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美学意蕴
康 婧
英国文学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有着自己的风格,《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非常全面的展现出了哈代在审美艺术上的成就。本文探究的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美学意蕴。
美学 自然 音乐 苔丝 悲剧
一、自然之美——恣意渲染的油墨画
哈代怀着对故乡威赛克斯深深的依恋与热爱,用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描绘了威赛克斯的乡土自然,缔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威赛克斯王国。威赛克斯有着广阔的温带草原,宁静的布蕾山谷,和奔腾不息的河流。“一片田野就像一幅地图铺展在下面,山峦尽收眼底,太阳照耀着广阔的田野,为那片风景增添了气势恢宏的特点,小路是白色的,低矮的树篱的纸条纠结在一起;大气也是清澈透明的”①。哈代笔尖的威赛克斯犹如一幅恣意渲染的油墨画,色彩凝重,大气磅礴;却又不乏空灵之美,若世外桃源一般恬静优美,古朴寂寥。
二、音乐之美——浑然天成的交响乐
希瑞斯节上伴随妇女们跳舞的轻快铜管乐,教堂里响起的沉重的钟声,牛奶场上青年美妙的歌声,和令苔丝沉醉神游的竖琴声……种种音乐不约而同,交汇相映,宛如一曲浑然天成的交响乐。爱情与音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苔丝凄美的爱情乘着克莱尔琴声的翅膀,在读者心中往复萦绕回荡。
三、苔丝之美——“夏娃”的重现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体现了人性的本真之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威塞克斯广阔草原的养育之下,苔丝成为了一个姣好整齐的女孩子。她有着“两片娇艳生动的嘴唇,一双大而天真的眼睛”,她淳朴、自然的形象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与魅力。
苔丝集母性、妻性、女儿性于一身,与《圣经》中的夏娃颇为相似。
夏娃作为第一位人类女性,具有纯洁善良的本质,但偷吃禁果又表现了她经不住诱惑的性格特征,并由此逐渐走向“堕落”的深渊。同样,苔丝也经历了纯洁、诱惑和堕落三部曲。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同时更包含着人固有的复杂心态。苔丝经历了和夏娃同样的三个人生阶段:苔丝与克莱尔在牛奶厂的那段安稳甜蜜的日子好比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夏娃被撒旦诱惑而偷食禁果的情节与苔丝被埃里克诱奸类似;苔丝对过去的坦诚换来的不是克莱尔的谅解而是抛弃,他远赴巴西,两人都在颠沛流离中历经磨难,这一情节与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放逐人世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似的人生经历也预示着苔丝必然重复夏娃的结局:面对醒悟后的克莱尔的忏悔,苔丝在极度悔恨之下杀死埃里克,勇敢追寻曾经的爱情,并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克莱尔与妹妹新生的爱情,这一情节似乎隐喻着人类在赎罪之后重返乐园的意蕴。
四、悲剧之美——自然宿命与对工业文明的控诉
(一)自然和宿命的无情与冷漠苔丝的悲剧,是自然与宿运的悲剧。哈代是一位自然主义宿命论者,他相信大自然和命运的力量。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发展都由自然景物带动,情节的突转,命运的随机,都是自然残酷的象征。舞会上苔丝与克莱尔的无奈错过为悲剧的主线埋下伏笔;家里的马在运送货物途中不小心撞死,成为到德伯家打工,饲养家禽以补贴家用,却不幸失去了自己的贞洁的情节前提;孩子不幸夭折后,又辗转到牛奶场做挤奶女工,这时遇到了真爱克莱尔;新婚之夜的勇敢坦诚却换来了丈夫的无情抛弃;困苦交加之时不得不重回埃里克怀抱,再一次跳向深渊;克莱尔的回心转意终于唤醒混沌堕落的苔丝,最终却还是没能使她逃过悲惨的命运……
自然是多么无情冷漠,它从不关心人的脆弱与渺小,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对爱情的热切期待与向往,对自我的美好憧憬,在自然面前都如此地苍白与无奈。即使苔丝死了,生活依然继续。
(二)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摧毁
美丽的大自然哺育了至美至善的苔丝,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的美与威塞克斯的自然之美天人合一,水乳交融。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袭使威赛克斯的原始生活方式遭到巨大冲击,无数个体农民失业,陷入贫困的悲惨境地。哈代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依恋美丽的家乡和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现代工业文明对原始和谐的生存状态的冲击与摧毁。他所创造的苔丝形象时威赛克斯人所有美好品质的熔铸和展现。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她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是受到来自经济、权势、肉体、精神、宗教、道德、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压迫与侵害的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代表。
“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苔丝完美形象的毁灭是哈代有意而为之。当苔丝的纯洁被玷污,完美随即毁灭。借由美丽的摧毁,哈代铸造了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间接控诉了工业文明的罪恶,寄托了重返古朴文明的美好希冀。
注释:
①托马斯·哈代,孙法理译.苔丝[M].武汉:译林出版社,1994.
[1]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5):118~120.
[2]马弦.苔丝悲剧形象的“圣经”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2(3):47~52.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