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合作社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研究
孙 玲
【摘 要】民国时期的合作社思想大致分为合作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而南京国民政府是以三民主义合作社理论来推行合作社事业,运动呈现两头弱中间强的特征,为合作社事业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合作社运动 农村合作社 民国时期
近代合作社思想诞生于西方,19世纪中后期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凸显的经济问题而出现。当时中国正处清末民初时期,国力衰弱,世人为求救国之道,积极向西方学习。据学者研究西方合作社思潮正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并有不同传入和表现形式。[1]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是振兴经济的基础,民国时期有85%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自然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先导和实践对象。[2]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而合作社组织依然存在。当代积极研究合作社自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承前人智慧,取得各种成果,从合作社思潮的起源、实践等各方面剖析,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范式。[3]在此也仅选择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及其实践问题进行简要述说。
一、合作社思想的传播
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是劳动者为共同利益,按照合作社原则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企业或组织。从1844年西方出现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开始,到1920年近代中国的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至今有一百多年。组织的诞生必然有时代的背景和思想的指导,基本分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经济方面,自鸦片战争后,国势日蹙,苛捐杂税致民生凋敝;社会方面,晚清民国时期,国内一直盛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合作社思潮正迎合时人救亡图存的愿望;政治方面,三民主义革命宣传,尤以民生主义主张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问题。[4]在如此背景下,“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一)受西方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
清朝末年,国势日衰,为挽危局。政府派留学生出国学习以振兴国家,有识之士也自发去西方学强国方略。有的主张实业救国,有的提出乡村建设思想,实际就是农村合作。从西方传入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留洋到欧美,直接学习合作社思想与方法。如薛仙舟,就曾先到美国,后至合作社运动发源地的德国和英国,经考察研究,他坚信合作制度可救中国。另一途径是到日本,晚清时期,西方学说多由日本传入,到日本留学的日渐增加,如徐沧水、戴季陶等,都考察过日本的合作事业,把日本的合作法制、政策及推行方法引进中国。
(二)早期民主革命先驱
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曾留驻欧洲、日本等国,进行革命宣传之余,积极考察欧美列强的政治经济制度。在比较中,根据国情,创立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尤为受到重视,而推行合作社最为重要。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做“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演讲时说“将来中国之实业建设于合作基础之上”;1924年,孙中山讲国民党奋斗之法时“要工人同农民办一合作”。[4]孙中山的上述思想就是根据西方兴办合作社的经验,结合中国现状所形成的,对国民党后来发起合作社运动有直接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革命者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步在中国传播,以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青年,组织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革命组织和刊物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就努力传播合作思想。如1920年《新青年》刊登的《俄罗斯同业组合运动》就详细介绍苏联合作运动发展的历史。在介绍以苏联为代表的合作运动时,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实情,提出在落后中国,要组织起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发展经济,创办“组织消费协会”等机构发展农业。
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在中国形成的合作思想存在差异。根据上述三种途径划分,最终形成三种:(1)合作主义的合作社思想,为一批知识分子主张。他们希望通过组织合作社,如北大消费公社等就是早期的合作社典范,期望国民加入合作社会中,建立合作共和国。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弊端,防止共产主义暴力行为,是挽救中国的有效办法。但是,因过于理想,此合作社道路开始就举步维艰,最后成为空想。(2)三民主义的合作社思想,为国民党人倡导。最初由孙中山提出,是三民主义中实现民生主义的重要方式。三民主义合作社思想是国民党政府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基础。国民党掌握政权后,在全国推行。(3)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社思想,为共产党人倡导。他们提出要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必须发动群众,而合作社运动是工人和农民运动的组成部分,因而要联合工农,创办合作社,成为维护工农利益的组织和革命力量。但是,三种思想中三民主义合作社理论在民国时期占主导。当然,近代合作社思潮的传入是促进早期中国合作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古代中国的道义、仁爱等治国理念也包含合作思想,在寻求救国方略上,传统的影子同样存在。
二、合作社运动发展状况
