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维京人的前世今生——北欧四国旅行有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901
董之林

  维京人的前世今生
——北欧四国旅行有感

  董之林

  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北欧人,是最后一批侵略者,在9世纪和10世纪,也就是继伊斯兰进占后的两个世纪,横行于整个欧洲。维京人的老家在北方——瑞典、挪威、丹麦,取道海上来袭。他们的巨大长船委实是个惊人景象,这些船吃水甚浅,只需一米深的水即可浮起,因此可以长途远航,溯河而上。河水变浅,他们就放下携载于长船上的小舟,继续航行;遇到障碍,就抬着船只绕过屏障,继续前划。如此这般,他们能够深入内陆;在俄国境内,从波罗的海直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踪迹。

  ……在搜罗贵重物品的同时,他们也靠掠夺维生,食物、马匹、女人什么都抢,并不仅是取其所需。他们是意志坚定的恐怖分子;不只偷袭、抢劫,更大举烧杀掳掠,拿不走的东西也全部摧毁。他们的目的是制造全面的恐慌,他们心狠手辣,民众闻风莫不丧胆逃命。

  ——澳大利亚与英联邦的欧洲史专家约翰·赫斯特

  史书上记载的维京海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如今北京城南,瑞典英特宜家家居(IKEA)购物的大堂中心,摆放着维京海盗船的卡通模型供人观赏。儿童在其中嬉戏打闹,家长们忙着拍照留影,但维京人究竟何许人?他们与瑞典及北欧国家的关系,对来这里购物的多数人却是不解之谜。比起维京人的历史,宜家的商品更吸引人。尽管如此,7月份,暂别北京盛夏“桑那天”,前往气温只有20度上下的北欧四国旅行,还是不错的选择。2015年7月28日下午3:30,我和先生随旅行团乘坐丹麦航空公司航班由北京启程,经10小时飞行,抵达本次旅行第一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一)丹麦印象

北京与哥本哈根时差5小时,我们于当地傍晚7点左右到达旅馆,旅行团不安排活动,让大家好好休息一晚,倒一倒时差。进屋拉开窗帘,室外蓝天白云,艳阳高照,风力发电机的银白色螺旋桨熠熠闪光,气温大约二十度,好像北京秋天的正午时分,即使到半夜,也不见天黑。这就是北欧所处地理位置的白夜现象。哥本哈根位于北纬56度,比我国黑龙江省最北边还要往北大约6个纬度。丹麦是北欧四国最南面的国家;赫尔辛基(芬兰首都)、哥本哈根(瑞典首都)和奥斯陆(挪威首都)均位于北纬60度,这就注定了我们北欧之旅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白天。

  初来乍到,哥本哈根两座著名雕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艺术风格上是魁伟、粗犷与哀婉、纤细的两极。虽然表现上也有交叉,但由于内涵十分饱满,使各自的表现均达到极致。首先是神牛喷泉(又称吉菲昂喷泉),位于新巴洛克风格的弗雷德里克教堂一侧,铜雕坐落在喷水池中央:健美的吉菲昂(Gefion)女神正奋力挥舞鞭子,驱赶四头拼命挖地的牛,四头牛个个怒目圆睁,筋腱道道分明。女神的头巾迎风飞舞,坚毅的目光尽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传说女神吉菲昂请求万神之王宙斯赐予一块土地,宙斯说从天黑到明日拂晓,你挖的土地都属于你。女神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变成四头公牛,终于在第二天天亮前挖出一片土地,这就是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十分有趣,我们后来在瑞典经过维纳恩湖,导游说,从太空观察维纳恩湖,形状与西兰岛十分相似,也许当初吉菲昂女神就是从这里挖出一个丹麦的岛屿?16世纪,丹麦与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曾多次交战,而在1814年之前,挪威一直在丹麦统治下,北欧四国目前的领土格局直到二战结束才明确下来。

  神话的寓意不仅于此。公元10世纪前,维京人以掠夺为生,“我们今天印象中的丹麦实际上只是维京帝国中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如今,吉菲昂女神的后代早已不从事海上掠夺,而在这片天赐的土地上,建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发达国家。丹麦所处地理位置在德国北部,是北欧四国连接欧洲大陆的桥梁,不仅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农牧业(包括渔业和林业)也非常发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据导游介绍,丹麦有20万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3.6%。丹麦农民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高科技人才,生产的粮食和奶制品行销全球,中国市场也有大量产自丹麦的牛奶、黄油和奶酪。而且丹麦年产生猪“两千万头”,这个数字实在惊人。上世纪全球石油争夺战造成的危机让丹麦人警醒,丹麦从70年代推行能源计划,以税收手段强制低能效产业逐步改进生产方式,并将税收反哺清洁能源产业,使其稳健发展。四十多年过去,丹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网,不仅满足居民日常需要,也保护了环境。丹麦政府决心实现“对化石燃料的零依赖”,使丹麦成为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坐落在哥本哈根长堤公园海边的小美人鱼铜像,中国人并不陌生,特别是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铜像曾运抵上海,在世博会丹麦馆与中国观众见面。铜像于1913年在哥本哈根落成至今已有102年历史,由嘉士伯啤酒公司创始人卡尔·雅各布森出资建造。据说当初雅各布森看了由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海的女儿》后深受感动,想到安徒生这部作品以油画、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出现过,独独缺少雕塑作品。于是他邀请雕塑家艾瑞克森观看这部芭蕾舞剧,艾瑞克森从剧中获得灵感、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制作了这座铜雕艺术品。雕像约一米五高,是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她化身大海泡沫的瞬间,凄迷的目光依然表现出对王子的爱,对令她伤心欲绝的人世的迷恋。雕塑浓郁的人文色彩,吸引来哥本哈根的无数游客,也成为丹麦的醒目标志。导游说,非常不幸,这座雕像在1964、1984和1998年三次遭遇“断头”、“断臂”的横祸,最后一次作案人良心发现,作案后不久便主动自首投案,小美人鱼的头被再次归位。为了让大家与小美人鱼铜像合影留念,我们一早集合赶往长堤公园,但雕像已经被更早到的游客团团围住。我最怕在景点与别人争抢拍照,这次也挤不上去。但我决心要与市政厅一旁的安徒生铜像合影,他的作品总是那么敏锐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体现这个冰雪世界蕴含的同情与哀伤之美。安徒生铜像前,等待合影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等了好久,一阵急雨袭来,趁大家都跑去避雨,先生终于为我与安徒生拍到一张合影。

