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或体验积累而成的看待世界的一种总的态度,是全人类共享之财富。其整体性、民族性、地域性、全民性及可承传性特征决定了文化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进一步厘清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共同属性有利于辨明文化现象的真伪,树立大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明晰文化传播中应持有的态度和准则。
何为文化,这一课题看似简单,因为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身边的一些文化现象,也都能谈些什么是文化这样话题。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至今争议无数,甚至局面混乱的话题。文化无处不在,同时说到底人是一个文化的动物,人离不开文化,因此人类关于文化的研究也浩如烟海,纷繁多样,当我们从中剔除部分学者的横生枝节后,这些问题就会回归到概念界定所需回答的基本问题,例如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文化是怎样实现其价值的,等等。我们首先就是要再次尝试来重新认识这些问题。
一、关于文化本质的再认识
文化到底是什么?是要求我们探求文化的本质,我们没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从零开始。我们坚持认为泰勒的文化观念中合理的成分最具价值:“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①[英]A.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在这里最核心的思想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里的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真正的整体应该是“整体不仅大于部分之和,而且优于部分”②王志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整体观[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第3页。。事实上,泰勒的整体观在本质上与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卡西尔文化哲学观是一致的,应该说卡西尔才是泰勒文化本质的真正继承者。在我们分析的许多文化定义中,其实不乏谈及文化是一个整体的例子,但是他们的整体是一种作为部分之和的整体。其间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整体是由一个个割裂的部分构成的,而泰勒和卡西尔的整体则是各部分联动的复合体,是一种单纯考察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得到真实情况的整体。当我们探讨西方艺术的真实时,离开了历史、离开了宗教、以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是无法回答西方艺术为何如此的,同样的事实,那些脱离了中国去谈东方艺术,脱离了儒家礼教去考察中国的封建制度都是徒劳的。整体论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文化各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本质,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基础。那么,文化如此,自然也是如此,世界也不能例外,文化成为哲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也就不难理解,而文化的整体观也就成了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石。从这一逻辑出发,我们看到研究文化不再是一个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概念,而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但是,局限于整体观的文化定义对于文化研究终究还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它没有解决研究的起点问题,还必须回答文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整体。前面我们说过,在泰勒的文化定义中并未提及大多数文化观点里论及的“物质文化”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在他看来文化与物质全无关系,相反,在他的《原始文化》著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从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通过“万物有灵观”来探讨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其中运用了海量的民族学田野作业资料、考古学和宗教学资料来论证万物有灵。其核心思想在于:在文化的视野里,无论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还是作为人类产品的物质都与文化无关,只有具备了“灵魂”的物质才有可能称为文化,而所谓的“灵”则是一种精神实体,即它的存在是人类心理赋予的。殷海光先生也有类似的主张,且表述更为直接“严格地说,没有所谓‘物质文化’这样的东西。一个壶并非文化——所谓文化者乃器物背后的观念”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59页。。因此,可以说泰勒主张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心理实质。我们认为,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宗教迷信的东西,正相反,它是人类在追求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朴素的态度,不仅如此,这种万物有灵观与我们今天主张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如出一辙。除了格外关注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外,定义中所归纳出的其它几种文化形态,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等都与人类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认为泰勒的文化观,虽然在定义形式上并未明确指出文化这一复合体的属性,但分析告诉我们文化的本质是心理的。
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其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泰勒的观点里我们是能够找到线索的。它们就蕴涵在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能力和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其中的共通之处就是文化存在的价值,而这种共通之处就是人类如何看待世界。当人类发现水不仅仅可以用来饮用,还可以用来清洗污渍,还可以分解为氢气与氧气,于是就产生了知识体系;当人们恐惧死亡,又无法抗拒死亡时,人们认为生命是由神来主宰的,于是就形成了宗教信仰;当人类体验到了自然之美,继而将这种美的体验作用于人类自身以融入世界时,艺术便诞生了。凡此种种,无不是人类通过自身对世界的长期观察和体验形成的一种态度。于是我们获得了文化存在的价值,那就是一种人类看待世界的态度,换句话说,文化告诉我们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文化也因此成了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再探讨
那么,文化又是怎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呢?这是一个涉及文化形成、演变乃至消亡全过程的问题,也是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的运行特征问题。本文认为文化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整体性特征,即文化一经形成,便是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从文化的单一形态或某一个侧面去认识一种文化必然是片面的,对于秉承这一文化的人群的行为、习惯等难免产生误解。我们曾无数次看到西方人对中国人宴请时“铺张”的恣意批评,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也有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乃至情感表达习惯等等文化体系缺乏认识造成的。
二是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这里将民族性与区域性结合为一个特征是基于两者通常互为条件考虑的。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为,不同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同时不同区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客观差异也导致不同文化的出现。
从复杂环境看,文化的这一特征也表现为,同一区域内因为民族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反之,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同属一个民族也秉承着相同的文化特征。以中国文化为例,在中国这一广大的领土范围内,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共同遵循着同一文化,同时在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各民族又传承着各自的文化,我们再放眼全球,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三是全民性特征。文化是全民共同拥有、共同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对待世界的态度。这种全民性既包括民族性的全民,即世界上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往往有着相同的文化,也包括区域性的全民,即同一社区的文化特征往往相同。一些宝贵的认识,例如科学知识,更是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
