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注定凋零的雏菊——《黛西·米勒》之国际主题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4238
方 宁 李明立

  ?

  注定凋零的雏菊——《黛西·米勒》之国际主题分析

  方宁李明立

  【摘 要】《黛西·米勒》是英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早期著名作品。主人公黛西·米勒是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代表,她在欧洲游览时遭遇到了欧洲传统文化的冲击,最终不幸早逝。这部小说体现了詹姆斯创作中的国际主题,即欧美文化的冲突以及给当事人造成的影响。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黛西·米勒的悲剧成因,并论述詹姆斯通过这部小说表达的其国际主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文化特点 文化冲突 国际主题

  《黛西·米勒》(187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重要代表作之一,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并给詹姆斯带来了很高的声誉。《黛西·米勒》集中体现了詹姆斯小说中的国际主题,即欧美文化理念之间的冲突。在进行这一主题的小说创作中,詹姆斯通常把美国人作为天真无辜,热爱生活的代表,而把欧洲刻画成一个复杂甚至充满神秘色彩的社会。

  在《黛西·米勒》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黛西就是作家笔下美国人的代表,她在母亲与弟弟的陪同下从美国来欧洲旅游,她天真美丽,直率洒脱,崇尚美国式的自由。虽然身处欧洲,但她并不以欧洲传统拘谨的风俗为意,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她热衷社交,喜与年轻潇洒的男士为伴,正如她的名字Daisy(雏菊)所指,她充满了美国年轻女性的热情与活力。但她的行为自然不会被当地的传统文化礼教所接纳:当她与年轻男士并肩漫步街上时会引人侧目;她所居住的旅馆里的人们不断地在她背后非议;甚至她那些同样来自美国定居于此的同乡们也逐渐冷落她。最后,黛西没能躲过一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客死他乡。

  正如本文之前所提到的,这部小说体现了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旨在表现美国人在欧洲遇到的文化冲突以及因此使他们陷入的困境,但为什么作家要为主人公设置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结局呢?为什么作家不是只让涉世未深的黛西吃些苦头,而是用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她的生命?其实这个安排并不是偶然或随意的,作家精心的设计实际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将从黛西自身以及小说中对她产生影响的人物出发,通过分析各个人物的文化特质以及他们的关系,分析导致小说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悉詹姆斯如何通过小说表达他的国际主题。

一、黛西自身的文化特点及其主题反映

黛西是詹姆斯着力刻画的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是美国自由精神的体现者。虽然黛西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天真美丽、热情大方,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黛西身上反映出的美国人固有的缺陷。在詹姆斯看来,以黛西为代表的美国人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却不能掩盖他们的无知、狭隘甚至是庸俗。黛西来自美国一个富有的家庭,初到欧洲的她对这片大陆一无所知,要求她正确的认识和欣赏欧洲的风土人情更是超出了她的能力所限。从黛西身上,可以看出一个来自缺少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的人的无知与狭隘。而这一缺陷使得她难以理解并融入这个全新而且复杂的社会环境,她也不知不觉地卷入了两种文化理念相互碰撞的漩涡之中。

  更值得指出的是,黛西主动地表现出一种拒绝理解异国文化乃至与之和解的态度。当她的美国同乡们劝诫或警告她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时,她满不在乎甚至出言顶撞。黛西的固执其实就是她不肯与欧洲文化达成沟通与和解的表现。我们不能说黛西是一个叛逆者的代表,她只是不想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詹姆斯在1880年给他的一位女性读者的回信中写道:‘她(黛西)并不是一个挑衅者……她只想一个人不被干扰——一点也不挑衅地做她自己。’”(McEwan,1981:46)黛西身染热病,可以被看作是她在文化理念上遇到的困境的象征。如果我们首先单纯地从黛西的角度进行分析,她作为美国人的自身文化缺陷和由此产生的对欧洲文化的不适应性,以及她主观上拒绝融入异乡文化的倾向,都一定程度上为她的不幸埋下了伏笔。所以,尽管很多读者喜欢黛西清新的形象,同情她的不幸,小说还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她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黛西不是以完美的形象出现,也体现了詹姆斯在处理国际主题时对美国人以及美国文化带有一定批判性态度。