  腓特烈城堡原是丹麦皇宫,现在是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北欧四国中,除芬兰是没有王室的共和国,其他三国均为君主立宪国家,王室是国家的象征。丹麦王室始于维京人首领哈德贡的儿子老戈姆(Gorm the Old)在10世纪登基问政,延续至今,成为欧洲最古老的王室。腓特烈城堡的整体风格像法国卢浮宫缩影。不仅外观,内部的厅堂布置,巨型的壁画和大理石雕塑,宽敞的壁炉,还有宴会厅、舞厅屋顶排列的水晶灯,也不枉“小卢浮宫”之称。如果一定要说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除格局大小不同之外,我觉得丹麦王室艺术更偏重于写实,相对简约;浪漫的艺术气息比较收敛。因此即便是皇宫,让人也不感觉特别奢靡、铺张。历史上丹麦为维护王权统治,曾有不少类似中国古代“和亲”的举措,为躲避欧洲各国远交近攻带来的灾难,丹麦公主曾分别嫁与英国、荷兰等王室,老国王于是摇身一变,成为全欧洲的岳父。据解说员介绍,1789年法国大革命震撼欧洲,特别是1793年法皇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消息传来,丹麦王室震惊,国王决定搬出腓特烈皇宫,以避免革命发生,皇宫归国家和人民所有,只求保住王室的地位。紧随其后,1849年丹麦宪法诞生,当时的国王腓特烈七世放弃原有大部分权力,成为丹麦第一个立宪制君主。

  现在丹麦王宫在市政厅旁边,王室成员生活低调,据说女王也去超市购物。王宫门前有穿红色军礼服的卫兵,头戴英国白金汉宫前卫兵的那种高帽,黑色的皮毛闪闪发亮,帽沿几乎盖住卫兵的眉毛,让人只看见皮毛下一双深陷的蓝眼睛,十分有趣。卫兵巡逻似乎是仪式性的,正步走,走走停停,游客争相与他们合影,只要不挡住他们行进时的步伐即可。原腓特烈皇宫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件事令人印象深刻,最后一个展厅展出丹麦哲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名人画像,但属于安徒生的位置却是一片空白。导游解释,当初这里曾悬挂安徒生像,并附带人物介绍说,安徒生是一位王室的远亲。大概策展人以为,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应该有显赫的出身才对,于是就七拐八弯地把他与王室拉上关系。但这种做法马上受到质疑,因为事实上,安徒生始终是鞋匠的儿子,不仅他本人,连同他的祖上,都与王室毫不沾边。展厅把原作撤下来,准备重新布置,还原安徒生本来的身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丹麦人较真、实事求是的一面。

(二)芬兰琐记

北欧四国中芬兰是唯一没有王室的国家。据记载,芬兰人的祖先来自东方,“虽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最可能的情形似乎是芬兰人祖先迁到了南方,并把游牧的萨米人祖先赶到了北方的拉普兰” 。芬兰的历史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芬兰一部分领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北面,西边与瑞典接壤,东南大部分领土一边紧靠俄罗斯,一边与地中海西岸的瑞典构成犄角之势。也就是说,无论俄罗斯从海上进攻瑞典,还是瑞典反过来攻打俄罗斯,地中海上的芬兰湾都是必经之路。于是,芬兰在历史上就成为瑞典和俄罗斯两国的角力场。自12、13世纪始,瑞典统治芬兰长达600年。1809年,因瑞典无力抵抗俄罗斯,芬兰又被俄罗斯统治了一百多年,“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一个公国,首都迁到了赫尔辛基。但1917年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打垮了沙皇政权,芬兰也因此宣告独立” 。战争的灾难并未就此结束,导游说,芬兰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站错了队”,接受了德国援助。芬兰原打算趁二战之机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土地,结果战争不仅使将近10万芬兰人丧生,战后被划为纳粹德国的帮凶,割地赔款,付出沉重代价。导游告诉我们,芬兰人提起这些往事非常伤心,甚至气愤地说:“我们没有历史!”由于如此惨痛的历史教训,芬兰在冷战时期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埋头建设,如今社会团结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1995年加入欧盟,成为“新欧洲的主要成功案例”。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国际上也“引发了一个共同的看法,独善其身的芬兰人并不关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事情”(同上,第228页)。

