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长期以来,我们对秦观诗歌的理解似乎过于片面,不少论者讥讽秦观诗为“诗似小词”、“女郎诗”,忽略了秦观诗歌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事实上,秦观“沉迷禅旨”(吴时来《海棠祠碑》),有涉禅之作六十余首,方回曾说秦观诗“流丽之中有淡泊”。那么,秦观诗歌究竟与佛禅有何关联?秦观有诗论云“画意忘形形更奇”(《观易元吉獐猿图歌》),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探讨此问题的关键,也是一条重新审视秦观诗歌价值的道路。
如何理解“画意忘形形更奇”?这一命题从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思维“象思维”的范畴体系。王树人先生指出,“象思维”具有本真性、直观性、动态整体性以及原发创生性等特征,强调通过“本真之我”“象以筑境”“以情筑象”等问题的思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象思维”以回归生命的原初境域为目标,是贯通诗与禅的内在动力。所谓“画意忘形”,乃是肯定了“象”的超越意义和主导地位,从《周易》的“象数”之学,至老庄的“大象无形”与“混沌之象”,到佛禅的“见性之象”,直至宋代欧阳修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盘车图》),苏轼倡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秦观的“画意忘形”显然参与了这一文脉的历史建构。所谓“形更奇”,乃是“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反相成的成果与表现形式,“象思维”具有哲学上的纯粹性,并不否定形式的创造与转化,正如叶秀山先生说:“只有‘全面—具体’才是‘纯粹’的,也才是‘真实的’,”重要的是在活泼的感性世界中“诗意地栖居”,呈现生命的真实。可见,“画意忘形形更奇”是“象思维”的果实,通过这一理论中介,研究秦观诗歌的佛禅意蕴,是可以期待的。
一、“本真之我”:生命的净化
如何把握“画意忘形形更奇”?秦观在其《心说》一文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心不在物我之间。……虽不在我,未始离我;虽不在物,未始离物;虽不在物我之间,而未始离乎物我之间者:此心之真也。”在分别“心、物、我”的基础上,凸显“心”的绝对主体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念?其实,这个“心”并非肉团心,而是禅宗“心一境性”之“元心”,即圆满清净、绝于对待之心,有如《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说:“世间一切众生妙明元心,本来清净无诸垢染,圆满十方湛然寂静。”这种主宰和支配,实际上超越了实体性的“自我”及主客二元的分别,否定一切执着与局限,真正实现了主体性的绝对自由——“本真之我”,使“象思维”的生命活力得以拓展和显现。这常常是在特定的文化脉络中,经由非概念化、非机械化思维长期培育的结果:早在印度大乘佛教时期,龙树就提出“不可描述之空”“八不之中道”等学说,随着印度佛学东渐,支谶译《道行般若经》、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等般若类经典流行,般若空论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经道安、慧远、鸠摩罗什等人的传播与阐发,尤其是僧肇《不真空论》的问世,使般若中观之学不断演化,并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空诸一切为表征,成为隋唐佛学的理论前驱。唐代惠能依凭《摩诃般若》改造禅门提出“顿悟”,至马祖道一主张“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再到宋代文字禅的盛行,禅宗利用般若思想逐渐瓦解自身的束缚,从清净自然走向自由狂放,般若思想也随之从否定走向否定之否定,形成了阐释的循环和“圆相”式的运动轨迹,融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摆脱困境、安顿性灵的一种方式。