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渐行渐远的匠人们(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0223
● 霍金林

  曾经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匠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街头巷尾已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我们不应忘记——

  “九佬十八匠”是中国民间对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在中国民间,有很多手工艺人,他们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从妇女戴的金银首饰到每个人都要用的锅碗瓢盆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及。手艺人靠为乡民服务谋生,乡民们也离不开手艺人的服务。久而久之,乡民对这些手艺人所从事的行业统称为九佬十八匠,有的地方甚至编成歌诀加以传颂。

  为了让读者对这些渐行渐远的匠人们有所了解,作者查资料、上百度,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尽管如此,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抑或南北地域不同,习惯有别,说法不一,作者在整理时难免会出现挂一漏万、张冠李戴甚至谬误的情况,还望读者指正,以免“误人子弟”。

  

  金(银)匠

  金匠,是指以黄金(白银)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器物的工匠,古代也叫“金工”。该行业所崇奉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比干、赵公明、刘海蟾。

  古代将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混称为“金”,也即后世的“五金”。真正的黄金较一般金属珍贵,它的稳定性和延展性很强,且能经高温不变形变色,故有“真金不怕火炼”之说。

  早期,因为人类对白银的提炼技术还没有成熟,白银很是难得,故曾比黄金还要贵重。后来白银增多,逐渐普遍使用,而黄金珍稀,因此,金匠大多同时打造银器,所以,民间将制作金、银器的工人习惯称为“银匠”。

  金银器物制品以其柔韧恒久的性质,富丽华贵的色泽,历来被社会所重视,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科技、工业、医疗、生活等各个领域,甚至跻身民间物质之首。

  金银的制作工艺精致细腻,一般要经过烧铸成型、锤錾刻镂、花丝镶嵌三大过程,包括锻打、备料、锤造、做托、精修、焊接、酸洗等制作工序。

  相对其他手艺人,银匠的工具,条件差点的,一般是一盘炉子一台砧,一把小锤一根管。条件好点的,有一间不大的铺子,还兼营金器。里面有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錾子、工作台案、虎钳、喷枪、焊枪、喷灯、坩埚、量具、钢卷尺、角尺等。此外,还有各种用途的烧铸铜模、多功能锉刀、大小铁皮剪、圆规、角度尺、长柄丝状紫铜刷、减震垫,以及制造银器的主要原料和辅料:废旧银制品、银块、紫铜、黄铜、松香、皂角、石灰、硼砂等。

  由于银子特别珍贵,所以,银匠对银制品的制作技术都非常保密,曾有“传媳不传女”之说。加工银制品,一般是在自己家中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往银子里加入一种催化原料,放在炉里加热熔化,然后把银液倒入模子里,冷却凝固以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银制器物。银匠为了自身的安全,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坐等买主上门用银子兑换他制作的银制品。

  辨别银器的真伪和成色,一般是将硝酸点滴在银饰品表面,抹去硝酸后,表面仍呈银白色的,说明含银量高,若成灰黑色,则说明含银量低。

  目前蒙古族银器在民间十分流行,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药勺、饮酒器具、头饰以及各种马具。蒙古族银器精巧细致,强调形体的平衡与对称,最吸引人的,是其典雅的图案。

  手工银器制作工艺繁杂,一件银器从制作到成形需要几十道工序,可分为化银、锻打、下料、粗加工、做铅托、雕花、焊接、酸洗等几大步骤。

  匠人在熔化银料时,先将碎银子放在小坩埚内,放入少量的硼砂粉搁在架子上,下置一油灯,匠人将油灯点燃后,手持一根铜吹管,用力吹火,直到坩埚中的银子熔化成液状。

  在这些工序中,雕花工序最关键,焊接工序最讲究。做银匠必须有一颗安稳的心。

  有关金(银)匠的对联谜语:

  细琢精镂工艺巧;

  头簪手戴风仪生。

  (谜底:金匠或银匠)

  有关银匠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金(银)匠职业让很多人羡慕,不少人削尖脑袋想干这行。

  重庆巴南区一小伙想学手艺,通过关系拜师老金匠学艺。当时人们对金银特别看重,顾客不让当时还是学徒的他沾手。他只得选择在晚上学艺。为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经常一学就是大半夜。为此,原本视力较佳的他,学徒一年,就戴上了500度的近视眼镜。

