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曾经红极一时、独领风骚、用小说启蒙过一代人的作家张贤亮的离世,使人们又一次关注到当代文学的几个大的命题:启蒙、知识分子、西部。人们发现,在他之后,这些命题被暗淡了下来。恰恰在他离开的前两天,在京的评论家齐聚北京,探讨了另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荒原问道》。它的作者徐兆寿也恰好是西部作家。很多评论家都谈到这部小说与张贤亮小说的关系,认为徐兆寿续接了张贤亮关于启蒙、知识分子和西部的几大命题。在此前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为这部小说开了两次规模不等的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研讨会上,评论家郜元宝也说,《荒原问道》中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可以与张贤亮相比。
在我看来,《荒原问道》不仅续接了张贤亮等作家一直书写的知识分子和启蒙的主题,而且比那一代作家有更为广阔的开掘。现在来看,张贤亮那代作家因为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历史思考以及其接受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使他们的文学书写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批判,以此来反抗那个时代政治统摄一切、政治迫害知识分子的处境,也因此而闪现出耀眼的光彩。即使后来的杨显惠也受其经历、文学观念的影响,他对身处夹边沟右派的书写仍然表现在对政治文化的强烈控诉与批判,他笔下的人物也因此而身负历史重压而异常沉重。他们的书写可以归于政治叙事方面。但是,作为1960年代末出生,1980年代成长,1990年代后逐渐成熟的徐兆寿,他的人生经历中就缺少了政治的强大干预,形成他思想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经济文化,以及后期逐渐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他的文学观则由1980年代此消彼长的先锋文学观念、文学史上的各种观念以及“五四”以及始终上主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等构成,极为复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徐兆寿的《荒原问道》在风格上既有浪漫主义的倾向,又有现实主义的理性;既有现代主义的荒诞,又有先锋叙事的种种尝试;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叩问,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思索批判;既有对集体主义理想的书写,又有对个体理想信仰的探索。这使得这部小说远远超出了之前知识分子的书写,而直接融入世界文学对知识分子书写的洪流之中。它是近期出现的一部在主题上有久违亲切感、意蕴独特、题材容量巨大、反映时代跨度很大的精神性长篇小说。
本期组织的几位评论者都是西北地区的学者和评论家,其中李朝东教授是西北师大哲学学科的带头人,他对《荒原问道》的评论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发人深思;王元中教授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他身处大学校园,从自身感悟和多重视角进行了印象式的评论,出人意料;杨光祖教授和牛学智是近年来西北评论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评论有激情,有见地;还有两位年轻的朋友也进行了他们视角的解读和评论,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西北地区的文学评论在1980年代是一个值得仰望的高地,高尔泰、《当代文艺思潮》、西部文学、新边塞诗等都是可以写入文学史的人物和语汇,但是1990年代之后就开始渐入沉寂了。表面上看,西部的作家在一个个续接,但评论并不同步。事实上,相较东部地区来说,西部的作家被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这有很多原因。我希望西部文学评论和西部文学能够并驾齐驱,再孕辉煌。那就从现在开始,从徐兆寿开始吧。
赞(0)
最新评论