于是,主体性的塑建,也经历了“自我→无我→本真之我”的过程,即从实体性的人我到否定自我,直至超越“无我”的执着开显生命的本真,实现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优游缱绻,领受生命的宁静与永恒,可以说,只有“本真之我”才能扩展“象思维”的生命向度。所以,秦观提出“心、物、我”的理论架构,如同他“学佛得心要”的主张(《寄陈季常》),意味着“心之真”对一切执着与虚妄的解脱,世间万物在“本真之我”的光明中沐浴、生长。作为“象思维”的运行模式,“画意忘形形更奇”也应从“本真之我”上加以把握。实际上,“画意忘形”总结了“象”的筑造过程,蕴含了一种创作机制,是逐渐打破僵化思维、突破束缚,发挥悟性与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禅意给予了极大的动力与支持,但它并不等于禅,它不是佛教虚无缥缈的空幻与冷漠,而是对人性的理解与感发,是淡泊宁定之中的鸢飞鱼跃,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把握与体验,裹挟着文化反思与生命觉醒的意味。正是这种观念促使秦观净化生命,在诗中倾注着自己对宇宙生命的永恒追求,“流水与天争入海,共笑此心谁得知”(《宿金山》),“肯因炎尘暝空阔,直与江月同清幽”(《江月楼》)不是对无限的向往么?秦观《和裴仲谟摘白须行》说:“所以梵志云,昔人已非昔。”化用《物不迁论》梵志事:“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由昔人,非昔人也。’”梵志白首而归,然而今日白首的梵志已不再是昔日的少年郎,重要的是当下的瞬间——“此在”,它意味着自身的敞开、生命活力的焕发,具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意义,如同青原惟信禅师“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终证悟,即超越了一切分别与执着而呈现的“本来面目”,这是禅宗的终极追求,也是秦观向往的终极信仰世界。
那么,怎样净化生命?即是说,如何“见性”?秦观对“本真之我”的认识方法,重在“忘形”二字,即超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力量,超越技术至上所导致的欲望、机心与有限。其“忘形”以“平等直心”为前提,建立在非理性之直觉把握的基础上,具体说来,表现为两种运思路径:“即幻见真”与“即物即真”。
先说“即幻见真”。秦观《乾明开堂疏》说:“窃以离尘求觉,已乖调御之心;即幻见真,方契饮光之望。”“即幻见真”并非脱离实际生活的神秘幻想与厌世哲学,而是在寻常日用中实现“幻有与真空”的统一,其目的在于破斥对外境的执着与贪恋,证悟诸法实相的道理,《大般若经》“诸法如幻”等十喻便是破执显性的方法,如《三藏法数》云:“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幻垢与真性从不是对立的两极。秦观在《题汤泉二首》其一、《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早春题僧舍》等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如梦幻”的思想,其实正是禅宗所强调的“无住”,超越世俗的分别见解,如同那个吸尽西江水的庞蕴居士,认为名利好比人的影子般不可捕捉,空幻之处纤尘不染、一片天机,即是众生的“净性”。
次谈“即物即真”。秦观曾在《圆通院白衣阁》中提及“六根互用”的观念:“一根反本六根同,古佛传家有此风。满目红蕖参翠盖,不唯门里获圆通。”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是烦恼罪垢、颠倒妄见的根本,佛教便从理论上和行动上倡导“六根清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而佛教对于“六根清净”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法,《楞严经》有“六根互用”的观念,即一根清净,六根皆获解脱,六根圆融,皆可悟道,如《楞严经》卷六载观音菩萨言:“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这一妙应机缘的圆通法门使成佛之路更为简单便利,受到宋代僧俗两界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六根圆通的观念,以“无分别”为主要特征,超越了技术主义的机心与僵化,实乃“象的流动与转化”,具有无比广阔的自由度、动态性与原发创生意识,是“本真之我”的直接显露,进而发展为一种“即物即真”的观照方式,有如《二十四诗品》所谓“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强调妙道与心灵不期然而然的相遇,将物与我从对象化的疏离中解救出来,展现了中国人俯仰天地、绸缪万物的审美态度,这一观照方式颇受禅家和诗人的赞赏,汾阳善昭禅师说:“百千巧妙应机缘,物物俱圆离尘翳。”