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00多年的中国铜镜史中,汉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历时最长、数量众多、纹饰及铭文种类异常丰富的铜镜。
汉镜作为中国铭文镜的起源,其多姿多彩的铭文为研究先秦时期的词汇、语音、语法、民俗等提供了一种实证。汉镜铭文多诗歌类语言表达,因为对偶的修辞需要,同义词数量较多,涉及的词类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本文选取8组典型同义动词,通过调查各组同义动词的出现频次、考察词义差异和句法组合关系等,辨析其同异情况;同时将其与传世典籍中的对应同义词进行比较,归纳汉镜铭文同义动词的应用特点。
第一组:雕、刻、镂
镜铭中,三词在“雕刻、刻镂”义上构成同义关系。“雕”单用有19例,如:周{雕}此大竟{镜}、周{雕}作眀(明)竟{镜}、周{雕}像万疆、调{雕}治佳竟{镜}子孙息。其中“雕+宾语”形式最多见,宾语或为指物名词“镜”,或为祝福语。“刻”单用有111例,用法比“雕”灵活,可以带宾语,如:巧工刻之成文章、名工刻之成文章、上刻神圣、刻万疆;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巧工所刻成文章、巧工刻;还可以充当定语,如:刻者□巧镜师神。除了单用外,“雕”“刻”还常连用(约135例),以不带宾语为主,如:周{雕}刻无极、周{雕}刻万疆、周{雕}刻无昌;带宾语较少,如:雕刻容像、调{雕}刻神圣、雕刻规矩无极、雕刻冶镜日月精。“镂”未见单用例,多与“刻”连用(9例),其后不带宾语,如:巧工刻娄{镂}成文章、刻娄{镂}万{万}畺{疆}、刻娄{镂}博局去不羊{祥}。在所调查的传世文献中,有刻83例、雕38例、镂29例、琢20、刻镂30例、雕琢21、雕镂2例、刻雕2例、镂刻1例。综合出现频次和语料分布可见:传世先秦文献多用“刻镂(18例)、琢(16例)、雕(15例)”,其次为“镂(11例)、雕琢(11例)、刻(6例)”,“镂刻、雕镂、刻雕”使用频次均不超过3次;两汉时期,“刻(75例)、雕(23例)、镂(18例)”使用频次增加,其中“刻”增加幅度最为显著,集中于《史记》《汉书》中;“刻镂(12例)、雕琢(10例)、琢(16例)”用例有所减少,尤以“琢”最为明显;其余3词无用例。由此可见,“刻”是两汉时期“雕刻”义场的核心词,汉镜铭文和传世文献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比较镜铭和传世文献可见:(1)镜铭只有刻、雕、雕刻、刻镂四种形式;而传世文献却有刻、雕、镂、琢、刻镂、雕琢、雕镂、刻雕、镂刻九种形式。其中镜铭出现频次很高的“雕刻”不见于传世文献,而单用的“琢”“镂”及其他四种双音形式也不见于镜铭。(2)镜铭中“刻”的出现频次明显高于其他二词;而传世文献中虽然“刻”也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但与“雕”的出现比例没有那么明显,同时其余各词的出现频次也不高。(3)镜铭中三词的用法相对固定,以带宾语为主,且宾语高度集中于指物名词和吉祥语;而传世文献中各词的宾语则比较多样,且分工明显,如“琢”受事宾语多为玉器,“镂”受事宾语多为金属器物,“刻”的受事宾语多为石头、玺印、木制品等,种类较多。由此可见:在一致性大于差异性的基础上,镜铭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对词语选择的影响较大;其中“雕刻”成为后来该义场的核心词,也是在镜铭中得到体现,而传世文献未见。
第二组:辟、去、除
三词在“除去”义上构成同义关系。镜铭中,“辟”单用有156例,以“辟不祥(150例)”类居多,如:左龙右虎辟不羊{祥}、左龙右虎辟非阳{祥}、延年益寿辟不羊{祥},其他如“除凶辟兵、主祥辟凶”等不超过10例。“去”独用有142例,一是“去不祥(146例)”,如:延年益寿而去不羊{祥}、左龙右虎去不羊{祥},二是“去滓”,如:治铜华去恶宰{滓}、湅{炼}治铜锡去其宰{滓};其他有“去忧事、去恶事、去邪”等。“除”独用有63例,以“除凶(23例)、除不祥(8例)”为主,其次有除殃(2例)、除群凶(2例)。三词除单用外,还有连用形式(“辟去”40例、“除去”14例)。传世文献中,“去(574例)”使用频次远多于“辟(547)、除(324例)”,是该义场的核心词。形式上各词皆以独用为主,连用只有“除去”13例、“辟去”3例。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镜铭中“辟、去、除”的宾语主要是“不祥、凶”,而传世文献中三词的宾语不限于此,“除”的宾语比较丰富,多为贬义词,有病、疾、秽、患、怨、耻、恶、谗、民之害、暴乱之祸、饥寒之患等,其中“除害/除……之害”最多见;“辟”次之,如“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辟除民害逐共工、辟残贼之类”,“去”的宾语除贬义词语外,还有“去仁、纣之去武丁、去麻服葛”等;形式上,镜铭中“除”多与“辟、去”连用或对用,传世文献则多与“去”或“辟”对用。
