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作文漫画中的意义构建——以高考作文漫画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440
李 娜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作文漫画中的意义构建
——以高考作文漫画为例

  李 娜

  本文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两方面着手,以2016年广东卷作文漫画为例,探析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如何进行意义构建,同时探讨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传达意义,从而实现以图达意的目的。

  多模态隐喻 模态转喻 作文漫画 意义构建

一、前言

从2005年后高考中便时不时出现漫画形式的作文,而且每一次都引发广泛的讨论,尤其是2016年的广东卷更是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一篇漫画作文之所以能够引发这么热烈的讨论,是因为其所传达的意义触动了大多数的网友。而漫画则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它通过文字、图像模态共同作用来传达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隐喻

  Forceville, Urios-Aparisi(2009)认为多模态隐喻是原域和目标域是通过不同的模态表现出来的隐喻。目标域和原域被置于多个模态中,认知线索,例如在图文隐喻中图像和文字的互动。原域通过多种模态共同呈现展现,如视觉、听觉;目标域也是通过几种模态共同呈现出来,如图画、音波。模态可以分类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味觉模态、触觉模态。虽然平面戒烟广告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其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也是多模态话语。(朱永光,2007)对于漫画而言亦是同理。Forceville(1996)将图像隐喻划分为三类:单域图像呈现式,双域图像呈现式,图像文字-互补式。

  (二)多模态转喻及其与隐喻的互动

  相对于隐喻是在两个域之间的映射,转喻只触及一个域。转喻是基于同一认知域的替代,用一个凸显的事物来替代另一个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他们认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替代关系。既然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和思维方式,其形式不应该局限于语言载体也应该包括非语言和多模态的形式如视觉、嗅觉、听觉和知觉。(邓宇,2014)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过程不同但两者并不各自独立,完整意义的实现要通过两者的互动实现。其互动模式分为两种:来自转喻的隐喻和隐喻内的转喻。(Gossens,1990)Peirsman和Geetaerts(2006)从原型范畴理论角度将转喻类型分类,并认为其邻近性体现在四个域:空间域、时间域、事件域和集合域。

三、高考作文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构建

(一)多模态隐喻单域图像呈现形式,是指原域和目标域只有一个通过图像形式呈现出来,另一个没有显示出来,但可以通过图画语境推断出来。如下图是1996年高考作文题中的漫画。

  图1《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反映一种社会截肢的无奈与悲凉,把本该“大拇指”截去而留下多余的“六指”,十分形象地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整形后的一双手不仅没变漂亮而且更加丑陋,由物及人,由此及社会,引人深思。该漫画的原域为手,目标域为社会,构建的隐喻是“拥有六指的手是一个冗余复杂的社会机构”。“拇指”隐喻“社会中运作良好不可缺失的部分”,“六指”隐喻“多余无用的部分”。同时将“整治社会”隐喻成“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意在指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玩忽职守危害社会的现象。漫画的含义便在这系列的隐喻中得到升华和加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

  双域图像呈现式,指原域和目标域同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两者相互独立或整合为一体即一个视觉格式塔。如图2《吸毒》。漫画中一个大大的毒字,中间一个个长长的管道,入口的上方站着一个人,出口则堆着白骨,上方写着“吸一次试试”。该图片属于双域图像呈现式原域毒品和目标域生命拼接成了一个视觉整合统一体。构建隐喻为“毒品是生命”,吸毒品就是吸食的生命。吸毒等于消耗生命,最后只能落得像图片中结果那样只剩一堆白骨。广告中的文字“吸一次试试”强调和加强了漫画表达的含义,对图像起到了辅助解释作用,使表达效果更明确。

  第三种文字-图像互补式,是指一个域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另一个则以文字的形式传达,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无法阐释隐喻。如图2如果图中不用文字形式来加注图像“毒”,读者就不会认为图中像管道一样的东西是指毒品,隐喻“毒品是生命”也不会激活。

  (二)多模态转喻

  多模态转喻在高考作文漫画中也有所体现。如图3便是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漫画改编自夏明的作品。

  图片分为两部分1、2,两个孩子两次分别获得不同的(三)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喻在漫画中的相互作用

  成绩并且收到了不同的待遇。在事件域中,运用了“子事件代替事件”转喻机制映射在众多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成绩变化的普遍态度。从100分到98分,55分到61分的变化和从吻到巴掌,巴掌到吻的变化,映射了父母的态度往往因为分数的一点点变化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映了社会中的普遍事件:父母往往只看事件的结果不看过程和原因。同时留在孩子脸上的巴掌与吻(图像)转指造成这一结果的父母,预示着父母对待紧紧盯着分数变化的态度,深深地揭示了当前家庭教育之痛。在集合域中,漫画中的孩子形象则用来代指整个社会中的孩子们,寓意深刻的指向了整个社会。这些都是在“范畴成员代指整个范畴”转喻机制中激活。同时范畴特征代指范畴,如高分孩子用“100”和“98”的高分来代指,低分孩子则用“55”和“61”来代指。印在脸上的巴掌与吻则揭示了孩子所受到的惩罚和奖励,运用了“范畴特征代指范畴”转喻机制阐释家长视分数的进与退为奖罚的标准。

  隐喻的含义在转喻中得以丰富,是指转喻激发了隐喻的原域和目标域。转喻使隐喻中抽象的原域和目标域具体化。如图1残缺的手掌指代整个手掌,在部分-整体的关系中被激活。只有在此基础上图文中的隐喻“手是社会”才能被激活。图2中“毒”字的管道从完整的人变成了一堆白骨,在范畴代替范畴属性的转喻机制中被激活,人转指生命,进而激活了隐喻“毒是生命”中的目标域。这种多模态隐喻、转喻互动体现的是Goosens的隐喻内的转喻模式。

四、结语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漫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缺失了这种多模态的隐喻和转喻,人们无法解读其中的意义。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漫画中的呈现,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意义和理念。尤其是最近几年漫画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更好的调动了考生的隐喻和转喻思维。相当分量的多模态隐喻由多模态转喻触发而激活。在高考漫画中,三类多模态隐喻都得到了呈现,而多模态转喻其意义构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Gossens, l. Metaph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3):323~340.

  [2] Peirsman, Y. & D. Geetaerts.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3):269~318.

  [3]邓宇.隐喻与转喻的非语言多模态表征认知建构——以一支香水广告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4):99~103

  [4]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3(1):1~10.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