  参观赫尔辛基国家公园,芬兰著名作曲家简·西贝柳斯雕像赫然屹立(Jean Sibelius,1865-1957年),作曲家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的金属头像坐落在巨型岩石上方,背景是芬兰地图的云状图案,象征作曲家终生守护着他在地中海西北岸的祖国。他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Finlangia)具有浓厚的古典音乐风格,乐曲将悲怆、低沉、雄浑而激越的旋律完美结合,仿佛在向人们述说芬兰人坎坷而不屈的命运。《芬兰颂》享有芬兰国歌的殊荣。西贝柳斯雕像建造在群山丛林中,这里虽说是公园,但完全与北京公园的概念不同。没有亭台水榭,你偶然会发现一座粉红色或桔黄色的小木屋(咖啡厅),飘散出咖啡的阵阵浓香,迎接往来游人。不远处是高大茂密的松树和杉树林,身边河水潺潺,一群群黑头鹅正在河边觅食,它们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一点儿也不在乎周围拍照的人。绿荫荫的草地显然经过精心的修剪与护理,就连中间花卉的枯枝败叶都被园林工人收拾得干干净净,仿佛是为了让作曲家西贝柳斯在优美的环境中继续创作。芬兰是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70%的千岛之国,我想,正是由于芬兰人对自然的深爱与精心呵护,使你感觉不到人工雕饰,它总是以清新自然的每一天,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度假。

  告别简·西贝柳斯,我们来到赫尔辛基的地下岩石教堂。资料显示“约80%的芬兰人自称是路德教会教友”,但仅有4%的芬兰人每周去教堂参加活动,“是世界上做礼拜率最低的国家”(同上)。说到宗教,芬兰的上述情况耐人寻味。维京人是罗马帝国解体过程中最后一批入侵者,先有日尔曼蛮族由陆路入侵,再有维京人从海上袭来。维京人不仅带回从法国海边教堂劫掠的粮食和金银器皿,还带回了发源于异国他乡的基督教。罗马帝国解体了,但基督教却在北欧这片陌生的土地生根发芽。如今北欧四国多数人接受基督教路德新教教义,芬兰也不例外。虽然芬兰的大部分领土在地中海以东,与俄罗斯接壤,但信仰东正教的人却只有1.1%,多数人接受路德宗,恐怕与历史上被瑞典统治600年有关。

  赫尔辛基这座岩石教堂是基督教堂,设计师把芬兰历史建筑的木石结构与现代抽象艺术理念相结合,使其颇具路德宗教义倡导简约的神韵。据导游指南介绍,从空中看这座岩石教堂像着陆的飞碟。但我们只能在陆地平视,无法领略“飞碟”的视觉效果。而且如果不是导游告诉我们十字架的位置,从外表看,我还以为这是一座巨型岩洞。待进入之后才发现,里面绝不是想象中阴暗的洞穴,穹顶是一圈钢木结构、工艺精良的天窗,阳光从那里直接撒向教堂每个角落,使人身处“洞穴”,却一点儿也没有压抑感。礼拜堂像一座规模宏伟的现代音乐厅,内墙保持岩石本色,并不镶嵌油画或雕塑,只有一座巨大的铜制管风琴几乎占墙体一半面积。黄铜与赭色岩壁形成一种力度,一种朴讷而浑厚的艺术魄力。材质坚实的木凳分上下几层呈半椭圆形,环绕中心场地。我们参观时,岩石教堂内外都正在维修,厅内圣像究竟是怎样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作为教堂、博物馆或音乐厅,这里真正实现了现代功能主义的多种构想,给参观者留下独特的芬兰印象。

  从码头乘船去芬兰堡,沿途景色十分迷人,到处是楼宇、教堂,还有广场雕塑,设计观念新颖独特,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炉,华美的气派与岩石教堂相映成趣。广场上有一座阿曼达少女青铜像,可说是芬兰的象征。芬兰三面临海,被地中海环绕,因此也被称为“地中海的女儿”。不过,你要是知道这里著名的芬兰浴,就不会把芬兰再看作是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了。导游向我们介绍芬兰浴,古代战争中,芬兰军队为消除严寒带来的痛苦和疲劳,发明建造了一种芬兰浴室,以烟熏的方式供热,有点儿像我们所说的干蒸桑拿。但芬兰浴与土耳其浴不同,不是所有外来游客都想尝试。我们的芬兰导游傅先生是一位福建籍青年,他在赫尔辛基读大学,曾经尝试过芬兰浴。走进浴室,只见男男女女都赤身裸体地坐在一起,把他吓退了出来。但外面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他光着身子,没地方躲藏,只好又钻进浴室。芬兰人热情地拉他坐在中间,并用一种桦树枝在他身上轻轻抽打。据说芬兰人只有对自己最好的朋友才有如此举动。芬兰浴在芬兰人眼中是神圣的,丝毫不带色情意味。傅先生说,芬兰人与丹麦、瑞典和挪威人有些不同,那三个国家的人其实也很热情,但热情往往包裹在严肃、冷峻的外表下,不像芬兰人,把热情表现得那么直截了当。

