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伴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绕老年人群体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近些年来,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交际和幸福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可见对于老年人言语交际心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临床意义、学术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通过实证考察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老年人的言语交际心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言语交际中大多数老年人比较在意交际对象的尊重感;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交际对象是中老年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变对老年人言语交际的影响并不显著。
一、引言
随着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不断影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浪潮,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蔓延。现在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面对这一趋势,如何提升老年人口的幸福指数,促进老龄化社会的成功转型,学界的有关人士已经开展了紧密的探讨,语言学领域也不例外。语言学领域认为,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社会心理行为,无论是表达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是在进行附带心理活动的交际。交际主体一般会经历潜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表达意识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老年人的言语交际行为会受到增龄老化的影响。例如,有的老年人表现为对有些事情联想困难,反应迟钝,语言迟缓;有些老年人不愿学习,不愿思考问题,导致语汇贫乏,语言不流畅;有的老年人思维过于奔逸,如对青年时期的事情联想快速,说话漫无边际,滔滔不绝等。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老年人的语言特征受增龄老化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可见,研究老年人言语交际心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学科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学者关于老年人交际心理方面做过多种视角的研究和论述,研究成果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及语言学等多种学术研究领域。以下,我们对国内外老年人交际心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沟通策略、幸福感、孤独感、人际交往频率等角度,探讨老年人心理状态和言语交际之间的的相互影响与作用。1.沟通策略
李翠华(2010)提出老年患者有几种异常心理变化,其中包括怀老心理、自尊心理、悲观心理、怕孤独心理、焦虑恐惧心理和怀疑心理。为了应对老年人的异常心理变化,医患工作者在与老年人沟通时应该掌握如倾听的技巧、复述的技巧、沉默的技巧和触摸的技巧等沟通技巧。虽然作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医疗指导价值,但是研究对象主要是老年患者,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并且讨论范围还停留在现象阶段,理论不够深入。娄清娜,林梅(2013)指出,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沟通交流。例如退休后产生的老而无用感会使老人变得沉默寡言影响沟通。因此与老人沟通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加强非语言沟通,并且学会耐心倾听。贺俊呼(2013)指出退休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预防和清除退休职工的心理疾病。例如与老年人沟通谈话时要保持谦虚,与老人沟通时切忌直言直语,与老人沟通要学会说不,还要有赞美和幽默的谈话艺术。这些学者虽然以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总结出了与正常健康老年人的沟通技巧,但是他们的研究缺少实证考察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对老年人言语交际心理的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
2.人际交往频率
一般而言,人际交往频率不仅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的重要保障。高健(2009)探讨了社区退休老人交往频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子女、亲朋、邻居交往频率高的退休老人,其表现出来的幸福体验明显优于低交往频率的老年群体。次年高健等人又探讨了退休老人交往频率对其抑郁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交往频率是影响退休老人抑郁倾向的主要因素。他强调退休老人与他人交往频率越高,抑郁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尤其是从子女、邻居获得的交往机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可见,对于退休的老年人群体而言,人际交往频率是降低和减少负面情绪,提升整体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3.孤独感
刘永策,林明鲜(2008)研究发现,朋友交往对城市老年人的孤独感有显著的影响。他指出生活空间周围是否有合适的交际角色与老年人进行深层次交谈,是影响城市老年群体孤独感强弱的重要因素。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强弱与朋友的数量和交往频率并无直接关系,起更重要作用的因素在于交往的层次。可见,发掘老年人内心深层次的交际需要,才是缓解孤独感的关键因素。宋心田(2012)指出孤独感是指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人类是以社会群居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体,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孤独。在此基础上作者特别强调了空巢老人的问题。退休后空巢老人的社会角色发生边缘化,当子女离家而去时,他们缺少正常的交际对象,满足不了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是丧偶和有身体疾病的空巢老人,容易产生抑郁和绝望,甚至自杀的行为。由此可见,满足老年人社会交际需要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
