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易之中见功夫
——评《敦煌邈真赞释译》
张 勇
邈真赞,又被称为“真赞”、“写真赞”、“真仪赞”、“图真赞”、“邈影赞”、“邈生赞”,是一种依托画像来阐述主人公生平行迹的颂赞文体。在唐宋时代的敦煌地区,高门大族的主人或寺院住持僧尼到了晚年乃至垂危之际,往往会由家人或弟子召来画工为其描影图像,并邀请娴于文笔之士及僧人在画像上题写赞文,述其生平功绩,以备后人瞻仰,此即邈真赞。
长期以来,敦煌邈真赞仅为少数专业研究者所关注。这是因为,此类赞文不仅史料性较强,而且典实累累,名相支离,大众读来往往会产生艰涩烦难之感。故而,对于多数人而言,邈真赞是学术研究之素材而非大众阅读之文学。然而,河北大学张志勇副教授这本《敦煌邈真赞释译》却令我一改对赞体文之看法。我是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而且获益良多。该书之所以能带来与类似的史料性书籍迥异之阅读体验,想来个中因由大概有三:一是符合大众日常的阅读习惯;二是注释详尽而又不致流于芜杂;三是译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早前,学界已有诸如《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等整理、研究邈真赞之著作。但和以往研究专著不同的是,张志勇副教授的《敦煌邈真赞释译》从字体选择、排版到内容都做到了平实易读。
目前,致力于古文史方面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大都采用繁体字印刷,有些还使用了竖排版。传统的繁体竖排版虽然更能体现文史古籍研究之特色,但也在无形中疏离了公众在阅读大量简体横排版书籍时所养成的阅读习惯,而显得不够“亲和”、“友好”。故而,此类著作如果为了彰显古籍研究的特色而选择繁体字竖排版,就很容易将受众限定于文史研究者的小圈子内而难以广泛传播。因此,考虑到简体字同样能胜任古籍整理研究的需要,横排版也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故而,作者选择了简体横排的版式,以便达到“向多数读者传播古代文史研究成果”之目的。而以我的阅读感受来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平易的版式是具有相当亲和力的。
至于古籍的注释,其方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尽搜前人注解,一一罗列,而后加以辨析;二是依傍古籍文本,逐句解疑释难。显然,第一种注释方法更适合古籍研究,尤其适合注解前人成果较为丰富的典籍。不仅可以作为文本的注释,也可大体勾勒古今学者对该典籍研究之轨迹。然而这种注释却易流于繁琐芜杂,往往连篇累牍而令读者“望而却目”,难以卒读。第二种方法相对简便,其目的在于疏通文意而令读者易于理解、接受。而这本《敦煌邈真赞释译》的注释方法明显属于后者。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又在每篇文本的首条注释中,一一列举其他研究著作中涉及该篇文本的页码以及前人对该篇文本的研究课题及重要成果。这样的注释,可以说将上述两种注释方法的优点集于一身。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理解文意之需要,使其从阅读而达到“悦读”;又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南,便于其按图索骥,进一步挖掘资料而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翻阅手头这本《敦煌邈真赞释译》,最让我感慨的还是书中的译文。翻译虽然是古籍研究的基础,但是要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却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我们知道,敦煌邈真赞基本是用典雅的四言韵文写就,篇幅长短不一,部分赞文还附有散文小序作为人物小传。而传主则有僧有俗,有官有民,有男有女。至于赞文本身,则不仅包含熟典,亦包含僻典;不仅包含华夏典故,也包括佛教典实。甚至还有唐五代敦煌方言词汇间杂其中。可谓梵夏互见,韵散相间,典实累累,名相支离。故而,翻译敦煌邈真赞存在多重难度。况且,翻译不同于注释,注释不明之处,可以不加详解或者略过。但翻译要通顺全篇,却是没有半句可以随意跳过,一定要将文中每一处的意思透彻地搞清楚、弄明白,方能顺畅的译出全篇。敦煌邈真赞的作者及所写主人公很多都是僧人,故而赞文的内容也涉及大量的佛教知识及典故。这就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佛教知识。且邈真赞多为四言韵文,行文简洁,韵辙多变,惯用骈偶,故而文意多有俭省,类似于四言诗。所以翻译起来不仅仅要注意解释文中的典故来疏通文意,还需要反复揣度文辞,使译文连贯流畅。所以要翻译敦煌邈真赞,较之为赞文做注释来说更显烦难。