  出师后,小伙在本地一弄市开了家店自立门户,开始了金匠生涯。一张不足1米长的工作台和一把遮阳伞是他的“主战场”。虽工作环境简陋,但他凭着过硬技术,很快在这条黄金街上闯出名号,生意火爆。他不但凭此供儿子在北京读完大学,还在渝中区一号桥附近购置了一套房产。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金银饰品因赶不上机械化制作出来的精致,加之腰包鼓起来的人们对饰品有了新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青睐钻石、珠宝等,这一传统老行当市场日渐萎缩,许多金银加工店相继倒闭。

  如今,小伙已是奔六的人了,孤独地守着小门市,生意冷清。他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生意不景气,顶多再干五年就得关门。现在不再手工加工金银了,已改卖成品了。不过,可以维修、抛光金银器,也可给顾客以旧换新。”“虽没再搞加工,可手艺和工具还在,工具也较以前先进多了。”

  小伙的金匠史,折射出这一老行当的兴衰。

  有关金(银)匠的对联:

  禹贡推三品;

  季诺重千金。

  维扬三品贡;

  本位九州通。

  钗细夸巧样;

  风俗斗繁华。

  楼阁五云起;

  金银百宝盈。

  光辉腾满室;

  金碧耀层楼。

  四时恒满金银器;

  一室常凝珠宝光。

  知君家,吉星高照;

  来我室,喜气将临。

  金柳若摇莺欲语;

  银花如绽蝶疑飞。

  金银矿企业对联:

  光腾银汉;

  辉映金山。

  沙里淘来金足赤;

  炉中炼出火纯青。

  天生日月光环宇;

  地有金银富国家。

  丽水持来床头不尽;

  宝山运到橐里常盈。

  身入宝山,名高北斗;

  封占丽泽,美重南金。

  丽水生来,有条如蒜;

  宝山运到,其灿若花。

  惟精诚所感能开金石;

  兴山泽之利以致富强。

  珠宝店对联:

  指上一轮明月满;

  耳边两朵彩霞飞。

  珠树一林皆隽品;

  宝山片石亦奇珍。

  沧海月明,蓝田日暖;

  怀珠川媚,韫玉山辉。

  翡翠金钗,娇添雅髻;

  鸳鸯宝钿,艳助凤鬟。

  海市云深,奇才炫宝;

  蓝田日暖,智者量珠。

  龙女量珠,晶宫耀彩;

  鲛人贩宝,海市罗珍。

  镂雪镌冰,光摇银海;

  镶珠嵌玉,身入宝山。

  满室鼎彝,列陈秦汉;

  数窗图画,璀璨云霞。

  满室银装,匠心独运;

  层楼耸翠,宝气常凝。

  没齿无言,虫雕奏技;

  铭心刻骨,雀报衔恩。

  一贯薪传,金波生色;

  十分火候,银冶腾辉。

  掌上奇珍,来从合浦;

  椟中佳品,出自昆冈。

  金钗十二;

  珠履三千。

  双南品重;

  千镒名高。

  钿钗添异彩;

  珠宝斗新妆。

  蝶疑唐库出;

  燕认汉宫来。

  佳制玉条脱;

  新成金步摇。

  金乃五行首;

  银为百样珍。

  精光射天地;

  宝气吐虹霓。

  昆池明月满;

  合浦夜光回。

  楼台翡翠卷;

  门上珍珠帘。

  银花腾异采;

  宝树斗奇辉。

  珠光腾赤水;

  宝匣蕴蓝田。

  圆匀珠辉照乘;

  磊落宝贵连成。

  宝盒丛中藏翡翠;

  金钗队里护鸳鸯。

  宝气珠光腾异彩;

  金钗翠钿斗新妆。

  金光常使堂生色;

  银气恒存室得春。

  依稀鲛自眸中泣;

  恍惚龙曾颔下盘。

  银花娇衬云鬟艳;

  宝钿新添雾鬓妆。

  掌上明珠求合浦;

  世中环宝识波斯。

  

  铜 匠

  铜匠,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各种器件(如铜壶、铜锅、铜管及各种配件)和修理各种铜器的人;现也指从事铜方面工作的人。铜匠使用的工具和锡匠大同小异,风箱、火炉、钢锉、小钳等。铜匠在旧时工匠行当“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铜匠作业,之所以称之为“打制”或“打”,是因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无关。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铜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铜匠的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持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到那烟火稠密处了,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脆响;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那做派,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煞是有味。那铜串子既是游方铜匠的行当招牌,那叮铃铃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那需要的,就将脑壳探出门来,招呼一声:“换个脸盆吧!”或者“给铜瓢接个把咧!”一般来说,游方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有店铺作坊的铜匠,一般都有自己的炉子,如加工铜烟壶,铜唢呐嘴,制铜杯铜器具,需要熔化各种铜原料。经营就有规模了,打制物件,往往是成批量的,那生意做得好的,还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客户。