4.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一词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实验中一个重要变量,其主要作用在于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进行解释和评估。研究者普遍认为老年群体在受到社会支持和关注的时候,其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社会支持除了直接影响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外,还通过影响自尊从而间接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并且对维持幸福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与老年人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关系,王希华(2010)的相关实验表明,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产生形成负相关的关系。他强调如果老人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应激能力较为优秀,那么其主观幸福感较高,相反,如果老人本身在社会交际方面较为薄弱,同时心理应激能力并不理想,那么其主观幸福感往往较低,心理层面对孤独的反映就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可见社会交往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交偏见、社交歧视、社会支持等现象对老年人交际心理状态的影响。1.社交偏见
Rubin K H和Brown I D R(1975)的研究指出,当老年人参与交际时,中年人群体会出现会话信息量的整体下降以及言语的简化。他们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其他年龄段群体与老年人在交往的语言特征发现,在与老年人社会交往时,中年人明显出现了语言简化现象,也就是说老年人明显会接收到更少的信息量。一般而言,这是中年群体出于对老年群体的语言关怀,虽然这种交际意图往往是积极的,但是通常会让老年人明显感觉受到偏见,这种心理体验会对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2.社交歧视
Ryan E B,Giles H和Bartolucci G(1986)在研究中发现,被调查的很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反应,他们觉得自己在交流时遭到一种被歧视的说话状态。一般而言,我们对老年人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通常是负面的。例如在很多电影电视节目中老年人经常扮演着反派角色。因为受到这种负面年龄刻板印象的影响,老年人容易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会降低老年人的自信心。
3.社会支持
Van Baarsen B(2002)发现,社会支持可以减缓个体的孤独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通常而言,孤独感往往源于个体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和社交活动的匮乏。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则越容易从孤独感中摆脱。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言语交际心理状态具有积极影响。
三、调查对象、范围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研共调查了491位老年人,样本年龄均在60岁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样本平均年龄为69岁,其中不包括先天性语言障碍、60岁以前具有听觉问题、心理疾病以及其他功能性和智力缺陷的群体。调查范围:本次调研是在吉林省内展开,调查地点涵盖老年护理中心、养老院、老年公寓、居民社区等17家老年人集中场所。被试者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吉林省285人,约占58%;其他地区206人,约占42%。
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社会问卷调查研究方式,并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及事后检验分析。
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研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
四、老年人言语交际心理调查分析
言浯交际活动是一种社会心理行为,无论是表达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是在进行附带心理活动的交际。交际主体一般会经历潜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表达意识的心理过程。健康的交际心理是使对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提升交际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社会老龄化背景下,我们对我国老年人的言语交际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社会调研。研究内容包括尊重感在意程度、交际对象的年龄结构、社会地位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程度等。(一)尊重感在意程度调查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强调,被尊重是人类一种高级需要形式。尊重与被最尊重其实是一种良好的交际态度,在现代社交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社交意识。这种意识行为是基于理性前提下进行的,并融入各种社交情境中,它能够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社交以及以何种心态进行相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更是交际双方对彼此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相互肯定。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的尊重感在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问题:在言语交际中,您会在意对方对您的尊重感吗?
(1)十分在意(2)比较在意(3)一般在意(4)不在意

表1 尊重感在意程度调查表
根据对选项进行分析,被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显著水平,χ=94.458,p<0.001。事后检验可知,选项1与2、1与3、1与4、2与3、2与4差异均显著,ps<0.001。选项3与4差异不显著,p=0.593。调查数据显示,在言语交际中,大多数老年人对尊重感的需要较为迫切,可见老年人对尊重感的在意程度比较高。
交往伦理认为,交际主体之间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伦理原则基础上,以现实生活环境为背景,以语言为交流媒介来进行情感沟通与理性商谈。交往伦理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对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的交往关系进行协调和优化,促使形成道德的人格。这一理论强调了相互尊重社交意识的重要性,尊重的社交意识是人的社会性意识的基本体现,更是一种相互肯定的行为,由此可见,尊重对于人际交往意义重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中处于边缘的角色和地位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家庭环境中,渴望在家庭生活当中证明自我价值,能够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谋求得到来自家庭的尊重与认同。
然而,在家庭关系中,大多数年轻人指出自己与老年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交流双方的年龄差距使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认知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性,他们认为与老年人交流没有丝毫趣味可言。年轻人容易将老年人视为无能群体而缺乏尊重。有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年轻人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导致双方之间的差异加大,所以才会出现年轻人将老年人视为无能的现象。由此可见,年轻人对老年人认知的偏差减少了与老年人接触的机会,导致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谈话内容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甚至抵制与老年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二)交际对象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年龄结构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状况,即某一年龄段的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这里的年龄结构指的是老年人交际对象的年龄结构。研究老年人交际对象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老年人的言语交际心理。问题:您经常和什么年龄层面的人交流?(多选)