虽然有重重困难,然而这本《敦煌邈真赞释译》的译文却举重若轻,文辞华美,与原文富丽典雅的四言文体保持了同样的文风,语言如行云流水般自如熨帖,把文本中所包含的各类梵夏典实巧妙地融入到了译文当中而毫无生涩之感。《敦煌邈真赞释译》的译文,可以说是把唐五代敦煌地区社会的一幅生动画卷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古今不再隔阂,使时空恍如“穿越”。译文能达到这种效果,我相信译者应当无憾。
读完《敦煌邈真赞释译》之后,我仿佛透过尘封的历史看到了唐五代敦煌人的人生百态,万千世相。邈真赞本就是当地流行的一种纪念逝者的文体,而中国人又有慎终追远之习俗,作者在为逝者画像题写邈真赞时自然态度郑重,运用华美的言辞勾勒其一生的行迹。近百篇的邈真赞所写人物,有僧尼,有官员,有隐士,有妇女……其中的少数人虽有幸垂名青史,但大多数人沉眠在西北的黄沙之下,生平事迹已难于钩稽、考证。若非敦煌文献出土,这些人及其事迹或将永远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即便敦煌邈真赞出土,由于在一般人看来其文学价值似乎“远逊”于唐诗宋词,故而大多也只能转化为文史研究资料。非专业人士即使有一定兴趣,也会因阅读障碍而抱憾止步。然而当借助《敦煌邈真赞释译》得以突破、跨越了那些阅读障碍之后,在品味一篇篇邈真赞时,却体会到了那些唐宋诗词、散文名篇所无法带给我的全新感受——更直接、更真切、更具体地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人生追求。
几乎每一篇邈真赞都颂扬了画像主人相似的特质:出身名门,天赋过人;精通六艺或佛理,才名远播;品行高尚,积善成德;为官者能造福一方,出家者能弘扬佛法。这其中难免有溢美之词,且有些赞文读来似乎多少有千篇一律之感。但在这些相似篇章的“类型化”描述中,却凸显了当时敦煌人对自己人生成就的普遍期待:拥有美好品德及优秀才华,能造福一方百姓,受到众人的爱戴。这种对人生成就的普遍期待,或可称为当时敦煌人的价值观。而拥有如此价值观的人们所建立的国家或城邦,也就无愧礼仪之邦的称号。
张志勇在《敦煌邈真赞释译》的前言中指出:“虽然目前学术界对邈真赞的研究不断有文章出现,但是当今社会对此的关注却是不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播不够……二是阅读方面的障碍。”可以说,与大家所熟悉的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文学经典一样,敦煌邈真赞同样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唐诗宋词等文学经典广受大众欢迎,从古到今经历了不同选家的数十百次注译,各类版本俯拾即是。但像敦煌邈真赞这样的“冷门”作品,则往往仅限于学术研究者翻阅,注译版本如同凤毛麟角。然而,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每一种文字形式都有其独特价值。即便是那些较为生僻而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不应被忽视。随着学界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献也相继被整理出来。文献整理之目的,自然是为了研究。但若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则宛若从历史尘埃中采撷明珠,拂拭灰尘之后,又将其锁入了学术的象牙塔。无形中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所以,古籍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最终还是应当作用于当代,贡献于大众。而正是由于考虑到了最大限度利用文化资源及“悦读”、传播之需要,张志勇副教授的这本《敦煌邈真赞释译》无论是在注译内容方面还是文字排版方面,都趋向于平易、优美与“亲和”、“友好”。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人领略到敦煌邈真赞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
可以想见,类似敦煌邈真赞这样有幸流传至今的古籍资料可谓车载斗量,它们或许会因为文字烦难等原因与公众乃至学界“缘悭一面”,这不能不说是古籍整理事业的一大憾事。而邈真赞却借助《敦煌邈真赞释译》一书得以脱颖而出,在千年之后重放光彩,这还是要归功于张志勇副教授这种“愿意花费更多心力将古代文化呈现给普通读者”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令此书读来平易近人,拿在手中却更显厚重。借助这本风格平易、辞采优美的《敦煌邈真赞释译》,我有幸体会到了古敦煌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为之深深感动。雪莲虽美却生在高山,幽兰虽雅却藏于空谷,作者愿意为读者在“高山”、“幽谷”之间修建“悦读古文”的阶梯,将传统文学、文化之美传递给广大公众,也可称得上是“厥功至伟”了。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张勇(1982-),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