  芬兰浴室表明在高寒地带生活的芬兰人,非常看重盖房造屋,以提高生活品质。因此,长辈人择婿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小伙子会不会盖房。傅导说,他有一位芬兰女友,女友父母曾问自己的女儿,这位中国小伙子会不会盖房?女友很诚实地说,他大概不会。但这一点并不妨碍这对年轻人继续交往,彼此互相学习不同文化的长处。

  说话间,游船到达芬兰堡。芬兰堡建在芬兰湾最狭窄的咽喉部位,也是地中海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这座半岛布满营房、军械库、碉堡和蜿蜒数百米的城墙,十几门大炮直对地中海海面。为方便游客旅行,岛上虽然有个别旅店和商店开放,但规模有限,以不影响这座19世纪城堡的原貌。我看城墙和碉堡都长满绿草和厚厚的青苔,就像一位巨人垂垂老矣,早已失去昔日的棱角与锋芒。芬兰堡其实与芬兰人没关系,它由一位瑞典将军设计建造、为抵御俄罗斯对瑞典的进攻。岛上有这位瑞典将军的纪念碑,岩石基座,大理石碑前伸出一艘战舰的船头,石碑上没有将军像,只有他的青铜面具和一把战刀。芬兰堡出口竖起高高的脚手架,有专业技师正在对拱形石门进行加固维修。傅导说他们一定是瑞典人,为把这段瑞典史保留在芬兰。门前有这位将军的一段话,傅导告诉我们其大意是说,人必须相信自己,否则一事无成。接着他调侃道,这位将军大概过于相信自己设计的芬兰堡固若金汤,结果败给了俄国人。如今芬兰堡既不属于俄罗斯,也不属于瑞典,登船时我回头张望,岛上高高飘扬着芬兰的国旗。

(三)瑞典花絮

从赫尔辛基乘豪华游轮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是我们北欧四国旅行中最轻松、惬意的一段生活。下午5点到达码头,诗丽雅号(Sijia Line)游轮已经在等待我们。游轮说是船,抬头仰望,其实就是漂浮在海上的一座豪华公寓楼。游轮有13层,舱位以6层为界分两部分,乘客须搭乘电梯到不同入口。我们住9层,从6层入口登船,然后再乘电梯到9层。刚进船舱,迎面便是欢迎我们登船的两位摄影师,他们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按动相机快门为乘客照相。我一时觉得彼此角色有些颠倒:摄影师有点儿夸张地摆出各种姿势,从不同角度为每一位游客拍照;而游客或走或停,却不必摆pose,自然状态就好。只见闪光灯噼里啪啦,我们每个人都像明星似的。欢迎仪式后,大家进舱安排行李,这时汽笛轰鸣,游轮启程,船内长143米、宽8米、高18米的商业步行街开始营业,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令人目不暇给。突然音乐大作,由船上工作人员组成的游行队伍来到商业街,他们有的身穿节日盛装,有的躲在可爱的动物面具里,装扮成狮子、熊、斑马和猴子,伴随音乐在我们身边蹦蹦跳跳。欢快的气氛感染了每个人,我也对迎面而来的一只“黑熊”说:“Give me five”,击掌相庆,好像参加嘉年华盛典。

  丰盛的晚餐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看不见海岸的灯光。海上漆黑一片,而船上的歌厅酒吧才刚开始热闹起来。在射灯来回闪烁的歌厅,当地著名歌手轮番登台演唱。许多人端着饮料或站或坐,斜靠在不同的角落,静静地欣赏演出,沉醉在那些寻找爱或失去爱的歌声里,当然也不忘随时为歌手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和先生回到船舱,迷迷糊糊地好像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拉开窗帘,天已大亮,急匆匆擦把脸跑到甲板,已经有许多游客以朝霞和大海为背景拍照。阵阵海风略带寒意,早上气温大约十六七度,一些游客却只穿T恤、短裤,在甲板上跑步晨练。游轮经过十几个小时航行,渐渐靠近斯德哥尔摩,陆续有绿树环绕的小岛、楼房和水边别墅进入我们的视野。我拉开相机长镜头观察那些住在海边的人家:有人在清洗自家的游艇,有人正发动皮卡车准备出门,各家门前都有木质平台,透过明亮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书架、沙发,还有茶几上散乱堆放的书刊。游轮靠近斯德哥尔摩码头,这里已属于瑞典地界。

  早饭后,我们收拾行李准备上岸,发现昨晚商业街最显眼的地方,挂着我们每人的照片,有即兴、封面、怀旧等不同版本。大家互开玩笑,说彼此都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了。虽然照片经过修版,但抓拍角度之准确,人物表情之自然,却是修版修不来的,让你不得不佩服摄影师精湛的摄影技术。照片价格不菲,而且买不买随你,我俩却还是购买了全套照片,感觉是值得的。

  记得一位历史小说评论家曾经说,国家历史平庸,但那里的人民是幸福的;跌宕起伏的历史扣人心弦,但生活于此的人,必定十分不幸。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然而粗粗接触北欧四国的历史,这些被我们一直十分羡慕的高福利、超稳定国家,在历史上,原来个个都不是“平庸”的角色。世界各国历史大概都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或跌宕起伏的一面,关键是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瑞典在历史上曾是北欧四国中比较强势的国家,17世纪之前统治芬兰数百年,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打来打去,相互不时都有一拼。一个如此尚武的民族,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放弃武力,保持中立,并促成如今北欧四国势力均衡的局面,它对历史的体悟从何而来,又缘何而起呢?