(1)少年(2)青年(3)中年(4)老年

表2 言语交际对象年龄结构调查表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χ=318.952,p<0.001。通过检验可知,选项1与3、1与4、2与3、2与4间差异显著,p<0.001;选项1与2差异显著,p<0.01;选项3与4差异不显著,p=0.073。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交际对象是中老年群体,与青少年群体的沟通非常少。
“相似性吸引”是人际吸引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所谓相似性吸引,是指人们在交往中,那些在年龄,学历、地位、职业,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素的相似,而产生相互喜欢的心理现象。这一观点认为如果言语交际过程中极为相像的交流双方认同另一方的态度、性格、价值观时,将有利于双方交际活动的展开。否则,就会对双方交际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正是由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这种交际心理,使得人们总是愿意选择与自己有相似性的人交往。由于相同年龄的交际双方在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方面有更大的相似性,因此与同龄人的交际会减少对语言描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交际的效果大大提高。
一般而言,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因此双方在交流时很难找到一致的交流话题,从而不利于出现显著的沟通效果。Coupland(1989)指出老年人在谈话当中会选择在不适当的时间透露个人疾病或者是死亡的痛苦信息。当老年人过度频繁的透露自我的痛苦信息时,往往会导致年轻人形成负面认知。例如,老年人在沟通交流中经常包含消极的个人信息,比如疾病、丧亲、抱怨等,这些往往导致年轻人采取回避的交际策略,这种策略使他们很容易错过彼此间的深度沟通和分享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及观点的机会。
在年轻人形成了对老年人的负面看法时,这种倾向可能会强化对老年人的负面年龄定型观念。这种现象会给老年人带来多种后果,包括焦虑程度提高、主观幸福感降低、沟通满意度降低等。相反,如果老年人选择积极自信的沟通内容时,则可以使年轻人做出正面的评估,消除负面的年龄刻板印象,出现更为频繁且有深度的沟通。同时,年轻人将会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尊重,而不是刻意回避。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可以感受到更积极的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地位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程度调查分析
西方的老年人语言研究领域认为,老年人的社会交际与沟通,是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下进行的,老年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老年人的个性特点是互相影响与作用的。社会地位会推动老年人个性特征的塑造,老年人的个性特征会影响自身社会交际的成效。因此,我们围绕社会地位对老年人言语交际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问题:(退休以后)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您的言语交际带来影响了吗?
(1)非常(2)比较(3)一般(4)没有

表3 社会地位对言语交际影响程度调查分析表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χ=271.914,p<0.001。事后检验可知,选项1与2、1与3、1与4、2与3、2与4、3与4间差异均显著,ps<0.001。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日常的言语交际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
戴维·波普诺这样定义社会地位:它是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所界定的的社会位置。通常认为,人们会根据诸如职业身份、家庭财富、出身背景、教育学历以及行为举止等被普遍认同的指标在社会中进行排序,从而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需要依据贡献程度进行划分,具体而言,老年社会地位由社会价值决定,即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贡献与价值。
在调查结果中,仍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其言语交际造成了影响。当工作生活状态转变为退休生活状态时,是老年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家庭角色的弱化,使得老年人容易产生强烈的被家庭与社会关怀、被尊重与理解的心理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被赋予一定的地位和尊重对改善其语言沟通能力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具有语言沟通障碍的老年人,也能在一定的社会角色促使下,其语言沟通障碍得到有效的治疗。
因此,基于老年人这种心理期望,社会及家庭在助推老年人角色过渡时,应该在尊重其心理诉求的前提下进行,深度剖析老年群体的心理期望,创建相关行动方案,引导老年群体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过渡与转化,逐渐适应未来生活。
五、结论与建议
在全球社会老龄化背景下,我们针对老年人的言语交际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步入老年阶段后,大多数老年人在言语交际中对尊重感的需求较为迫切,老年人对尊重感的在意程度比较高;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交际对象是中老年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变对老年人言语交际的影响并不显著。一般而言,老年人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稳定的财政收入。充足的空闲时间为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多年的社交经验增强了老年人的沟通互动能力,稳定的财政资源也会为其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情况为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交际范围、摆脱孤独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为促进成功老龄化的顺利进行,我们建议社会大众在与老年人的接触过程中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另外,老年人在沟通交流当中可以选择使用更为自信和积极的交流内容,顾及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交际需求。同时,老年人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贡献自己的人生经验,沟通和分享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