲敬祀祖先的特殊场域,它所展演的戏曲,和一般的神庙戏台、村落戏台,都市里茶楼酒馆等娱乐性剧院戏台上的演出相比,其目的、功能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戏台楹联方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湘南宗祠戏台楹联, 内容上偏向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宣传,功能上侧重于以儒家之礼、乐、法教化宗族后代。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与中国自周代以后, 一直实行血缘宗法制有密切关系。血缘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这是『以血缘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血缘关系也就是血统关系, 是以人类因婚姻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延伸、扩大的内亲、外戚、同宗、同族等』。 ?血缘宗法制发展到宋代,理学家们更是极力宣扬血缘宗法思想, 因而民间联宗收族、编修家谱、族谱之风颇为盛行。 血缘宗法意识在平民百姓中得到了强化,也使儒家的宗法、礼乐思想进一步深入民间,内化为民众的自觉仪式。宗祠戏台作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时的演礼场所,其自然要彰显儒家的礼、乐。
另一方面则和湘南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历史上,湘南一带地处偏僻,是为蛮荒之地,常作为朝廷贬谪官员的地方,如大家熟悉的唐代文人柳宗元、王翰,宋代文人苏辙、 秦观等曾贬谪到永州、 郴州为官。但就在这样一片未开化之地,永州道县在宋代出了一位理学大家周敦颐, 曾在湘南一带作官达七八年之久。据史载,周敦颐在庆历八年(一零四八)调任郴县令,皇祐四年(一零五二)任桂阳县令,至和元年(一零五四)升任京朝官。周敦颐在湘南为官期间,广兴教育,推行理学?,对湘南文化、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自然会影响到湘南一带的宗祠文化。
四
戏曲产生、形成、发展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代,『戏曲剧本的创作者均是受了儒家教育的文人,所以,戏曲无论从思想内容的编排、 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价值观念的宣传,无不深受儒学的影响。换句话说, 古代戏曲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思想』?。 宗祠演剧是儒家祭祀祖先时,礼仪展演的重要一部分,这一点自然更为明显。儒家思想主观上虽然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其很多精神内核,如求美向善、忧国忧民、 自强不息等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积极的。 因此,加强对宗祠文化、宗祠演剧的研究, 对其适当的进行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篆 刻
●刘洪洋

佛寿无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