四是可传承性特征。这是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赖以生存、演变的方式。同样得出文化可传承性特征的,“‘文化’一词是用来表示由后天习得并且由社会传递的系统”默多克(Murdock,1949),如本文此前所述,所谓“传承”不是适应性的生物“进化”,不是类生物延续的“遗传”,也不是默多克简单的“传递”。它包涵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人类在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态度后,因为这种态度的价值而主动将其传授给后人的行为,即所谓的“传”。另一方面是指后人在生活中,对于前人所传授的内容,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即所谓的“承”,继而主动继续传授后人之后人的行为,即新一轮的“传”,乃至永远继续下去。基于这样一种传承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的是:文化作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存在一种能否传承的可能,一种态度没能得以传承说明这种态度与真实的世界不符,而被人们普遍放弃。我们称这类文化为“假文化”或“伪文化”,那么与之相反的则视为“真文化”。因此,一种文化态度是否具备可传承性,就成了文化“真与假”的判断标准。而无论真与假,态度天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化自然也天生拥有稳定性特征,这种稳定性特征既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能,也为伪文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至此,我们根据文化的本质及其运行特征,就不难找到进行文化分析的对象——文化形态。文化的本质虽是一种心理属性的东西,但是任何一种态度最终都会通过某种形态表现出来,由于文化反映的是整个世界,其具体表现形态也必然是纷繁复杂的,这又是哲学层面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分类,陈序经曾说过“分类,是人类研究智识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分类是否精确,可以说是与人类的智识能否进步,又有了密切的关系”①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出于分类精确的考虑,我们对于文化研究对象的分类既要从哲学角度出发,又要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态度的形成从哲学角度看必然是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产物,那么就应当从社会现实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去寻求合理性解释的根据,而不是从文化本身中去获得解释,这是哲学意义上述求。在心理学上态度是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是人关于特定对象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这里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心理研究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哲学的研究对象归结起来就是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整个世界。态度的三个成分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交叉所形成的文化成分就是:物质形态的符号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综合关于文化本质及特征系列问题的回答,我们对文化的概括是:文化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或体验积累形成的看待世界的一种总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因为符合世界的真实而得到传承,也会因为与世界的真实不符而改变。它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只有能否得到传承的问题。
三、文化再认识的批判性现实意义
其实,从没有哪一门科学或哪一种研究像文化研究一样,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是鼓吹一味地追求现实价值,但关于文化的研究事实告诉我们,弄清文化本质就是弄清人类自己,弄清文化的演变特征就具备了清醒地看待社会现象,把握现实生活的基本素质。(一)有利于分清文化与伪文化
没有考证从何时开始,在我们的周围“文化”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从早期的嬉皮士文化,到后来的朋克文化,从街头文化(王笛,《街头文化》,商务印书馆,2013年),到流行文化(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再到精英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影视文化、足球文化,计算机文化、手机文化,酒文化、烟文化、网络文化,广场文化,餐桌文化,厕所文化,乃至脏话都成了文化(韦津利著,颜韵译《脏话文化史》,文汇出版社,2008),真可谓是一时间无处不文化,无事不文化,无物不文化。从逻辑上来说,当什么都是文化时,什么也就都不是文化了,文化没了条件没了界线后就不再是文化了。这种文化乱象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鱼龙混杂让真正的文化失去了价值,也会让伪文化引导人们走向真实的反面,更会让人无所遵循,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早在1925年萨丕尔就提出了文化的真假问题,这也是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何为真?真假问题本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所谓真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情、行为、物体、语言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公益性能、正面意义和价值,是人脑在经受外界刺激和影响后产生强烈的情绪感觉,再反思这种激动感觉产生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元实体。作为哲学主题之一的文化,同样存在真伪文化的命题,而所谓真文化即是那些具备公益特征、正面价值的人生态度,那么嬉皮士也好,朋克也好,其实质就是一些对人生感觉迷茫,对未来失去希望的一种群体,他们借助一些文化元素发泄不满情绪,例如所谓的朋克音乐等就是一种典型的伪文化。再看所谓的“流行文化”,所谓流行,是指一段时间内被多数人接受的社会现象,其核心是“一段时间内”,而这恰与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真文化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再看所谓“物质文化”系列,什么烟啊、枪啊、计算机、手机诸如此类的都成了文化,我们且不说烟、枪一类东西的危害性,仅从文化属性一个角度看,称之为文化已经是缺少理据,烟、枪之类物品既无什么明显的符号意义或象征意义,更不是人们传承的对象,即便说烟、枪的存在历史足够长,也达不到传承的意义层次,充其量是一种个体间或部分人群之间不良习惯的相互影响的结果,就像我们无法理解鸦片文化一样,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文化或文化产品。至于计算机、手机文化更是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但是称其为文化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关注,至少目前它们还未满足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称文化还为时尚早。1995年Windows95操作系统的面世使PC进入普通家庭,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似乎计算机已经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亦是如此,自1973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研制的第一部民用移动电话面市,已经发展到今天类似计算机的所谓智能手机,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的普及程度,但尽管如此,它们还仅限于高级工具作用,即单纯的物的阶段,是不具备任何符号特征的物,我们不仅有无数的替代工具,很多时候人们在使用电脑或手机时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远未达到传承的阶段。同时,从我们可预测的未来看,手机和计算机不仅物质形态上还会不断快速地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工具性质也会因此而产生变化。所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绝不意味着文化的丰富。如果说计算机文化、手机文化能够成立的话,岂不是还有凳子文化、杯子文化乃至无数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工具文化在等待着我们继续传承?
