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家住匡山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957
陈训金

  ?

  家住匡山下

  陈训金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最常做的事是带我到老家后山上放牛,一到山上牛群开始吃草的时候,她就把牛绳往牛背上一搭,或是把绳子绕在牛角上,然后开始做着她永远做不完的针线活。每当遇到雨后初晴,天边挂着彩虹的时候,她总是用拿着针镊的手指向东边远处隐约看得见山顶庙门的匡山,兴奋地对我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俺这里是一片海,是龙王爷把俺祖人从海上托起来的,龙王变成了这座山,山上那座庙就叫‘龙王庙’,庙里神仙很灵,要是干旱久了,田地里庄稼缺水,人们去求它,它就下雨;要是雨下得太久了,人们求它,雨就停了。龙王是俺山下老百姓的保护神!”虽说母亲那时讲的只是一些神话传说,情节也不那么生动,但在我幼小心灵里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或许是与故乡血脉相连的缘故吧,这些带有故乡情结的儿时故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是的,匡山是我根,我是龙子孙!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我离开农村老家到黄州城里读书、工作,至今快四十个年头了!这些年,我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也游览过不少国内外的名山大川,可无论走到那里,真正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我故乡的匡山!因为我的祖祖辈辈长眠在山下,那里有我斩不断的根系,那里是我血脉相连的老家。

  我的老家坐落在匡山支脉龙顶寨下陈家垸。龙顶寨虽不算高,但陡峻险要,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著名的“高山铺战斗”就发生于此。龙顶寨一山跨两县,小时候放牛,牛在山头,经常是“一口吃两县草”。山以分水岭为界,西边是蕲春,山脚下的陈隆垸有我陈门宗祠,我的堂兄和侄孙辈们至今仍生活在那里;东边属广济(今武穴市),我在东边山下的老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村前的那棵古枫树虽然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春夏季节仍枝繁叶茂,浓荫蔽天。虽说我们陈家垸只有几户人家,可远近闻名,一个小垸子就出了十几个大学生,还有几个博士、硕士呢!

  由于两处田搭界、地相连,相互开亲结缘,习俗相通,方言互染,外地人初次见到我老家人,若光听口音很难分辨是哪里人。我算得上是一个恋家乡、重感情的人,经常有蕲春、广济两边老家的乡亲到黄州来找我办些事儿,我总认为人家大老远来找你是看得起自己,备感亲切,在他们的心目中一致认为:我对家乡是有深厚感情的。因此,只要乡亲们有所求,我总是不厌其烦尽力帮忙,力所能及帮助解决。有时间的话,还要邀约两三朋友陪同,热情款待。席间,朋友经常开玩笑问我:“今天来的是你广济老家的同学,明天来的是你蕲春老家的亲戚,你到底是何方人氏?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家住在匡山下,广济、蕲春都是我的老家!”“匡山”成了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籍贯也贴上了神圣的标签,我为能生长在匡山而荣幸,更以血管里流淌着圣山子民的血液而自豪!

匡山乃今横岗山之古名。据考证,在上古周朝时就有匡国,匡山由此而得名。但圣境匡山,其名几易。唐代匡山与庐山并称为“匡庐”,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鄂东屏嶂”之称。匡山最高峰位于一尖山八卦顶,海拔千余米,背倚大别山脉,面临浩瀚长江,东挨黄梅,北接蕲春,连绵数十里,奇峰峻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宛如龙卧其巅,故名“横岗”。人们也许要问匡山为何改名?据专家考证与史上皇帝有关,宋代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而更名为大王山,明末因避战乱又更为太平山,后又定名为横岗山。

  匡山圣境,世间绝版。自隋唐开山以来,寺庙林立,景点星罗棋布,处处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云海雾海林海竹海浑然天成。是一处“能看海的地方”。特别是儒、道、佛、天主诸教和融一山,堪称世间绝版。“横岗耸翠”、“东冲积雪”、“白石堆瑶”、“灵山飞渡”、“梅浦清流”、“龙湫夜雨”这六个古时列为“广济十景”的人文景观就分布在匡山一带。匡山胜迹,有故事流传的舍身崖、闻名遐迩的鲍照读书台、斯文流播的沧浪书院、历史悠久的林隐寺、规模宏大的四祖禅院、气势恢宏的真武殿,等等,它们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苍山翠色之间,璀璨迷人!

