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民间外交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历史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986
张利红

  ?

  论民间外交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历史作用

  张利红

  【摘 要】在经过历时变迁和改革之后,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渐渐被大家所关注,中日民间交流当中,作为一个非正式外交关系中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民间交流或与日民间交流却不能代表着整个中日外交关系的全部过程,它只是在表面上表明了另一方面的中日关系。在对待这中日正常关系变为轻微之前,所处的民间交流与两国之间的政府交流应当如何评价。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为民间交流而产生改变,民间交流对历史有什么作用,限制了民间交流都有哪些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

  【关键词】民间交流 中日关系 历史作用

一、前言

正直中日关系40年之久,通过资料对比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的辛酸,特别是在民间中日关系不断地改善,对于改革深化交流,提高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构筑稳定、和谐、相互依赖的中日关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民间交流对中日关系的广泛概念

(1)在中日关系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判断往来中日关系友好,与中日关系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日关系进一步加强当中,民间交流与正常的中日外交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下对我国又有什么改变,更是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有着怎样的作用,在许多资料甚至书籍当中,很少有记载着关于中日关系的明确概念,通常讲的都是比较广泛的。在中日交流当中大多数是指与本国政府或者外国政府之间没有交集,所属于的只是个人或者是团队之间的往来,包含了文化、经济、活动等,这些交流并不带任何的政治色彩、虽然在民间的个人交流当中并不只限于经济上面的交流,但是由于整体的社会文化差异,很难找到共同的平衡点,所以在大多数的时候个人交流知识体现在经济交流当中,而不是学术交流等等,通常大多数的学术交流都是起始于学校当中,由学校组织,学校带领,避免了富有政治色彩的交流上[1]。

  (2)民间外交与民间交流根本含义。在民间外交当中,民间外交与民间交流时两个不同的关系,民间外交多是带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的外交活动,多数是受指与政府、国家等等。而民间交流确实很少带有政治色彩,只是局限于对外交流,在广泛的交流当中为国与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所以民间外交只是民间交流的一小部分。民间交流一般都是要注意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利益,所以从民间外交关系上来看,应当把握好时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外交纷争。

三、在中日关系当中民间交流对其产生的作用

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方面就是在中日关系变为正常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评价两国之间的关系,另一点就是在这非常时期的时候,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民间交流会对中日关系起到什么好的作用[2]。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日国是距离我国比较相近的国家,所以在战后中日两国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因为这其中就包含了进出口商品等等,有供有需这就不得不强调两国在历史当中的社会问题,在两国民间交流当中,若是在国家质检两国的关系处于了比较紧张的地位,就是对整体的民间交流产生影响,也可以说是国家主导着国民的思想与地位。在这战后的一些时间当中,两国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对历史选择忽略,所以现阶段的中日外交与中日民间交流不是处在一条平衡线上,由于美国的介入,对待中日外交上面起到了反面的作用,好不容易缓解的中日关系又一次陷入了低潮,纵观历史图,将中日关系制成表格制更能直观的看出中日两国的关系成此起彼伏的状态,它不仅是代表证整个中日关系的全部过程,而且还反映了历史遗留问题仍然不能够更好的解决。

四、中日民间交流的前提

国内外当中政治因素会导致整个民间交流的去留问题,个人认为在中日关系缓和与解决当中是离不开民间交流的,可以这样说,民间交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缓和中日关系,又能满足正常国与国之间的发展[3]。

  在两国外交政策互相影响的趋势下,中日关系逐渐趋于正常化,民间交流作为也在渐渐地被国家忽略,这一点是应该改变的,民间交流最多体现在经济之间的交流上,因为经济外交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外交方式,由于民间外交并不完善的原因,中日两国在交流上逐渐面对着一些早已发生却又无法改变的新的影响因素。民间外交是外交国之间新的影响因素,民间外交是帮助中日关系和解,相互依赖,改善两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最佳方式。所以当前来讲,民间交流需要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现阶段我国一再放低姿态接见日方代表,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看待和平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历史问题上更选择前者。

五、结语

我国一直将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中日两国友好最终给带来利益的是两国人民,在两国政府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于两国应当摒弃前嫌,放弃历史所带来的问题,增加两国之间比起信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加两国之间的合作内容。共同实现互惠、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和春红.战后中日和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05):54~62.

  [2]张耀武.中日关系中四个政治文件的特色及其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2(05):58~62,101.

  [3]王胜今,衣保中,赵玉洁,陈景彦,沈海涛,巴殿君,沈和,许佳,张佳睿.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J].东北亚论坛,2015(06):17~34,125.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