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另类手法写挽联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6422
●段吉宏

  

  现在流行的挽联,多写得悲悲切切,这符合人们的心理,无可厚非。但白喜事之所以能称喜事,是因为它遵循了事物新陈代谢自然规律,那就完全可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近年来,我从另类表现形式入手,写了如下一些挽联。

  我一朋友的亲戚,一生为人豪爽风趣,深受邻里崇敬,谢世时请我以此写挽联。我题曰:

  问府上大人,您远凡尘,直航西竺?

  回堂前小辈,吾承尊命,先旅蓬莱!

  此联采取问答式写作,问者问他是否直接去西竺,答者想旅途多赏些景点,先到蓬莱,再去西竺。符合逝者生前童心不老的乐观人生态度,丧家乐于接受,场面也增加生气。

  我表哥谭家齐,诗词歌赋在解放前就名噪乡里,名胜古迹留下墨迹甚多。离世时我题一联:

  诗著人间千古韵;

  公归天上九仙图。

  此联乍看似无新意,世传只有八仙,九仙何来?殊不知八仙加表哥一去不就九仙吗?一字之变,新意立显,逝者身份陡升。

  我姨妈勤惠一生,德高望重,九十五岁去世。作为外甥,我用再多文字也难以完善、准确表达当时心情,也不宜在此时此景用更多文字表述,只能把千言万语,浓缩于一副挽联之中:

  王母作东,太君作客;

  人间九五,天上九千。

  此联挂出,围观者纷纷掏笔录下收藏。一致认为,胜过几千字的祭文。此联限用于德高望重的女性去逝。王母,指天上王母,王母作东请客,不是一般平庸之辈能够入席。这里的太君作客,应看作是专为她一个人准备的筵席。太君,唐代以前,是官人母亲的尊称,四品称郡太君,五品称县太君。后来延伸到民间,被一些地方广泛使用。太君一词,我国首先使用,致于日本所称的太君,是从我国古代引进,到了那边就变了。九五之说是“九五之尊”而来,昔代表帝王的绝对权威,在这里刚巧我姨是九十五岁去逝,也刚巧谐用”九五之尊”了。人间九五,虽是高寿,却也是短暂,天上九千,当然是九千岁了,与万岁一样,是永远了,天上才是永远的家乡,这也对尊者是一极度褒扬的写法。此联采用自对法,上联,王母对太君,一个仙人,一个凡人,一个天上,一个人间。作东对作客,一个主人,一个客人。下联,人间对天上,九五对九千,人间九五对天上九千。

  孟繁锦会长仙逝,他的人生贡献难以文字表达,但又不能不表达。辗转至三更,得出一联,发表于《中国楹联报》:

  东土无缘,不能留巨子;

  西天有眼,总是要高人。

  东土,古代对西方而言,中国称东土。巨子,指在某领域地位威望很高取得很大贡献的人。西天,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谓,现都表示为神仙居住的极乐世界。东土无缘,无缘其实是舍不得,不能永久留下这位联界德艺双馨的领导、艺术家。有幸的是,西天就不一样,慧眼识才,贤门大开,总是渴望如此高人的到来。这也是我们联界在无奈之际的一种慰藉罢了。

  同仁祝光先生,一生从事文艺,诗书画俱佳。作古时我扣住其专业特点题联一副:

  诗海覆条船,书山折杆笔;

  人间添座庙,天上就名仙。

  上联肯定了先生生前的业绩,去世后对事业的损失。下联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与意愿。古代名人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往往给他活动过的地方立一座庙,以示永志不忘,如孔子庙、张飞庙。理所当然,天上也多增添一名神仙了。这种褒奖,对死者而言,传统上往往是尽文字功能之所能的。

  贵州一位同仁,联界大家,去世时我撰一挽联,虽有诙谐,却更合场景:

  联界陨星,人与山峰齐肃穆;

  文殊接友,涕和眼泪尽匆忙。

  诗联界龚刚先生的岳父,生前系农科所领导干部,退休后住隆回县滩头镇老家,豁达贤能,誉满乡里。龚先生别出心裁,举办了一场县内空前的挽联文化大餐。收到很好效果,在白喜事的形式和内容上,如果说改革,这也许开了个好头。当时我感慨十分,积极支持龚先生作法。我题的挽联是:

  天上又招贤士;

  滩头忍送先生。

  挚友从事文化事业,不期突发心梗,溘然长逝。我题联:

  太急先生,怎教文艺秃支笔!

  忍离故土,可是文殊点错名?

  一个活生生的人,几分钟后就阴阳两隔了,让人不敢相信,刚才从事的工作,过下就另要找人代替,谁有准备呢?太意外、太残酷了!由于不敢相信这一事实,于是引出了下联,是不是主管生死簿的文殊菩萨点错名了呢?此联挂出,起到了较好的眼球冲击作用。

  某君年刚不惑,身患不治而去。其友向我求挽联一副。我想既然天不留人,红尘苦难,生不如死,离去就不能不是幸事了。于是我题曰:

  上帝无端签绿卡;

  先生有幸远红尘。

  一友欲奔丧,拿来空白条幅,求我速写挽联一副,我以问答形式挥笔而就下题:

  何能放弃?

  因要高迁!

  此联短小,放弃?放弃什么?没有交代,但既是挽联,肯定是放弃人生,人生二字虽然隐去,但意思并没改变,故多字不如少字。下联的高迁,同样也不是人间仕途的高迁,当然是高迁上天了。此君也非正常死亡,故此写法合适,如果死者七、八十岁以上,儿孙满堂,此联就不能出现了。

  挽联的另类写法,有时也要注意符合一定的场合和对象的文化程度与素质,不可使其产生异想。另外还要与逝者性格相符,意思明朗准确。再就是在一场丧事中,这种形式的挽联比例不宜太大,大了会影响传统气氛。

  以上是我的部分拙作,借此献丑,聊博一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