  北欧四国旅行的参观重点被称为“宫保鸡丁”。借用谐音,所谓“宫”即王宫,“保”即城堡,“鸡”是基督教堂,“丁”是市政厅。但我们到达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第一站却不是参观这四项,而首先是瓦萨沉船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瑞典国家海洋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我看来,它是瑞典历史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628年8月10日,瑞典瓦萨号战舰建成出海,支援正率兵攻打波兰的瑞典国王。那一天海上风平浪静,然而战舰出发不到半小时,一阵微风刮过,瓦萨号瞬间倾斜沉入百米深的海底。除了船尾少数人获救生还;为此次战舰下水仪式而登船的王公大臣、连同船长,都葬身鱼腹。瓦萨号战舰在海底沉睡333年之后,于1961年被瑞典人成功打捞上来。如今重新恢复的战舰,原始残骸占98%,这大概在世界沉船史上绝无仅有。我们面前的这艘经修复的瓦萨号有7层楼高,博物馆内6层楼梯、平台和走廊环绕战舰,每层楼有展厅,分别展出战舰的大炮、各种轻重武器,还有壁画、雕塑等艺术品。走廊展出镶嵌在船头的一座木雕,是一头腾空飞越的雄狮。战争与艺术结合得如此紧密,瓦萨号堪称典型。失事船员的遗物也在这里展出,一个装有射灯的玻璃柜丝绒台面上,安放着当年瓦萨号舰长的结婚戒指。战舰最下层是压舱石,然后是两层炮位,储藏室,水兵船舱,指挥作战室,甲板上是高耸的桅杆、粗实的缆绳和白色的船帆。这艘坚固、华美而又威风凛凛的炮舰,为什么刚开出船坞,便顷刻翻覆,沉入海底?而且悲剧竟然发生在有一千多年造船史的维京人的故乡,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解说员细致而生动的解说使我们恍然大悟。

  1626年至1628年,瑞典的瓦萨王室决心打造一艘举世无双的战舰,称霸欧洲,特意聘请荷兰造船师傅来瑞典造船。当战舰设计完成,开工建造,瑞典国王正在攻打波兰。这时国王听说丹麦制造的战舰,可上下两层同时开炮,于是马上传令瓦萨号也必须变成两层炮位的战舰,以防将来受制于丹麦。但当时瓦萨号已经按照原设计图施工,只有一层炮位,如果再加一层,船身吃水浅,必然头重脚轻,十分危险。但国王下的是死命令,而且那位荷兰师傅此时已经去世,就像《皇帝的新衣》,没人敢提醒国王其中有巨大隐患,便又增建一层炮位。于是就有了后来倾覆的结局。解说员说,瑞典人对瓦萨号沉没并不就事论事,只检讨其中的人为因素;而是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惩罚。穷兵黩武,导致赋税沉重,民怨沸腾,必然招致悲惨的结局。虽然不能断然结论,说这次沉船事件使瑞典改变国策,但如史书所言:17世纪之前,“瑞典的领土得以扩张,而后又迅速缩小”,“基本上毫发无损地度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神贯注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

  斯德哥尔摩由14个岛屿组成,乘游船在这些岛屿穿行,最吸引我的不是岸边的宫殿、议会大厦、市政厅和广场,而是岛上瑞典居民的生活。一座座木石结构的别墅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别墅一侧,水面停靠着私人游艇。别墅院子里有游泳池,有无聊熟睡的狗,还有爬上果树,在枝杈上纳凉、吃果子的男孩……岛上很少见到汽车,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还有许多徒步或跑步上下班的人。环保与健身是瑞典人坚定不移的生活理念。现在中国城市的许多家庭都有汽车,有些家庭还不只一辆,居民小区也有不少别墅。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了,但与斯德哥尔摩相比,若论生活品质与人的文明素质,都还有不小的距离。

  参观瑞典王宫和市政厅,这些建筑都有几百年历史,其豪华、精美,充分证明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保持中立立场,从而使国家免遭战争涂炭。这与我们后来去挪威见到的情况不同。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遭纳粹德国轰炸,被德国占领,后来在战争结束前,又遭到盟军轰炸,许多古建筑都毁于战火。然而在世界大战中,并不是谁想中立就能中立的了的。在我们游览的北欧四国中,丹麦二战期间与德国交战不到十分钟即宣布投降;芬兰原想借助德国人的力量,结果输得更惨;挪威遭到德军和盟军轮番轰炸,王宫神殿被炸得灰飞烟灭,至今提起都令人唏嘘不已。这三个国家当初为什么不能像瑞典那样,在纳粹进攻欧洲时保持中立的立场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向导游请教。导游说,战前,瑞典工业已十分发达,能生产一种德国在战争中亟需的特殊钢材,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德国才没进攻瑞典,使瑞典得以中立。我想起当代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长篇小说《龙文身的女孩》,书中描写二战时瑞典范耶尔家族与德国纳粹做生意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战后,家族掌门人亨利对前来调查少女失踪案的布隆维斯特说:“做生意正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为他们(指纳粹)的火车制造货车车厢——我一直在想,不知我们的车厢有没有去过波兰。” 看来,瑞典在二战时期能保持中立,不仅需要实力支撑,也在道义上付出了沉重代价。