近代中国合作社的发端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全面展开,40年代抗战及战后时期的合作事业。具体分三时期,一是初期合作运动,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三是抗战及战后的合作运动。早期合作运动是北洋政府时期,以宣传合作主义和创办合作社为主要特征。合作主义的传播最早是薛仙舟,后有朱之进等,最早宣传机构是平民周刊社,研究团体是合作同志社,1922年伍玉璋统计合作研究社有六所,宗旨是宣传研究合作,培训人才,促进合作事业发展。薛仙舟是合作主义宣传者,也是最早成功创办合作社的先驱。1919年复旦公学创办的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即由其开创。五四运动后,受合作运动思潮影响,当时江苏等地都有合作社成立,而合作主义的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的生产等方面,还扩及到购买等各环节,合作主义者期望通过合作打通经济运行各方面,振兴国民经济。但是,总体而言,因处于开创期,且政治动乱,合作社数量并不多,据当时国民党中央统计处统计,1918年至1924年,合作社仅发展到25个。1925年合作社数量增到近80个,到1926年变成150多个。[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合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党中央秉承三民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推行合作运动。而如薛仙舟等合作主义者也重新投入合作事业中。基于早期合作事业的实践,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合作事业方面阻力较小,且发展势头异常迅速。最早是1927年,江苏省政府响应国民党中央号召,筹办农民银行,促进合作社组织的开办,颁布相关法律以保障合作社组织权益。但是,因30年代前,南京国民政府政权未巩固,合作运动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实际指导,也未采取大力去推动合作运动的开展。据统计1927年合作社共有584个,1928年为722个,1929年是1612个,到1930年变2463个。[5]合作社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江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浙江占三分之一,其他地区不到百分之一。合作社性质占比也相差较大,信用合作社最多,其次是生产合作社,再次是消费合作社,其余如运销等社都较少。可见三十年代以前合作社运动在地域、种类、数量上分布不均。1930年后,国内政治趋于稳定,国名党中央颁布各种合作运动法令,最重要是1934年《合作社法》。它的出台顺应民国合作运动需求,使合作的开展有法可依,[6]推动其在各领域和地区不断发展。据统计,1931年全国合作社2796个,到1932年,增加342.3%,到3978个,1934年是9948个,比1924年增加400倍;分布区域于1927年十省二市扩到二十一省七市,基本遍布全国;数量上,社员总数达373856人,比1927年多26倍。[4]但与人口总数4.5亿,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且实业部也发现合作社运动的缺陷,推行较混乱,缺乏统一性;从事的人才不足;整体统筹和计划缺乏系统性等都影响当时合作社事业进一步开展。[7]不过,到1935年数量依然增长,共有14649个,1936年达到37318个,比1934年增加3.75倍。因而,抗战前十年,合作社事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取得一定成就。
抗战时期的合作运动,因国民政府西迁,合作事业重心由东南沿海变成西南地区,原有合作组织数量因沦陷而减少,但是这种现象较短暂。而且,因抗战需要,全国动员支援前线,合作社组织反在西部获得急剧发展。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达46985个,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有172053个,比1936年多4倍;分布区域从1937年十七个省,到1947年三十三个省市区;规模扩大,社员数从1937年每社平均45人到1946年每社122人。[4]同时,国民政府调整合作社制度,采取兼营合作形式,使得合作社性质和业务逐步趋于平衡。但是,政府重视有限,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组织较少,据统计1939年至1947年,县级联合组织仅从54增加到753,而省级联合组织在1944年仅5个,到1947年有16个,仅占全国33个省一半。[4]这依然是合作社缺乏统一规划的表现,无法推动合作社运动更好发展。不过,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同时,工业合作社也迅速扩大,到1942年,全国十八省共有2300多个;产值在1939年到1942年累积两亿多元,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从1927年到1949年,在政府和民间推动下,合作社事业不管在数量、性质、分布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在合作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等思想层面也有较系统的认识,并颁布了有关合作社的法规,有效保障合作事业的进行。这是民国时期合作社运动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合作社组织的成立是由政府主导,带有强制推行的特征,而且有始无终,缺乏一系列的后续指导和统筹,导致有数上的扩张却无质上的提升。同时,国民教育水平有限,人才缺乏,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指导合作社运动的实地开展。南京国民政府虽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存在,以及政局动荡,政令不通,因权势影响在合作社的收益问题上也是分配不均。因而,整体来说,民国时期的合作社运动基本表现是两头弱中间强,后期的弱势更多的是质量上体现,物价飞涨,战事不断,合作社运动亦逐步消停。不过,合作社运动的开展依然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抗战前十年被称为“黄金十年”,为合作社事业在中国的继续开展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
[1]杨德寿.中国合作社经济思想研究[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J].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
[3]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4]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J].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行政院新闻局.中国合作事业[J].行政院新闻局,1948.
[6]蒋慕东,张芳.民国合作社法之演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
[7]杨德寿.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