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目标与原则
赵群英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更是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作用。辅导员要坚持深入学生、自主管理、依法管理和创新管理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工作 目标 原则
从我国建立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一直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在学生工作中的目标和原则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位
(一)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重要成员,可以说是核心力量。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要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的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以及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辅导员还是高校班级、党团建设的指导者。负责高校基层的党团活动,指导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开展各种专项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
(二)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P119由此可见,辅导员是高校的教师,而且是特殊的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对大学生进行辅导,这种辅导是专业课之外的辅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辅导员。而大学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这个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的重要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导师”作用。
(三)大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上符合年轻化的标准,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留校工作的。这个群体从学生阶段走过来不久,对于学生时代的特点还是把握的比较准的。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熟悉,了解大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真正的和大学生做知心朋友。只有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走入大学生的心中,才能够为大学生接受,才能够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起到“人生导师”的作用。
二、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二)工作目标
1、宏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处于心理认识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人才,要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宏观工作目标,是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
(2)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觉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这些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宏观目标,是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加强深化教育引导的。
2、具体目标
(1)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教育部发布的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学校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各种管理条例和奖惩措施。这些都是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灌输给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文明举止,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等等。这些都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追求的目标。
(2)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高校建立了各种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这些制度,有的是保证教学的,有的是保证学生生活的。辅导员要根据学校的相关制度,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潜能。比如说,对于贫困学生,辅导员要运用学校的相关奖助政策,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援助,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难,更能帮助他们在勤工俭学的机会中进行社会实践,降低社会生活成本。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遵纪守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的行为只有符合法律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其学生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学校通过制定学生奖惩制度和一些限制性的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不良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帮助他们为以后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提前奠定基础。
(4)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成熟与否。当前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一代,很多在家都是“小太阳”、“小公主”、“小王子”,很多孩子在家都享受惯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高校是一个大集体,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要以班级、社团为基本组织。这就要求帮助大学生客服以前在家中的“以我为主”的观念,明确管理目标,积极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三、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原则
(一)深入学生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交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取得也是沟通交流的结果。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思维。要想做好学生工作,必须先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这样唯一的途径就是深入学生。紧密的联系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只要能够和学生紧密联系,坚持“深入教室、深入宿舍、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的四深入原则,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就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目标。大学生在年龄上都已进入成年人,具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是衡量高校学生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及时、有序、高效完成的一个指标。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当然,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管理,并不代表辅导员放手不管,而是在工作中,加强引导和监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学生自我管理能够得到高效的发挥,起到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高校按照各自的特点又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等等。这些高校既有学校教学的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类型不同的学校,其培养目标、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等等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其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样就要求我们辅导员在管理上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辅导员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孟子·离娄章句上.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赵群英(1968-),女,河南方城人,本科学士,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