最后我们来看看所谓的“脏话”,在《脏话文化史》(韦津利著,颜韵译,2008)一书中作者在竭力地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概念对脏话进行分类,无非是希望为他们所谓的“脏话”赢得一张语言的身份证,但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这是因为它不具备语言的几个基本要素:语言是社会的,而脏话是个人的,这种个体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构词上,也表现在语法层面;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确定的部分,而脏话因个人的语言水平、知识水平及未见得健康的心理状态等原因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至于不得不将“fuck”一词构成的系列结构归入“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①韦津利:《脏话文化史[M]》,颜韵译,文汇出版社,2008.第71页。。众所周知,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有一类“詈语”现象,虽然在部分心理表达上功能是一致的,但与所谓的“脏话”却有语言本质的不同。语言是文化,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但脏话并不被语言所接受,换句话说,同样由人类模仿语言发出的声音未必都是语言,至少不是文化意义上的语言。而从个体使用脏话的心理角度看,它同样不被文化所接受,仅仅是一种披着语言外壳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而已。所以,如果谈到研究价值的话,脏话充其量是一类心理疾病的研究对象,是等待心理医生医治的一个病例而已,我们总不能说疾病也是一种文化吧。
(二)有利于文化“优劣说”证伪
文化理论众多,互为解释,互为批判,共同发展本是理论研究的基本思想,但是总有排他式的学说在干扰我们对于世界及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这种危害于文化研究来说尤其可怕,因为它涉及了文化存在的意义,也直接导致了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迷惑。主张文化优劣、高低理论的本质是一种排他式的学说。很久以来,我们总能听到国人关于西方文化先进,东方文化落后,中国文化落后的说辞,西方一些学者更是主张东方文化的落后源于东方民族的落后。我们不去揣度这些人的用心是否险恶,仅就学术研究来说,此类主张与文化本质背道而驰,基于文化本质的逻辑更是一种悖论。
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将文化的发展理论归结为四类:退化说、循环说、俱分说和进步说②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书中还总结道“俱分发展论,可以说是进化论与退化论的混合品”③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而进步说和退化说无疑是主张文化有优劣或高低阶段之分的。“主张文化退化的学说最有力的,要算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表示退化的程序”④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书中认为,孔孟的儒家学说也是一种退化论,即尧舜时代才是人类文化的黄金时代,是我们效仿的对象。虽然说退化说与进步说的本质是一致的,但危害却未必相同,从逻辑上说,退化说至少可以激励人类进步,鼓励人类追求或效仿真善美。陈序经本人是主张文化进步论的,在《文化学概观》中先生列举了大量的西方学者的文化理论,核心是找到一个进步的程序和途径,而这些主张文化进步论的学者们无一例外地在主张进步的同时,都在努力寻找着进步的方式,尝试着为文化的进步指明方向,《文化学概观》也因此将这些学者的发展阶段理论列入了“发展的层累”和“发展的方向”两章中,其中早期的有琉克利喜阿斯(Lucretius)、人类学者拉布克的《史前时代》、埃尔伍德的《文化的进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孔德的《实证哲学》等等;19世纪有费尔康德的《自然人民与文化人民》、摩尔根的《原始社会》、斯特兰德的《道德本能起源于生长》等;20世纪有穆勒来埃尔的《文化的现象及其进步的趋向》、黑斯的《社会学研究绪论》等等,近晚期的主张尤为具体而确定,如黑斯著作中的文化进化阶段理论为文化进化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进化“路线图”。我们认为文化进步说或优劣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文化本质的认识问题和基于文化本质的逻辑问题。
我们认为文化本质是一种态度,是心理的,态度是无所谓先进与落后的,因此进步说首先是违背文化本质的。这也是一种否定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我们知道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必然的,这是由文化心理本质决定的。因此这种多样性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东西方,不论人种,不论地区都表现为多样性,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它不仅包容了东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在自身文化发展上也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正是这种文化,才能将众多民族团结成一个大的文化团体。我们借用《文化学概观》中提及的一个文化案例可以更好地反映文化的多样性特征:“香港自民国以后,是崇拜孔教的大本营。孔教会以及好多的复古运动,都在这里活动。在香港的学校里,照样教授四书五经,而香港大学直到抗战前数年,教授中文者,非进士举人之流,是不易进入这个大学之门的。”①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8页。众所周知,香港一个如此西化的所在,为什么还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使然,抑或地区特征,似乎没有别的解释,文化就是这样。可是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却是文化优劣说的天敌。当我们必须判定文化孰优孰劣时,劣的一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劣的一方效仿优的一方,优的会逐渐替代劣的一方。理想的结局将是“世界大同”,也就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的消失,难道这才是文化的最终归宿?难道文化的发展就是最终走向消除各种文化差异!不仅如此,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也都成了谬论,民族差异,地区差异也将成为不合理的说辞,如此荒谬的结论是可怕的。
