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战线上的“枪炮”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0080
●周洪林

  (224100江苏大丰市金丰南大街95-5市图书馆南侧广电网络有限公司)

  

  在抗日战争中,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或号召抗日,激励斗志,或嘲讽汉奸,威慑敌胆,或痛悼英烈,激励后人,或欢庆胜利,激情洋溢。它好比是文化战线上的“枪炮”,发挥了其特有的、有口皆碑的威力。一些名联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笔者特采撷汇集了当年流传于民间的经典名联,并作大致分类,以飨读者。

  号召抗日,激励斗志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

  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在延安书写的一副对联,如号角长鸣,响彻中华大地,激励军民抗日斗志。

  为了动员全民抗战,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郭沫若1938年为湖北玉泉寺题写一副名联:

  大千世界尽被鬼子踏碎;

  不二法门惟有抗战到底。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也写过不少慷慨激越的抗战对联,其中题于四川青城山的一副,最为荡气回肠:

  要想着收复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联中透出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坚定决心。

  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在抗战中,撰写过一副对仗工整、意蕴深刻的对联: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还我北南东。

  联语中的“北南东”指我国遭受日寇践踏的重点地区,疾呼收复失地,表现了炽烈的抗战热情。

  1937年11月,延安召开追悼抗战烈士大会,毛泽东连夜拟挽联,这副长联以设问的语气,很有感召力: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同年,山西孝义县曾举行“各界抗日运动会化装讲演会”,会场张贴一副号召抗战的长联:

  国难当前非娱乐,现身说法,洵为化装讲演觉沉迷;

  时事日急忌徘徊,军民联合,以作破釜沉舟共济心。

  其时国难当头,抗日救国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催人奋起。有的抗日对联言简意赅,同样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扼制沦陷区的中国人言论。有人十分不满,巧构一副短联,上联写“死”;下联倒写个“生”字,表达当时中国人宁可站着死,不可颠倒着生的反抗精神。

  抗日救亡的烽火燃遍全国。那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最严重的东三省出现不少对仗工稳的抗日名联,如:

  新满洲处处王道乐土,谁见了?

  大东亚岁岁并存共荣,天晓得。

  辞旧岁,万民同庆推翻满洲国;

  迎新春,千家共乐赶走日本人。

  莫笑我小米步枪,一代更生新中国;

  不怕他飞机大炮,同心打倒小东洋。

  香港被日军侵占后,日军首领要“香港球王”李惠堂踢球比赛,李先生借口腿伤复发拒绝参加。1942年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

  认认真真抗战;

  随随便便过年。

  横批:“还我河山”。

  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

  嘲讽汉奸,威慑敌胆

  抗战期间,民众对卖国求荣的汉奸恨之入骨,这在对联中也有体现。有的经商之家结合行业特点贴出别具一格的抗日对联。有个打铁店对联写道:

  既铸宝刀多杀敌;

  又锤利铲尽锄奸。

  重庆一家理发店贴出一副对联: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这副对联的含义超出理发之意,一语双关,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洋溢其间。有个茶馆的对联写道:

  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联语感伤时局,隐讽政府消极抗日,有如品茶令人回味。

  山西临县一座观音庙有副讽刺汉奸的妙联:

  保我众生,必先驱逐日寇;

  慈航普渡,最后独留汉奸。

  1940年3月南京成立伪政府时,南京市警察厅长申省三献上了强迫灵谷寺中的灵谷老人写的一副贺联: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正当汪精卫欣赏得很开心的时候,有人发现贺联隐含谐音,辱骂汪精卫:

  昔具该死之德;

  今有汉奸之才。

  汪精卫成为日本的儿皇帝以后,1941年除夕,他洋洋得意地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他无耻地以孙中山信徒自诩: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

  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

  有位聪明的文人在联中添加了几笔,便成了与原意不同的讽联: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

  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

  过路人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抗战接近胜利之时,一流亡者回到河北故乡,见焦土一片,义愤满腔,便撰写一副对联:

  千古艰难惟一;

  八年扫荡已三。

  上联引自清代邓汉仪“千古艰难惟一死”的名句,下联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实行的烧、杀、抢“三光”政策,这有意漏掉“死光”的字眼却反而像刀刻一样清晰,强有力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

  痛悼英烈,激励后人

  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杀我国人民,中华民族付出了世界罕见的沉重代价,军民伤亡3500万人,损失5000亿美元……八年抗战中,我军民英勇杀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谱写了不屈不挠的壮丽诗篇。

  1941年9月29日,国民政府军中将军长武士敏率军与日军作战,英勇牺牲。太行山根据地党政军民为其举行追悼大会,八路军左权将军敬献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功绩:

  尽忠于民族国家,努力求团结进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几;

  坚持在敌后抗战,英勇至杀身成仁,感怀将略,数年知己情深。

  半年后的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也为国捐躯。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敬献左权将军的挽联是:

  苦战一生,立下多少功劳,不幸为国捐躯,万民悲恸哭名将;

  敌后五载,消灭无数日寇,孰料今成永别,全军挥泪吊太行。

  表达对他丰功伟绩的赞颂和缅怀之情。

  1942年,国民党第五军师长戴安澜率领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牺牲,毛泽东题赠挽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命也无违。

  云南省腾冲县滇西抗战纪念馆墓园有个巍峨肃穆的忠烈祠,门柱上有副挽联盛赞当年喋血沙场,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

  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

  痛国家方多难,追思袍泽我有余哀。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毛泽东为之撰写一副挽联:

  廿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该联对彭雪枫的赞扬、哀悼之情溢于言辞之中。安徽蒙城县民众献挽彭雪枫将军联曰:

  雪落淮北千村素;

  枫飘皖东万树红。

  联首冠以“雪枫”二字,与联意贴切自然,高度概括了彭将军的主要作战地区和抗日功绩。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担任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将领时,于1931年书写了一副苍劲浑厚的隶书对联:

  松间明月长如比;

  身外浮云何足论。

  “松间明月”是吉鸿昌将军一生清白的写照。“身外浮云”则是他对财富的轻视。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几万元银洋,作为抗日经费,购买抗日武器,率领千军万马在神州大地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抗日史上谱写了英雄篇章。

  1933年,吉鸿昌在天津被捕,后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就义前他还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表现了他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的英雄气慨。

  欢庆胜利,激情洋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华大地处处洋溢欢喜若狂的气氛,欢呼抗战胜利的对联比比皆是。如:

  万里雄师归国土;

  一杯春酒洗胡尘。

  白日高歌,春回大地;黄龙痛饮,光复山河。

  贵州桐梓某兵工厂在所扎彩楼上书写的对联令人耳目一新:

  三岛君臣,原子弹前齐屈服;

  八年血债,投降书里可追还。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有副庆贺对联也新颖独特: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用了三个国名,下联对了三个地名,且把“捷克”、“重庆”两个名词,在联中转换为动词使用,极富情趣。此联一贴出,便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