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解读《台阶》
姚武平
【摘 要】经典常读常新。再读《台阶》,我们可以发现李森祥轻描淡写中的别样寄寓,看似漫不经心中精巧的细节、丰富的情感。踏上“台阶”,我们共同见证一位卑微的父亲宏大的理想、执著的奋斗以及年华逝去的一声叹息,共同体会作者在鲜明的色彩之中寄寓的深意。
【关键词】台阶 色彩 形象主题
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一位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他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在极艰辛的生存状态下,依靠自己的力气,准备了大半辈子,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读罢《台阶》,一位满脸沧桑的农民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久久不去。心中有感动,有崇敬,崇敬文中的父亲为改变现状而拼搏的精神;也不免悲哀、怜悯,因为文中那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凄楚和辛酸。
《台阶》中多次出现鲜明的色彩:“青”“红”“灰白”……这些色彩究竟表现父亲怎样的人生阶段?又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如果我们从色彩的角度去解读,是不是会对父亲的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呢?
一、青葱的岁月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就是父亲的一段传奇。每块青石板大约有三百来斤重,是年轻的父亲“从山下背下来”的,而且“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磨破了“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年轻的父亲,豪迈的父亲,强壮的父亲,凭自己的力气,建起了一个家。
“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三级台阶上的这个家,无疑是温馨的。
儿子在青石板的台阶上玩得很开心,个子高的父亲爱坐在台阶上,这种坐姿父亲觉得很舒服,于儿子看来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儿子在这时可以看到父亲的脚是多么奇特: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连他的洗脚方法都与众不同:“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到了过年才在家里洗,这一年唯一的一次在家洗脚,父亲选择的地方正是台阶。这成了家里的一件盛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一盆水“耐心地洗”。
虽然舒服地坐在三阶台阶上,父亲却“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无比向往高台阶。“父亲”的这种心理压力源于家乡的一个说法,谁家的台阶高,谁的地位就高。所以,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的地位高。“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可见父亲一直生存在“没地位”,被人瞧不起的环境中,长期过着仅仅满足温饱的低级需求的日子。“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表面上追求的是高台阶,骨子里追求的是高地位。
“低台阶”是父亲所处的现状,而“高台阶”是父亲无限憧憬追求的“目标”,所以父亲看到这些“高高的台阶”的目光总是无比专注,这种“专注”暗示了父亲对这个目标的执著。那在父亲头顶盘旋萦绕、久久不散的,何止是父亲吐出来的旱烟雾,那更是一直占据在父亲脑海中从未动摇过的“盖新房,造高台阶”这一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二、火红的理想
父亲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但是,从文中字里行间可见,父亲是一位毫无经济基础、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所以父亲造新屋的准备异常艰难。“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准备好了建屋的材料。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但坚韧的父亲却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过来了。
“终于,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按理说,这艰难足可以让任何文字变成灰色。但是,作者偏偏没有这样处理。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劳动的美和劳动者的幸福。尤其是踏黄泥的片段描写:“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父亲却是幸福的,因为他正充满激情地用脚板丈量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
新屋造好了。“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梦想实现,红色的鞭炮纸屑纷纷飞扬。
三、灰白的宿命
父亲辛辛苦苦勤劳节俭了大半生,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实现了,在这盛大的喜庆面前,父亲人生的台阶到达巅峰。按理说,此时的父亲,站在九级台阶之上,应该自信满满、扬眉吐气、神采飞扬……但是,想象中的幸福却没有到来。父亲反而“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骻骨上也不是”。他“尽力地把胸挺得高些”,但是,他的“胸却无法挺得高”,于是,“明明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了“尴尬的笑”。这些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深思:这人怎么了?首先,源于身体的衰老。修建新屋的漫长准备和艰辛劳作,耗散了父亲本来无比强大的力量,摧垮了他的身体,让父亲不断衰弱、衰老下去。此时的父亲用手去“托”青石板,腰却闪了一下;而年轻时,父亲是把青石板“背到家”的,并且是一下子“背了三趟”的!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值得自豪的恐怕就只有他的力气了。当唯一自傲的东西也消失了,这立刻导致了父亲精神状态的崩溃。
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高高的台阶让父亲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因为新屋造好了,他再也不需要为了造新屋而拾砖、捡瓦或者存角票了,所以他常常“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理想的魅力,在于她的永远不能实现;换言之,当理想一旦实现,其对于生活的魅惑和力量就消散殆尽。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
更为可悲的是,父亲耗费大半辈子造台阶是源于家乡的一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事实上,随着那几声鞭炮声响过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深潭中,涟漪过后又恢复了平静。高台阶的新屋并没有给父亲的地位和命运带来任何改变。
父亲坐在高高的台阶上,没有路人对他说一句——也就是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所追求的梦想:你们家的台阶多高啊!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可以想象:人们仍然把父亲看做原来那个地位低下的他,父亲没有获得期望中的高居人上的地位和尊重。人们对台阶的改变有意回避,或者对父亲几十年来愚公移山般的努力心安理得加重了父亲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文章最后写父亲坐在门槛上,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有动”,连头发都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当目标实现时,他还是抬不起头来,他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和提升。父亲的生活不仅没有能够上一个台阶,相反,他甚至还不得已下了一个台阶。父亲老了,老在了新屋落成之际。老在了他自己也莫名的困惑中,老在了他苦苦追求的台阶之上。因此父亲的形象即使是伟大的,也满含悲凉;他的一生即使是悲壮的,也令人觉得酸楚。
《台阶》中父亲的人生,如果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那首先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选定目标;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艰苦奋斗;可惜最终却并未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相反,“人生在世不称意”,父亲老了。这其间的意蕴,到底该如何解读?
在笔者看来,父亲的人生,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的人生。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他能为了一个朴实的愿望,甘愿奉献毕生,无怨无悔,但是,这些最高贵的精神却没有换来他们基本的尊严和幸福。文章里的父亲其实是作者思考农民精神、灵魂存在的一个符号。以父亲为代表的农民或许可以从物质的泥塘里拨出一只脚,却难免不陷入精神贫困的泥淖。如何关注转型时期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将眼光投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在精神上给以指引,在方法上给以指导,使他们能够挺起胸膛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我们的社会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