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流浪于异国文化中的悲剧英雄
瞳 延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普宁》是作者最具自传色彩的经典作品。如果说流亡知识分子的尴尬身份、因单纯敏感而显得古怪的性格,造成了主人公普宁在异国文化中被边缘化的命运;那么他对文学艺术执着的追求和对往昔岁月的念念不忘,则是普宁对庸俗的美国现代社会现实的回应和抵抗,是一种自我放逐,亦是一种自我保全。因此普宁不单纯是一个悲戚的悲剧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更体现着重压之下保持尊严、散发人性光辉的英雄气质。纳博科夫在失败的普宁身上寄托了他对浮躁的美国社会的批判。
普宁 流亡 边缘化 社会批判
一、异国流亡者的尴尬身份
(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出身于贵族家庭,在祖国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代后,由于战争和时局变迁而流亡迁居至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在一所名为温代尔的学府任教。普宁美国定居后,却一直并未融入美国式的生活,他的书籍、房间、穿戴都保留了旧式俄罗斯风格。然而正是这些让普宁在他所生活的异乡文化里成为了那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在这里普宁教授深深地体会到一种错位感,这种错位包括时间、地点、语言、文化等的错位,这种错位感和异乡人的身份使他与外在社会是疏离的,难以沟通的。
(二)难以逾越的语言障碍
为了在新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普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自己,尝试在语言上融入美国文化。但不管如何努力,他的英语仍然有明显的俄语腔,“蹩脚的普宁式英语”成为了他最大的社交障碍和被嘲笑的笑柄。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文化主导的话语体系中,普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他者”的身份。(王宁,49)无论如何努力,还是会被认为是外来者。身份处境尴尬的普宁处于边缘地位,无法找到安身之地,更无法找到精神的依托。与作者的身份焦虑暗合,纳博科夫本人虽然表面成功地适应了美国生活、取得了成功,但作为一名身处异乡的流亡知识分子,终生笼罩在一种文化错位感、疏离感和故国乡愁中。
二、冷漠社会中的孤独灵魂
(一)善良敏感的性格特质渴望关怀与爱的普宁有着儿童一样至纯至善的心灵。普宁的内心深处有一种特有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善良天性,然而,这种儿童般纯洁的心灵却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冷漠自私的现代美国社会。小说在对普宁的外貌描述中多次提到他的“像样儿的秃头”和“幼儿般没有眉毛”,“婴儿般的眼睛”,“纤弱的小脚”,“磕绊的英语”,并提到他寄住在一些为孩子装修的房间,这些有象征性的体貌特征显示了作者隐含的深意,即:一把年纪的普宁教授,却拥有着幼儿才具有的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恰恰造成了他的脆弱、敏感,以及与社会的脱节。
(二)冷漠的现代人际关系
普宁的孤独不但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冷漠。在温代尔学院,人们不关注普宁认真工作、投入学术研究的美好品质,却因为他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而嘲笑他。在人群中,普宁显得紧张,怪异,滑稽,可悲,茕茕孑立;在情感上,普宁对前妻丽莎体现了超乎常人的包容和关怀,面对她的一再背叛,普宁从没有产生丝毫恨意,反而一再帮助她摆脱困境,同时渴望亲情的普宁还对前妻与别人的儿子维克多饱含深深的父爱。然而热情的爱常常遭遇人们的淡漠回应,这给他带了无尽的苦痛感与疏离感。正因如此,看重感情的普宁在冷冰冰的现实中,常常表现出不安和困惑。只能沦为现实之外的边缘人,在一次次梦境或幻想中寻找短暂的安慰。
三、诉诸于艺术与记忆的抗争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的普宁,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得到些许安宁。那个靠记忆构筑起来的世界形成与现实世界并存的平行世界,过去与现在叠印在一起,使他在割裂了的生命记忆中获得安慰。普宁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对文学和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与美国社会浮躁的学术气氛隔离开来,也造就了他可敬的英雄主义的一面。普宁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动力,业余时间都在心无旁骛地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然而温代尔学院教授们不学无术,所谓的法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一不喜欢文学,二不会法语”(纳博科夫,159),最后真正有着深厚文学修养并对学术有着一腔热忱的普宁却被辞退。
小说最后暗示取代了普宁位置的学者,即是纳博科夫本人。纳博科夫在可悲又可敬的普宁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故土情怀和对美国现代社会的批评。作者通过变换叙述视角实现了这一反讽效果,叙述者在前六章极尽描述普宁的滑稽和迂腐,但第七章叙述者从全知全能的叙述人转化为故事中的纳博科夫的口吻,这种转化消解了前六章叙述的可靠性(王海丽,26),让读者恍然大悟,意识到真正愚蠢、肤浅的一方不是普宁,而是与普宁对立的一方。普宁的出走是他对这个日益庸俗、价值观扭曲的环境的弃绝。通过投身艺术和回忆他保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性和精神追求。这种执着的抗争精神使他具有了一定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
[1]纳博科夫,梅邵武译.普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范春香.心灵的避难所—也谈纳博科夫作品的流亡主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7:139~142.
[3]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瞳延,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