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促人警醒的家教联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7475
●牛 锐 贾轩昌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教,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深深铭记在国人心中。很多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很多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和有识之士,为了教育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真意切的家教妙联。或倡导为人处事、励志勉学,或促其养德积善、治家为政,皆给后人以典范。值得人们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人都与良好的家教家风分不开。寇准自幼丧父,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夜间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苦读。后来寇准进京考中进士,喜讯传来,寇母正身患重病,临终前给其儿画了一幅图并赋有一诗转交给他。寇准在一次筹备大办自己的生日时,接到了母亲《寒窗课子图》,画上诗曰:“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拿着母亲的遗训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宴。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宰相。

  很多本是贫家子弟功成名就之后,对子女的教育更是用心良苦,我们读来更是受益匪浅。明朝著名书画家徐渭,为了教育子女认真读书,晚年曾写过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意为: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这副对联其意就是告诫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个知书达理的人。

  清代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家教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此联就是郑板桥对晚辈和后人的深切希望。

  有些名人的家教联写的情真意切,读来促人警醒。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对女儿的生活仍非常关心,他写一对联给女儿女婿: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

  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联语为女儿今后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无比关心和期望。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

  莫学芙蓉空有面;

  应效芬芳发自心。

  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式自然地嵌入侄媳蓉芳的名字,情真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爱国将领冯玉祥为即将上抗日前线杀敌的侄儿书写一联,嘱咐他将此联带在身边,鼓励他奋勇杀敌。其联曰:

  孝子贤孙须先救国;

  仁人志士最重保民。

  其实古人注重教子,不仅普通百姓如此,很多开明的帝王也很注重教子。刘备从做好帝王的细节入手,给皇室子孙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唐太宗时期,国力增强,出现海内升平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他在位期间常以隋朝为戒,能任贤纳谏,并严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李世民是创业皇帝,隋朝灭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他深知创业的困难,也知守业的艰辛。曾经常向皇属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歌舞女色的娱乐和外出游览上,总是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他在《戒皇属》一文中教育子女:“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一丝一线、一餐一食都是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果。不要因为自己生于皇宫之中,就不知创业的艰难,就铺张浪费。他在临死前一年,还检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过失,希望太子李治不要效法。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抄一副家教对联: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敦促自己用功读书。

  古人注重教子,很多家教联更是促人警醒。历史上的家教妙联颇多,内容广博,底蕴厚重,富含哲理,韵味深长,对教育好后代具有潜移默化的启迪诫勉作用。家庭教育,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正了,社会的天空将是一片晴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