文化优劣说在逻辑上是一种违背伦理道德的学说。我们发现,自近代以来,学者们大多否定了民族的优劣说,特别是自几次世界大战之后。所以也有观点断定“文化的高低,并非由于种族的不同”②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不难看出,持这种态度的虽否定了民族的优劣,却仍然坚持文化的优劣。但是,当我们坚持文化优劣说时,在逻辑上必然存在一种民族或人种的优劣,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文化进步理论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支持者。文化进步理论大多强调物质文化的发展引领文化进步,研究认为文化始于人类的诞生,人类之创建文化是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受此影响,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符号化的物质生产水平与产品的丰富程度,则毫无疑问地成了衡量文化进步与否的一个尺度。但是生活的现实却远没有这么简单,丰富的物质条件远没有给人们带来理想中的社会生活,物质文化的高度发达,是否真的有利于我们生存,现代医学还是莫衷一是,人类的寿命似乎延长了,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疾病变得普遍而多发,这也是现今物质生产高度发达国家的通病。可见,我们认为好的,未必是文化的好,我们以为这就是文化的进步,殊不知文化的本质与物质本身并无关联。
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技术的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文化的进步。于是乎凡是现代的都是受欢迎的,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成了文化的未来。事实上远非如此,以手机为例,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通讯工具已经发展的了被称为“智能”的程度,仅从国内的使用情况看,人手一机虽稍显夸张,但拥有者寸步不离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事实。已经无关年龄,职业和性别。人类社会的未来似乎已经昭然若揭,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的模式。可是,当我们放眼世界,你也许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很多经济发达以及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与国内的情况大相径庭。智能手机的使用明显存在年龄的界限,在职业分布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里,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且经历的时间较长,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对较为独立的生活习惯,人与人的日常交流频率和需求量与经济落后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反应到手机的物质需求和工具需求就更加明显。类似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非常典型的代表,例如一种对“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的生活追求现象。有过用电脑输入中文经历的人都可以做一个试验,在中文输入法中你只需要打出“小确幸”三个汉字的首位拼音字母“xqx”,出现的就是流行词语“小确幸”。经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性的关照,而不是技术和物质本身。这其中无论是工业设计与生产、日常的经济生活、政府的社会管理,只要明显地照顾到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总是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当今发达工业国家所倡导的工业4.0也好,“互联网+(可以展开说明传统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好,无不体现人文关怀,无不关照人性。正如当数字化来临时,有人就断言,电子书将替代纸质书。而事实是那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数字推理或计算,人们断言的现象不仅没有成为现实,却正在迫使人们用“文化”去改造未来,去改造环境以便更适合人类的阅读需求。如东京都池袋地区出现的新型书店经营模式,是由地产中介公司R-Store参与开发的《Book and Bed Tokyo》(东京书与床)。总之,现代科技及其产品并没有成为文化的趋势说明,并不是使用的人多了,就成为了文化。文化不是世俗化,更不是简单的商业或物质需求。技术手段的所谓先进并不是是文化上的先进。
因此,基于文化本质及其特征,我们可以说:文化有真假而没有优与劣,高与低。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过于泛泛,在回答什么是文化时,通常采用列举类别的方式,从而导致人们对于文化的本质特征难以把握。一言以蔽之,文化是全人类共享之财富,是民族和社会承传的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因此,只有尊重文化之本质,才能树立起大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自信,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望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