  今日匡山,已成为毗邻省、县(市)宗教活动和旅游观光的名山胜地。匡山现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一尖、二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横岗山宗教朝圣旅游区、一尖山文化养生旅游区、层峰山漂流动感旅游区、龙门花海风景旅游区、和荆梅湖滨水休闲度假区似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人流连往返!特别是,匡山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养生避暑的好地方!

  癸巳冬日,文友邀约,回乡采风,当我再次登上峰顶举目远眺时,一种自豪与敬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闻名。初冬的匡山,晴空万里,层林尽染,秀丽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荆竹、梅川两座水库,波光粼粼,映衬着陡峭的山峰。山顶寺庙道观之间,香客如云,烟雾萦绕,佛钟悠远,伫立山顶,神清气爽,飘飘欲仙,颇有“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快慰!

匡山一脉,素出名人。这里诞生了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宋代著名军事家余玠、辛亥革命元勋居正、清代戒毒神医杨济泰、民间机智人物肖光际和当代文化名人方掬芬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司马道信、余玠、居正和杨济泰以其出色的成就享誉海内外,被今人称之为“匡山四杰”,“一山四杰,文武医禅”,古往今来,绝无仅有。司马道信是隋唐时期一位富有禅学理论素养的禅门大师。生于蕲州永宁县梅川镇(今武穴市),12岁拜僧璨大师为师,深得僧璨大师赏识,得三祖衣钵后,大宏佛法,广开禅门。他积极主张戒修和禅修相结合,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后传法于五祖弘忍大师,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禅宗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余玠,著名军事家,南宋兵部尚书,精通谋略,治军严厉,善出奇兵,屡建战功。余玠守蜀,他以少胜多抗击蒙古精兵的经典战例被载入了世界军事史册。与李时珍、万密斋、庞安时并称明清“鄂东四大名医”的清代著名医学家杨际泰,结合前贤见解,汇集家传经验和自身临床实践,著有《医学述要》,是一部颇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全书。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居正,是中国当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的故乡匡山,自古就与庐山齐名,北匡南庐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因为数易其名,致其面目混淆,许多年来,使它藏在深闺人未识。但这片神奇的土地仍然掩饰不住它独有的灵气,哺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使得我的故乡不仅有自然山水之灵秀,更兼人文之深厚!作为匡山人,我为我的乡贤而骄傲!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匡山其物产之独特、之美妙、之丰饶,也值得大书特书!匡山地区,盛产山药、生姜、甘蔗等特色农产品,尤以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品牌的“佛手山药”名气最大。“佛手山药”之名,与故乡的历史文化也有极大的渊源。上世纪八十年代,武穴名为“广济县”,其名源于“广施佛法,普济众生”的佛家禅语,古时的广济素有“佛国”的美誉。相传出生在广济的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喜食山药,且广济所出产的山药,堪为绝异,它形似手掌,色如金佛,故得名为“佛手”山药。此山药毛柔如丝,去除皮毛则白嫩光洁,放到水里清洗,滑中带粘,捞出切成段状,丝丝相连,煮熟后粘滑尽去,泥芳尚存,粉而不腻,味美汤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佛手山药颇有药用价值,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能降血压、抗肿瘤、缓衰老、延年益寿……在艰难的岁月里,香喷喷的山药面成了故乡山民的一道奢侈菜肴。

  每次回到老家,故友亲朋都知道我爱吃佛手山药,便用它做菜、炖汤招待我,让我尽情享用。离开时,他们还要用蛇皮袋子装满几袋放到我的车里。回到黄州,家人把它们分装在纸箱里,用细黄沙覆盖贮存在阳台上,过年的餐桌上顿顿少不了它。离开家乡几十年,我也曾品尝过各种山药菜,我觉得用家乡的佛手山药作食材,由我母亲亲手制作的“山药煮豆泡”最好吃!它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回味无穷。别的地方因气候、土壤不同,就是没有我老家的山药味儿正宗美味!

  佛手山药在我家乡的种植史已有三百多年了,如今已发展成为武穴市的绿色支柱产业,用它作原料加工成的山药挂面、山药淀粉、山药汤圆在市场上很走俏。当我想起母亲做的山药菜,或又一次享用佛手山药菜品之时,不禁对家乡那其貌不扬的山药肃然起敬,也增添了更多对母亲、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责任编辑:袁 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