二、温特伯恩的文化特点、与黛西之关系以及主题反映

(一)黛西与温特伯恩的关系

  温特伯恩是另外一位主要角色。詹姆斯从小说一开始就有意地将他和黛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是个长期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被黛西的美貌与性格所吸引,但他对黛西的感情又是矛盾的,他一直以一种谨慎的方式保持着与黛西的关系,试图真正的了解这个女孩的本性。

  当他在罗马再次与黛西相逢时,黛西身边多了一个英俊的意大利男子——吉奥瓦尼里。虽然黛西并没有排斥温特伯恩,但她的左顾右盼反倒更让温特伯恩摸不透她的心思。温特伯恩对黛西与吉奥瓦尼里幽会深感愤怒,而黛西也因此对温特伯恩颇为恼火。终于厄运降临到黛西的头上,她感染了热病,没过多久就不治身亡。但令温特伯恩没有料想到的是,卧在病榻上时的黛西仍然请求母亲米勒夫人转告他自己并没有与吉奥瓦尼里私订终身,由此可见她是多么在乎温特伯恩对她的看法。温特伯恩明白了自己最终还是误会了黛西,但为时已晚,他只能在葬礼上追忆黛西的音容笑貌。

  (二)温特伯恩的文化特点分析

  首先,他的名字Winterbourne就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将其理解为由“Winter”与“Bourne”构成,意指“冬天的小溪”,还是将其当作“Winter”、“Born”的谐音,意指“冬天出生的”,都带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而这正与他阴暗冷峻、老练成熟的性格相吻合。温特伯恩生于美国,有美国血统,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有所了解;而他又长期旅居欧洲,逐渐被欧洲风土人情所感染同化,削弱了他作为美国人的特点。他的双重文化性格使他起着联结两种文化的桥梁作用。“黛西的自由言行所激起的温特伯恩内心深处的思想变化、情感起伏充分体现了欧洲风尚与美国习俗间的矛盾。”(吴彩亚,1999)

  温特伯恩是黛西的爱慕者,那么是不是他对黛西的死没有任何责任呢?他在对黛西的感情上总是胆怯不前,顾虑甚多。如果他能抛开世俗的成见,更加热情勇敢地面对黛西,就有可能给这个故事一个甜美的结局。詹姆斯没有这样构思,也许因为在他的眼中,欧洲哺育的温特伯恩与纯正的美国姑娘黛西距离太远,是注定不能走到一起的。温特伯恩欣赏黛西美国式的天真直率,无拘无束,但他同时无法摆脱欧洲文化对他的影响,所以他没能将黛西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正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如此之剧烈,融合是如此之困难。

三、结论

《黛西·米勒》是詹姆斯反映国际主题的早期重要作品。通过这部小说,他初步表达了自己关于欧美文化冲突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作品在带给他文学声誉的同时,也为他日后对这一主题的深入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像《贵妇画像》、《使侍记》等这样的经典巨著问世。小说主人公黛西的悲剧结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来自于她自己也来自于环境,归根结底是因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而这正是詹姆斯借助这部小说所传达给读者们的信息。

  Abstract:Daisy Miller is a notable novel written by Henry Jam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literary career. The heroine Daisy Miller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who has the American libertarian spirits.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Daisy Miller’s tragedy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Also, some basic viewpoints of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 embedded in this novel will be discussed.

  Keyword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flict; international theme

  参考文献:

  [1]Blackmur, R, P. Studies in Henry James [M].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3.

  [2]Freedman, Jonatha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Griffith, Kelley, Writing Essays about Literature,7th ed.[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4]McEwan, Neil. York Notes on Daisy Miller [M]. London: Longman York Press,1981.

  [5]郭晓辉.亦痴亦悔的芸香和至死不渝的雏菊——《浮生六记》中芸和《黛西·米勒》中黛西形象之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7~8.

  [6]吴彩亚.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形象[J].扬州大学学报,1999(6):32~35.

  (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