秦观亦赞叹道:“惟有宝陀山,于音获圆通。”(《石鱼》)
二、“象以筑境”:精澄的世界
由“本真之我”自然可以进入“象思维”的境域。秦观在《俞紫芝字序》中对此进行描述:“己物不二,谓之真一,……天下皆知有伪所以丧其真也,不知有真所以丧其真也,……真伪两忘,亦无真一。”认识到本体的有无并非禅宗的终极理想,禅宗要超越的正是概念思维与逻辑思辨的分别,唯有解除束缚、纯粹体验的绝对无差别境界,才是“悟道”的最高境界,正如《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宣说的“不二法门”,维摩诘“善辩的默然”,即是最具活力的生命境界。这一境界的体认,实由秦观“忘形”所致,其超功利超道德的心灵体验,构造出一个精澄的世界,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澄净。秦观常在诗中展现澄澈晶莹的宇宙,且看《和虚飘飘》:
虚飘飘,虚飘飘。风寒飘絮浪,春暖履冰桥。势缓霜垂霰,声乾叶下条。雨中沤点没流水,风里彩云铺远霄。虚飘飘,比时光影犹坚牢。
诗人描绘了一幅初春乍暖的图景。“沤点”指水中气泡,“如泡”是大乘十喻之一,《楞严经》卷六有“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诗人赋予短暂空幻的沤点永恒的生命力,将微小的空间化为绵长悠远的宇宙之思,秦观《和程给事赟阇梨化去之什》、《照阁》等诗无不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这种清澈空灵的宇宙感素来为禅家所推崇,西余净端禅师尝对秦少游说:“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澄净的生命方能走向宇宙的纵深。
其二,朦胧。秦诗中有一种云水气:“烟中渔唱起,鸟外征帆扬。”(《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金山晚眺》)氤氲之气的流布,使渔舟唱晚的隐逸情怀变得婉曲深邃,“气”本之于宇宙的创生,它以回环往复的运动态势维系着“象的流动与转化”,诱发着生命之光的绽放,丰富了中国人关于形神问题的思考,奠定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础。
其三,圆转。秦观《游汤泉记》说:“山林云物之变,……悠然与耳目谋而适然与心遇者,盖不可胜记。”在直观体验中,“本真之我”真正与世界融合、默契,领受太和之气,山水通过诗人表达自身,正如少游《纳凉》诗云:“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宇宙的活力在群籁的响答应动间盘桓,自然的山水景观坦露出“活泼泼地”生意,秦观笔下的《泗州东城晚望》《次韵安州晚行寄傅师》《早春题僧舍》等诗,亦具圆转活络的美感。
然而,世谓秦观诗有“如刻就楮叶”的弊病,那么,“画意忘形”与“形更奇”是否相矛盾?即是说,秦观对艺术形式的雕琢,能否与“象思维”之“原象”和谐共存?其实,“画意忘形”与“形更奇”彰显了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与互补,“原象”巨大深广的包孕性,足以涵容艺术形式的存在,重要的是心灵与宇宙合一的充盈感。张耒对秦观的评价颇为中肯:“精工造奥妙,宝铁镂瑶琼。”(《寄答参廖五首》其三)道出了“画意忘形形更奇”的整体性、和谐性与创造力。秦观偏重于景物描写,自称作诗追求“句图”:“赖有醉毫吟更苦,他年分作句图夸。”(《次韵公辟即席呈太虚》)其诗中佳句往往清丽如画,我们看“钩箔簷花动,抄书烛烬零”(《宿参廖房》),“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处州水南庵二首》其二),景物细微精致,犹如“月明华屋,画桥碧阴”,有一种亮丽却不炫目的美感,隐含着“度”的目的性与规律性,华美的形式没有失落诗人内在的清净的灵魂,这正是秦诗“绮丽”的最大特点。