(四)挪威杂感

从斯德哥尔摩乘大巴车不长时间,我们到达瑞典至挪威边境站。边境站其实就是一个销售纪念品的小卖部,有专门为游客退税的柜台,导游在这里为我们统一办理过境手续。这时我突然发现,小卖部门口有一座山妖雕像。这是何方神圣?只见他矮矮的个子,长鼻子,红鼻头,红脸蛋,头发像一蓬乱草,破衣烂衫的。如果猛一回头,见这家伙站在身后,必定吓你一跳。后来我们在旅途遇到各式各样的山妖像,路边店铺、山林深处,到处都有,成为挪威一道独特的风景。山妖最初给我的狰狞感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有点儿像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土地佬儿,为荒郊野岭的外来者指点迷津;或者故意装出怪样子,为你解闷,逗小孩子玩耍。被山风吹红的鼻头和脸颊,是当地自然环境赋予人的生理特征,他们是这儿的原著民吗?不得而知。离开挪威时,我买了一对山妖冰箱贴留念。

  经8小时车程,我们从斯德哥尔摩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一路饱览挪威的崇山峻岭,与瑞典广袤的平原相比,挪威多山地,瑞典多良田。旅行车途经瑞典沿途,金灿灿的阳光下,尽是黑绿、黑绿的麦田,麦秆结实,麦穗粗长。北欧即使入夏,由于早晚温差大,比我国北方平原的风硬,有冷冽的刺激感,然而麦子却很少倒伏。像这种丰收在即的麦田,我在国内很少看到。挪威山地也有许多绿色的丘陵地带,但仔细观察,却不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而是草场,当然其间也有农田。确切地说,这里应该是一分麦田,四分草场。草场边全是一包一包打理好的青储饲料。以前看史书介绍,大约从17世纪开始,英国经过科学验证,强制实行关于土地使用保养的农业法。我觉得很像挪威目前的情景。按照法律规定,耕地和草场必须每四年轮番变换一次角色,比如有四分土地,那么一分耕作,一分种肥田草,一分放牧,一分闲置,让耕地和草场都得到充分的修养生息。

  导游介绍,挪威由一万五千多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号称“万岛之国”。奥斯陆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著名作家易卜生铜像坐落在城市博物馆门前,步行大约5分钟,向右转是皇宫,左边是市政厅。市政厅背靠大海,墙面有祈祷和平的巨型浮雕,市政厅屋顶和海边有劳动者的雕像,无论男女的形体都十分健硕、丰满。这儿的人以健康为美,一点儿也不受欧美减肥风潮、所谓“骨感美人”的影响。人物形象给人以质朴感,城市同样也给人这种印象。二战时期,挪威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城市看起来不像斯德哥尔摩那么富丽堂皇。奥斯陆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厅设在市中心一座二层楼教堂内,相貌平平,甚至远不及国内中学教学楼的规模,要不是大门上方有诺贝尔和平奖标志,很容易被游览者错过,完全不同于我们在瑞典市政厅,参观蓝色大厅和金色大厅时的感受。不过“上帝总是公平的”这句话,对挪威可不是白说的。二战结束后,挪威发现有储量丰厚的石油,从此一跃而为北欧最富有的国家。但我们在奥斯陆街边行走,路上来来往往的,多是由美国制造的一种电动小轿车,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这种轿车也是两厢居多,很少看到中国马路上常见、烧柴油的越野车,或奔驰、宝马一类豪华型轿车。挪威与多数石油储量丰厚的中东国家不一样,你找不到一丝一毫迪拜式的奢华,城市整体给人以简朴、环保、清洁、绿色的美好印象。

  维尔兰雕塑公园(也称为弗洛格纳公园)在奥斯陆城市西北。据介绍,园内一共有192座人物雕像,材质分别为铜、铁和大理石。雕像和两侧的浮雕人物一律裸体,与真人一般大小。没有任何服饰装扮的人物就没有了名份,作者也不注明姓甚名谁。与欧洲大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雕塑不同,那种对“大写的人”的礼赞,显然不是艺术家想要传递的信息。他让所有人物都赤身裸体,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把人性的方方面面更本真地表现出来:爱与恨,友情与忧伤,向往与绝望,男人与女人,儿童对外界的感受,等等。这些人性的点点滴滴,才是雕塑家真正看中的,而不在乎这些人是国王还是士兵,英雄、圣徒还是凡俗之人。从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到嬉戏玩耍的儿童,然后是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年,及至苦熬暮年的老人,最终展现在公园中心死亡柱上的这些人,都在向往天堂的路上奋力拼争,并因此经历属于自己的苦难。导游请我们关注其中一个愤怒的小男孩,据说这是雕塑家想借此表达儿童与家庭,自身与外界关系的重要主题。小男孩攥拳跺脚,哭喊着向大人们发泄不满,向他感觉不公正的世界抗议。公园入口有雕塑家手握锤子和錾子的雕像,并注明“古斯塔夫·维尔兰(GUSTAV·VIGELAND)生于1869年,逝世于1943年”。园内650座雕像都出自这位雕塑家之手。维尔兰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其作品表现出这位艺术天才对时代和人性特有的理解,对历史和思想有强烈的冲击力。