  有关铜匠的对联谜语:

  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谜底:铜匠。传太上老君是铜匠的老祖。)

  有关铜匠的对联故事:

  (一)

  丽江白沙有一老铜匠,据说是白沙最后的铜匠了。

  白沙打铜业历史悠久,明朝中叶,木氏土司为了日常用品和庙宇的需要,专从四川请来杨树氏技师,发展带动打铜业。打铜的大多数是他后裔和徒弟,白沙打铜业曾一度辉煌,后来慢慢地衰落了。老铜匠坦率地说:我打的铜器虽然没有四方街上的铜器细腻精致、光滑,但比较厚重实在,经久耐用。仅仅只需在白沙街子上卖,还经常有熟人来订做,生意还不错。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跟父亲操作打铜业。曾经,白沙街子打铜业就有六十多家,现在显得很冷清了。

  走进店铺,窗台上放置着铜火锅,上面悬挂着小的铜器,货摊上整齐而有序地摆满各种铜器,靠墙一角置有一个风箱,一个石磨,旁边堆放着落满灰尘的打铜器具。墙上写着一副对联:

  金火炉内冶珍品;

  银堪头外定乾坤。

  横批:一火成功。

  店铺却没有人进来,铜器几天也卖不出一件。

  (二)

  旧时,大埔山区有一青年,矮且丑,在潮州以打铜为业,人称打铜匠。

  潮州当地有一财主,适逢其儿子中了秀才,刚娶媳妇,家中盖了大新房,自己又七十大寿,“四喜”临门,好生欢喜。决定大摆酒席,搭戏台演大戏,隆重庆祝一番。戏台搭好了,财主想在戏台两旁贴上一副对联,内容要包含“四喜”,好炫耀一下。于是出赏征联,却无人能应。眼看喜日迫近,财主十分焦急。

  这时,打铜匠登门应征。财主对这矮丑的山里青年,鄙而视之:“你如能应出我中意的对联,我重金赏你。”

  打铜匠直言:“我不稀罕你的赏金,但要降戏台三尺,让我坐首席,名流绅士作陪,好好看一场大戏。”财主求联心切,无奈应允。

  打铜匠当即吟道:

  泮宫祝嘏;

  金屋藏娇。

  众人一听,哗然称赞!财主也觉不错,只好答应降戏台三尺让打铜匠坐首席,但由当地名流绅士作陪,心实不甘。

  打铜匠看出财主的心意,唱戏那天,也不屑与他们同席,而是另设一席,叫哥儿们一起喝酒看戏,自得其乐。

  自此,当地人评说:别小看大埔山区,连打铜匠也会吟诗作对呢!

  有关铜匠的对联:

  是金曾入冶;

  非茧亦抽丝。

  以六书传四海;

  愿一刻值千金。

  认得铁人终打铁;

  看来铜匠不离铜。

  敲金奚止千锤下;

  制器方成百炼精。

  兴家立业财源主;

  治国安邦富贵神。

  铜铁金钲,无非器用;

  唾壶脂盝,总是生涯。

  若金在熔,刚柔相济;

  治丝不紊,条理分明。

  (过去铁匠、铜匠过节时,供奉武财神关羽,两边会挂上这样的对联。)

  【链接】

  铜板和铜钱,是我国清朝之前主要的市场流通货币。号称徽商故里的徽州城乡,殷实人家的家用物什中少不了铜器制品,比如铜脸盆、铜痰盂、铜水壶、铜饭煲、铜锁、铜手炉等等,还有大锣、堂锣、跋等民族击打乐器也用黄铜制成。因此,古老的徽州便活跃着为数不少的铜匠师傅。

  铜匠按照东家要求,高温将铜锭化成铜水,将其倒入沙模内压榨成铜片,然后作为原材料使用。有的小户人家修补破漏的铜壶或铜煲一时拿不出铜块来,便从抽屉里翻找出几枚铜板或铜钱,作为修补材料,师傅熟练地将铜板化开一见铜水,喜滋滋地告诉东家,这铜水又清又亮,一看就知道这康熙年间的铜板成色不差。

  那时,铜锁里的锁栓常失灵,有人又老丢锁匙,所以,修铜锁、配锁匙也是铜匠的一项主要业务之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