正如禅家从不排斥形式的创造,在它繁复多样的开悟形式之下,是禅家“游戏三昧”的态度,充溢着生命的温情。因而,秦诗的“形更奇”仍要以“画意忘形”为根本,在“象思想”的轨道中运行。值得玩味的是,受道禅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偏爱朴素的艺术创造形式,钟情于无言之美、无迹之美,其实形式的素淡与华丽,并非一定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敞开自身,成为“象思维”中必然出现的重要环节,“形更奇”也可以是“画意忘形”的一条出路。所以,我们不应一味贬低秦诗,应从更广阔的视域肯定秦诗的价值。
三、“以情筑象”:情与理的交融
“象思维”的境域最具创造力,最适合诗心的培植,它彰显了诗禅相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蕴含着“画意”之“意”。“画意”是“忘形”的源泉,秦观“画意忘形”的说法,虽由易象的阐释发展而来,同时又与宋禅的发展有关,宋代禅门诸宗的教学方法,皆以明心见性为旨归,“三玄三要”“黄龙三关”等主张将这一命题转化为禅家的诗论话语,深化了对“意”的推重。那么,秦观“画意”的“意”是什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少游:“钟情世味,意恋生理,一经迁谪,不能自释。”道出了秦观之“意”。秦观常在诗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例如:“此意了不论,悲哉同翳如。”(《和显之长老》)“方外笑谈清似玉,梦中烦恼细如尘。”(《次韵子由题光化塔》)作为祸于党争的文人,秦观似乎远不如苏轼旷达,然而,少游的感伤之情虽源自对政治的失望,却与禅理并不相悖。禅宗从五代时便走向纵欲,宋代契嵩更是明确将“情”作为融合儒释的基础,提出“佛行情而不情”,“仁义乃情之善”,为“情”争取了合法地位。从而,“情”便成为秦观融会诗与禅的底蕴,激发了“象思维”的运用。可以说,在情中了悟禅理,禅理融化在情中,即“有情绪”,是秦观融合诗禅的主要特点。少游对自己有明晰的认识:“尚有众生未成佛,肯超欲界入诸禅。”(《辩才法师尝以诗见寄继闻示寂追次其韵》)欲界与无色界、染欲与无染的界限,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塑建着秦观的情理结构。作为体系健全的宗教,佛教对人的苦难予以最大程度的肯定,力图从本源上引导人们获得解脱,禅宗便是要有情众生从生死流转的痛苦中超拔出来,破除我执、法执的遮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得以合理地建立,理最终要融化在情中。因此,秦观的情与理能够互相融渗、和谐共存,禅理赋予了秦诗平和的生命情调,且看秦观说:“本自江湖客,宦游长苦心。看君小平远,怀我旧登临。”(《题赵团练画江干晚景四绝》其一)“平远”为宋代郭熙提出的画品之一,其视觉远近的往复运动可以借助荣格“力比多的运动形式”加以体验,正如荣格认为“只有存在落差的时候,能量才会流动,在心理学中,势能的差距就表现在矛盾双方之间。”“平远”较之“高远”、“深远”的优势在于,它将能量的落差降到最低,保持势能的平衡与流动,避免由矛盾双方解体所致的散乱无序和机能障碍,同时,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视觉效果的模糊感与暗示性,恰是“象思维”具备的品格,这也是秦观情理交融的最终归宿。
需要指出的是,秦观“画意”之“意”并非原始情感,实为艺术情感,它感性又超感性,发挥了美的创造,正所谓“为情而造文”。“象思维”为诗人提供了最佳的创作机制,情感在诗人与天的交融中运化,借助“象思维”的活动,最终得以表达和完成,秦观说:“山川同恍惚,鱼鸟共萧散。”(《饮酒诗》其二)“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游杭州佛日山净慧寺》)与自然山水的无穷会妙中,“隐秀”形成了动态的统一整体,禅本身的诗性特质也就此显现,汾阳善昭禅师说得好:“得意忘言道易亲”,禅宗灵活机警的问答将个体与世界普遍联系起来,犹如“华严法界”般理事圆融。于是,就读者来说,只有“忘形”方能领悟秦观之“意”,感受“象思维”的魅力,走向自身的开悟之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