  在维尔兰雕塑园,一位挪威年轻人主动提出帮我和先生在“生命之泉”雕塑前合影。当他用标准的中文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你们好,需要我帮忙吗?”我们都感觉十分惊讶,这是北欧之行一周以来,第一次当地人用中文与我们交谈。我由衷地夸奖他中文说的好!他向我们介绍身边一位长者,他的父亲,目前在上海交大工作,是学校聘请的外籍专家;他本人也曾在中国大陆学习中文,现在学校放暑假,父子俩回国度假。这次旅行我发现,北欧四国虽然都有各自的语言,货币也是各花各的,欧元不通行,但他们的英语都很好,发音纯正,不像有些国家,你听不出来对方说的是英语。语言交流能打开人们彼此封闭的门窗,而挪威人讲中文竟然如此之好,足见国家开放的程度!遗憾的是,我们在这里逗留时间有限,马上要去公园门口集合,只好和这对父子道别。不然的话,我真想与他们多聊聊,比如关于挪威的峡湾、山妖,还有眼前的雕塑园和艺术家古斯塔夫·维尔兰……

  挪威的峡湾旅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挪威人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追时髦、不讲求实际的作秀之感。峡湾是高山峡谷间的河流。导游介绍,由于地壳变动,海平面高出陆地,于是海水倒灌进来,形成挪威独有的峡湾景色。去哈当厄尔峡湾路上,终年积雪的高山接连不断地跃入眼帘,气温逐渐下降,一阵阵寒气袭来,大家纷纷换上冬衣,我也穿上羽绒背心。我们的大巴车直接开上轮渡游览哈当厄尔峡湾。现在是夏季,山上积雪融化,汇成瀑布流下来。远观瀑布,像一道又一道银丝垂挂在山体;待靠近一些,巨大的水流发出阵阵轰鸣,水花四溅,雾气腾腾,不时映出一道美丽的彩虹。瀑布入水口一定经过人工修理,我看不到瀑布直接冲击河床的痕迹,瀑布在与河床有一定距离的山丘、灌木丛背后就消失不见了。我猜想,这里一定有保护山体与河床的暗道机关。

  经过水上与陆路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一家私人餐馆享用午餐。也许是地广人稀的缘故,这座私人住宅占地面积大约四五百平米,四周还有许多空地,但都种满花草树木。推开厚重的木门,我们走进挪威人的家,只见门庭、起居室、饭厅和走廊,居家过日子的项目样样不少。时间还早,我们坐在铺着厚厚地毯的客厅里聊天,就像到一位熟悉的朋友家做客。这里窗明几净,客厅中心有宽敞的壁炉,橱柜里有书籍和主人家庭照的各式相框,屋角整齐地摆放雪橇、马鞍,它们也属于客厅装饰品。一只黑猫懒懒地斜卧在地毯上,打量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无论夏季(皮划艇)还是冬季(滑雪),挪威峡湾都是旅游的好去处,要是能住在这样的旅馆,一定会感到家的温馨。从另一方面说,餐馆或旅店主人住在深山老林也不会孤单寂寞,他(她)的客厅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午餐是自助餐,有奶酪、黄油、面包、熏肉、香肠、鸡蛋和沙拉(自己随便搭配),滚热的菜汤,还有酸奶等饮料。这些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我只是觉得这边的果酱特别好。不仅挪威,我在赫尔辛基超市购买的蓝莓酱也都如此,果酱不很甜,但带一股新鲜的果香,配上刚出炉的全麦面包,令我欲罢不能。这样的家庭式旅店、餐馆分散在峡湾地区的山林与峡谷,当地还有许多家。

  游览松恩峡湾之前,我们的旅程增加一个自费项目,即从沃森出发,经过熊镇(经常有熊出没),到弗洛姆乘坐小火车至米达尔(Myrdal),然后再返回弗洛姆。从弗洛姆到米达尔的路途艰险,我们乘坐的火车大约十几节车厢,贴着陡峭的悬崖慢速行驶,当火车钻进隧道,大家感觉还好,黑咕隆咚的,也不知外部情景如何;一旦钻出隧道,我向窗外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太险啦,完全看不见路基,只见下面万丈悬崖,再前后张望,最后一节车厢刚转过山岩,前面的车厢又钻进山洞,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呀。车上没人大声喧哗,静悄悄的,好像一丁点儿声音都会使火车发生不测。一路不见人烟,山上布满树木和荆棘,这时导游却向大家宣布:山上有仙女。不知是米达尔山中的仙女思凡,想与世人结伴;还是世人经不住仙女美妙歌喉的诱惑,从此消失在深山老林?还没等我弄明白这是怎样的一出悲喜剧,火车已停在瀑布前边一小块平地。大家纷纷下车在瀑布前留影。这时一阵悠扬的音乐缓缓响起,突然有人大叫:“看哪,仙女来了!”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抬头仰望,果然在高高的瀑布一侧,一座古堡废墟旁,一位身着红色连衣裙的金发女子在瀑布散开的水雾中,正翩翩起舞。凛冽的山风鼓动着她的衣裙与金发。古堡下面是陡峭的悬崖,虽然仙女身后系着保险带,但她并不固定在一处,一会儿消失在古堡后面,一会儿又出现在古堡下方的松树林。我为仙女捏一把冷汗,因为谁相信会有真的仙女呢?都是工作人员假扮的。挪威人开办的旅游业别具特色,真挚的热情里不乏大胆想象和冒险精神。这便是其中一例,让人不禁为挪威妇女点赞,承担如此高难度的工作,巾帼不让须眉!返回弗洛姆火车站,那里一座一人多高的雕像令我肃然起敬:花岗岩石基座上是一位身着西服的工人铜像,旁边还有一座纪念碑注明:纪念修建弗洛姆铁路的筑路工人。纪念碑前摆放一只花篮,五颜六色的花朵鲜艳欲滴。