第三组:湅(炼)、冶

传世文献中,“炼”始见于《战国策》(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汉代略多,如《淮南子》11见、《论衡》5见。“冶”在先秦文献中多为职业名,如冶氏、大冶、涵冶氏;两汉时期其动词用法逐渐增多,如“冶铁、冶熔炊炭、冶铸煮盐”。“销”在先秦文献中多用引申义,如“衰微、耗尽”,两汉时期有“冶炼”义用法,铸造对象涉及钱币、食器、兵器等。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镜铭中“湅”远多于“冶”,传世文献中“冶”出现较早,但多作为职业名,动词用法在汉代才略有增多。
第四组:延、增、益
三词在“增加、延长”义上构成同义关系。“延”有133例,其中“延年益寿”115例、“益寿延年”1例、“延年命长”1例、“延年而益寿”4例、“延年千秋”1例、“延年千岁”1例,其余皆为“……延年”,如长宜子孙延年兮、师得延年。“增”有60例,其中34例为“增年益寿”,26例为“增年+其他”形式,如:曾{增}年番{蕃}□〈寿〉,其他有宜曾{增}年、曾{增}寿□老、曾{增}秩禄等。“益”有196例,其中“益寿”169例,“延年益寿”115例,“益寿延年”1例,“长年益寿”2例,“益祥”1例,其余为“益……”,如“服者矦(侯)王益其□寿兮”。传世文献中,“益”有458例,“增”有175例、“延”有103例。三词出现频次均很高。“益”多与“损”对用,有时还与“增、加”连用;“增”先秦文献中出现少,汉代有所增加;“延”的出现频次虽低,但是汉代多用于人名中,如李延年、张延寿、杜延年等,而“增、益”无同样用法。“增、益”后的宾语形式较为多样,除了与镜铭相同的“年、寿”外,“增”后宾语或为指物名词(如增国城、增城、增台榭、增牺牲),或为抽象名词(如增气、增高、增德、增宠);也可单独做宾语,如“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益”的宾语多为代词“之”,此外有“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益禄”等,其后宾语亦有贬义成分,如“益其灾、益其疾”,“延”的宾语多为“年、寿”。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益”在两类文献中使用频次都占首位,是“增加”义场中的核心词,“延”次之,“增”最少。镜铭中三词具有很明显的程式化特点,以并列形式为主,或作“延年益寿”,或作“增年益寿”;且三词后的宾语多为抽象名词“年、寿、昌、富贵”;传世文献中,“增”与“益”连用或对用,“延”多与“益”对用,未见“延”“益”连用例;此外,传世文献中“增”的宾语形式较多,“益”次之,“延”后宾语则与镜铭一致。
第五组:已、绝、穷、停、毕

传世文献中,“不绝”99例、“无绝”4例、“毋绝”2例,“无已”20例、“毋已”1例、“不已”19例,“无穷”137例。从表意角度看,表示“终竟”义的词语多与时间词连用,如“世世不绝、子孙不绝、昼夜不绝、七百岁不绝”;但“无穷”比较复杂些,有的指时间没有终结,如“永世无穷、永永无穷、建无穷之基”,有的表示抽象的事情没有穷尽,如“出奇无穷、其志无穷、万民乐之无穷”,有的形容极多或极大,如“今匈奴牧于无穷之泽、变化无穷”等。“毕”224例,表“尽”义的例子很少,如“乐未毕也、毕力。”且文献中“毕”受“未”的修饰。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镜铭中“绝”占绝对多数,其中“毋绝”尤其多见,而传世文献中则多见“不绝”(“毋绝”仅2例);传世文献中多见“无穷”,而镜铭中“无穷”很有限;镜铭中“无已”比较多见,但传世文献中不多见。“毕”则在镜铭和传世文献皆不多见。
第六组:贾、市、买