  松恩峡湾是挪威最长的峡湾,全程240公里。从地图上看,就像挪威海岸被深深地剪了一刀,形成挪威西部一道长长的裂痕。与我们此前欣赏的自然景观相比,松恩峡湾最壮观。陡峭的山峰有1000米上下,主航道水面开阔,倒映两岸数不尽的奇山怪石。这儿生活条件有限,没公路、铁路,看不见桥梁和隧道,但并不缺少生活的气息。偶尔,你会发现一个小镇,只有几户人家,却有保存数百年的木质尖顶教堂。借相机长镜头,我看见镇子里有人在收拾割草机,有人在打扫庭院,不时飘过缕缕炊烟。羊群沿着峭壁跑到水边,一面喝水,一面驻足观看水面的皮划艇。橘黄色的皮划艇载着身穿粉红色运动服的船员,他们正在水面奋力划行,好像是一场皮划艇赛。最令人惊讶的是一处高高的山岩上,只有两户人家,他们想串门都需要爬梯子。导游说他们以牧羊为生,也许刚才看到的羊群就是他们的。他们居住的白石头房子敦敦实实的,据说已住过好几代人。政府专为这两户人家架设电话线,如果有人生病,只需一个电话,马上有直升飞机免费救援。挪威国家已经富裕到如此程度,但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绝非“一体化”。在全球化时代,有人认为出门开汽车,喝可口可乐、吃薯条,躺在家里看电视是幸福,但也有人喜欢生活在崇山峻岭,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与动物结伴,跑步或骑自行车出门……这里的人似乎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说到与动物结伴,想起芬兰导游曾告诉我们,在芬兰,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养狗的资格。如果申请养狗,申请人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资格认证:不仅有钱,还须有闲。有钱自然是你必须有能力保证狗的饮食起居;有闲更重要,你必须保证狗时时有人陪伴,保证狗不患孤独症、忧郁症。总之,你家里必须有闲人,否则不具备养狗资格。人与动物的关系被强调到如此地步,也是一种现代人生存观念的体现。我们行至居德旺恩上岸,与维京人的木雕像合影,身边是当年维京人发明的大木船,船头船尾弯弯的,高高翘起,船底又宽又平,船帮吃水很浅。你可以想象它当年飞流直下,一路抢掠,称霸欧洲时的情景。后来我从书上得知,我们航行到居德望恩的这一段峡湾,已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身临其境,我感觉它给人生活、历史和文化上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本次旅行终点是挪威西海岸城市卑尔根。从地图上看卑尔根似乎是靠近大陆的岛屿,界临北海和挪威海之间,周围环绕7座山峰和7个峡湾,自然环境得天独厚。12、13世纪,卑尔根曾经是挪威首都,17世纪发展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贸易中心。至今在渔货市场旁边的码头,依然保留当年德国人修建的库房,库房表面刷着粉、红、蓝、黄等颜色的涂料,已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我们乘观光缆车升至320米高的山顶,俯瞰城市全景:海湾、绿树、公路和密密麻麻的房屋。卑尔根是挪威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城区分散在不同港湾,所有居民每天都享受峡湾自然清新的空气,到处有跑步健身和骑山地自行车的人。山顶休息厅前悬挂挪威、瑞典、丹麦和欧盟旗,旗子在风雨中猎猎招展。我和先生决定不随众人乘缆车返回,一路步行下山,见识了许多当地居民的住宅。房屋多为木石、钢筋结构,水泥和涂料都是一流的。但我们没见一处高墙深院、森严壁垒的豪宅,大家的生活水平似乎彼此差不太多。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可以看到室内的鲜花、烛台,还有墙上的壁纸和镜框。居住区十分整洁,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房屋建在半山腰处,蜿蜒的小路有许多出入口和带扶手的台阶。居民每天上下班、购物都需一段步行,或去乘坐缆车。汽车停在山下停车场,不能在这里行驶。下山后,我们还参观位于老街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里一排排的木质房屋,始建于18世纪汉萨同盟时期,用作来往商人居住的客栈、旅店。旧屋外型古朴,正在维修改造;室内除了必要的生活设施,没有任何奢华的陈设,看来当年活跃在这里的商人生活也很简朴。木质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似乎在讲述经商者的传奇。

  黄昏乘飞机从卑尔根至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机场,然后直飞北京。我们从北京至北欧四国旅行的落地签证是丹麦,从丹麦到芬兰、瑞典和挪威,只需在护照上加盖出入境章即可。因此我们也必须从丹麦返回北京销签。丹麦签证要求十分严格,唯恐有人滞留。回京后,我见新闻每天都在播报中东和非洲涌入欧洲的难民潮,目前瑞典政府已接收了许多难民。北欧是欧洲相对富裕和稳定的地区,二战结束后,北欧国家在冷战时期持中立立场,所谓“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次他们为动荡的世界打开门户,不知前景如何?但愿这只是一名中国游客的杞人忧天,但愿北欧的青山绿水与注重环保、积极健身的人们,永远是现代人生活的典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