三词在“购买”义上构成同义关系。“贾”有101例,其中82例为“贾市”,如:宜古{贾}市、令人吉利宜古{贾}市、辟去不羊{祥}治市古{贾},19例为“贾人”,单用的恨少。“买”有33例,其中“买者”16例,如:买者大富、买者大吉祥、买者长宜子孙;“买人”6例,如:买人大富、买之人□寿岁,“买主”1例(买主寿年),其他如“买此镜人、买氏{是}竟{镜}”有10例。“市”12例,如:贾人事市不为啬田、居大市、除不羊{祥}宜市。从数量上看,“贾”最多,“买”次之,“市”最少;从词语组合看,“贾”多与“市”连用,不与“买”连用,“买”常以“买人、买者”形式出现,而“贾”只与“人”搭配,“市”除与“贾”连用外,多单独使用;从用法来看,“贾人、买人、买者”在句中多做主语,“贾市”多做宾语,也可做主语,“市”只做宾语。传世文献中,“贾”326例,多为“商贾、贾人、大贾”组合;“市”644例,先秦时期很少有动词用法,汉代开始多一些,但始终是名词占多数;“买”199例,相比于前两词,动词性更强。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镜铭中“贾”是该义场的核心词,“市”很少见,且二词的词义比较抽象;传世文献中“市”多为名词,“贾”与镜铭使用情况一致;“买”多构成指人的组合,因此其动词性较强,但“买”在传世文献中很少见“买人、买者”用例,多数为“买+宾语”,如“买马、买爵、买田宅、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或与“卖”连用,这是镜铭中所未见的,因此,镜铭中“买”的动词性不及传世文献。
第七组:蕃、息
二词在“滋生、繁衍”义上构成同义关系。“息”有204例,其中196例独用,主语以“人民”居多,如: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烕{灭}人民息,其次为“子孙”,如:子孙顺息家富炽、子孙相息家富炽、雕治佳镜子孙息,此外有“息”“蕃”连用8例,如:子孙烦{蕃}息家富炽、子孙番{蕃}息长相保、多贺国家人民番{蕃}息。“蕃”(多作“番”)14例,其中“蕃息”8例,“蕃长”1例,其余为“蕃”单用例,如“增年益番{蕃}”。传世文献中,“蕃”86例,其中“蕃息”11例、“蕃滋”8例、“蕃殖”6例、“蕃衍”2例,其余为单用例;“息”84例,先秦文献多“止息”义,后期开始有“蕃息”义。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镜铭中多用“息”,是该义场的核心词,“蕃”次之;而传世文献中,“蕃”“息”表“滋生、繁衍”义的用例并不多见;词义上,蕃”主要表示“蕃息”义,“息”多表示“止息”义,“蕃息”义出现较晚;此外,“蕃滋、蕃殖、蕃衍”组合只见于传世文献,镜铭中未见的;镜铭中“蕃、息、蕃息”的主语多为人民、子孙,而传世文献中主语类型则比较多样,如“万物蕃息、马大蕃息、奸臣蕃息”等。
第八组:殄、灭
二词在“灭绝”义上构成同义关系。“殄”独用4例、“灭”独用3例,如“胡虜烕{滅}、胡虜皆烕{滅}天下服{復}、青羊作竟{鏡}四夷烕{滅}、胡虜?{殄}天下復、胡虜殄、四夷?{殄}青{清}真吉羊{祥}”,二词连用很多见(156例),且所在句式单一,皆作“胡虏殄烕{灭}……”。传世文献中,“灭”1549例,“殄”44例,“殄”先秦时期用例很少,汉代(《汉书》)开始多起来,但总体数量远少于“灭”,“殄、灭”连用有21例,《汉书》中多见,可见“灭”是传世文献中该语义场的核心词。
比较镜铭与传世文献,“殄”在镜铭中用例多于“灭”,传世文献中“殄”以汉代为转折点,由少至多,这与镜铭中的使用情况吻合,且汉镜用“殄灭”与《汉书》一致。镜铭中,“殄灭”连用远多于传世文献;此外,传世文献中“灭绝”连用常见,而镜铭未见。
综上,通过梳理比较汉镜铭文中8组同义动词,发现它们在出现频次、句法功能上皆有差异,并参照其在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析这些词语是沿用古法抑或是镜铭新词(如“炼”),也可以从传世文献用例中提炼出某个该义场中的核心词。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同义动词在镜铭和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镜铭中同义动词使用情况可见,镜铭语言程式化特点较为明显。运用大量同义词,不仅使内容看起来更加整齐,也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由于镜铭文体形式多为乐府歌辞和赋类,因此其语言结构完整、对仗工整,语句简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